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通过比较对不同初始步速的卒中患者采用不同步行训练方式的疗效,观察各种训练方式在提高卒中患者步行速度方面的优劣。方法:检索200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的所有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关于机器人步行训练、跑台步行训练、平地步行训练、家庭锻炼或不包含步行训练的日常护理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步速的均值和标准差作为评估衡量指标,合并各单个研究的结果,获得总效应值。结果:从9195篇文献中筛选出12个(n=822)符合条件的高质量研究。根据其初始步速((1)0.3m/s,(2)0.3—0.5m/s,(3)0.5m/s)和训练方式的不同共分为27个组。比较跑台与非跑台步行训练对各组的疗效,结果显示各组训练前后的步速均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初始步速0.5m/s的脑卒中患者(两者P值均为0.007)。比较减重与不减重跑台步行训练对各组的疗效,结果显示初始步速为0.3—0.5m/s之间的卒中患者,均有显著性差异(减重组P=0.005,n=187,不减重组P=0.001,n=53);但在初始步速0.3m/s的组别,两者结果不一致(减重组P=0.06,n=57,不减重组P=0.0005,n=13),在大多数初始步速0.3m/s的组别中,其异质性检验值50%。结论:根据初始步速的水平对卒中患者进行分层,有助于降低分析结果的异质性。步速0.5m/s的患者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步行训练模式而达到相同效果;步速为0.3—0.5m/s的卒中患者可能是最适宜进行跑台步行训练的对象;步速0.3m/s的卒中患者,以跑台支持训练提高步行能力则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2.
减肥成功之后对如今的体型满意,并想继续保持的人应该不少吧,因为事实上,维持体形比减肥更不容易。下面就介绍5种维持体形的好方法。1援吃饭时多咀嚼咀嚼除了有活化大脑的效果以外,还能刺激神经中枢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步速与住院高龄老年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综合科住院且年龄≥80岁的患者510例,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共病及多重用药情况,采用Katz日常生活能力量表(Katz-ADL)、简易智能评估量表(MMSE)、微型营养评定法简表(MNA-SF)、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状况、营养状态及抑郁状况,采用6米步行试验计算步速,出院随访2年以上并记录患者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步速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步速与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共入选患者499例,年龄(86.3±4.1)岁,其中男性298例(59.7%),中位随访3.3(2.7,3.9)年,随访期间共118例(23.6%)发生全因死亡。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步速与年龄、Charlson共病指数呈负相关(r=-0.352、-0.196、-0.124,P<0.05),与Katz-ADL、MMSE及MNA-SF评分呈正相关(r=0.430、0.291、0.273,P<0.05)。将步速三分位数分组,Kaplan-Meier曲线显示随着步速下降,全因死亡风险逐渐升高(P<0.001);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最高步速组相比,其他2组全因死亡风险更高(中等步速组:HR=2.365,95%CI 1.231~4.541,P=0.010;最低步速组:HR=2.363,95%CI 1.215~4.591,P=0.011)。结论 住院高龄老年患者中,低步速与出院后全因死亡风险相关,步速可作为一项简便易行的死亡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4.
寒,热季不同负荷量的能量代谢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5km/h步速时人体不同负荷量的能量代谢率随着负荷量的增大而增加,在负重相同的条件下,热季能量代谢率与寒季相比有所降低。随着负荷量的增加,能量代谢率也同时增加,但是能量代谢率的相对增加率热季则大于寒季。长时间行走(8小时),个体负荷量寒季以小于25kg为宜,热季比寒季应适当减少其负荷量。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研究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膝关节肌群肌力与步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影响其步行能力的因素。 方法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27例进行双侧股四头肌、腘绳肌徒手肌力评定(MMT)、峰力矩测试(PT)、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和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 Ⅱ)评定。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确定股四头肌MMT、腘绳肌MMT、股四头肌PT和腘绳肌PT与10MWT和WISCI Ⅱ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10MWT和WISCI Ⅱ的影响因素。 结果 腘绳肌MMT与10MWT呈显著负相关(r=-0.703,P<0.01),与WISCI Ⅱ呈显著正相关(r=0.713,P<0.01);腘绳肌PT与10MWT呈中等负相关(r=-0.413,P<0.05),与WISCI Ⅱ呈中等正相关(r=0.433,P<0.05)。10MWT与WISCI Ⅱ呈强负相关(r=-0.986,P<0.01)。腘绳肌MMT是影响10MWT和WISCIⅡ的最主要因素(r2分别为0.549和0.536),股四头肌MMT是影响10MWT和WISCIⅡ的的次要因素。腘绳肌和股四头肌的MMT对10MWT和WISCI Ⅱ变化的总贡献率分别为62.5%和64.1%。 结论 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膝关节屈肌群的肌力与其10MWT和WISCIⅡ有显著相关性,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早期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26.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可以为患者缓解疼痛、恢复步行功能,数年后步态是否能达到正常化仍存在争议。目的:分析单侧髋关节置换后遗症期患者平地步行中下肢的时空参数特征,探讨患者步行能力。 方法:根据运动重建实验室检测病例数据库资料分析的方法,选择全髋关节置换后5-10年的患者14例为实验组,14例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Vicon Nexus采集患者平地步行时下肢的步态参数,应用Polygon分析步态周期中下肢时空参数特征。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侧和健侧步速减慢,步频减小,步幅、跨步长变短,双支撑相延长,对侧足离地比增大(P0.05)。结果表明全髋关节置换后5-10年的患者步态对称性较好,但仍没有达到正常水平,步行能力差于正常人,需要系统康复训练以恢复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7.
背景: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训练对患者静态本体感觉或平衡的影响研究较多,对动态步行稳定性的研究较少。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后步行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2例,重建后3~6个月,可独立步行,膝关节无明显肿胀疼痛。所有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与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步频(P<0.01)、步长(P<0.01)、步速(P<0.05)、患足廓清地面最大距离(P<0.001)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行走时,骨盆摆动、上身摆动三维扑捉图像与训练前相比更对称,更协调。提示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本体感觉训练的效果,对评估步行过程中不自觉的关节稳定和姿势、平衡的调整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背景:传统下肢假肢只允许以一种速度行走,不能随步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使得步速也固定单一,不能适应不同步速的变化,适应性较差。目的:采用模糊控制方法实现假肢的步速跟随。方法:通过脚底压力传感器采集步态周期信息,根据不同开度下周期的不同变化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来调整针阀开度的大小,通过永磁式直线步进电机作为执行器驱动针阀来控制缓冲气缸腔室间气道有效截面积来调整假肢摆动速度。结果与结论:在步行速度变化时,假肢膝关节角度有所变化,但是角度变化不大。最大值不超过80°。假肢步态变化小于11°,截肢者能够适应不同的步行速度,假肢与健肢的步态变化基本一致,对称性指数在9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步态周期可以通过控制针阀达到调整步速的目的,步速调整的模糊控制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9.
背景:传统的下肢假肢行走状态改变时膝关节阻尼不能随之改变,假肢跟随性差,变化范围小。目的:基于有限状态机的智能下肢假肢控制方法,实现假肢侧对健肢侧的实时跟踪和步速跟随。方法:智能下肢假肢采用带固定式气缸阻尼器的四连杆机构,采用有限状态机的控制方法,感知当前的步态事件,触发步态状态的转变,调整对应的步态模式,得到步态规划的输出动作。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智能下肢假肢能够进行步速识别和步态识别,控制器输出不同的控制策略,控制步进电机调整膝关节阻尼的大小,假肢侧能够对健肢侧进行实时跟踪和步速跟随。  相似文献   
30.
行走速度对步态参数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目的:为智能大腿假肢和助行机器人进行步态规划提供设计依据。 方法: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了30名健康志愿者以快、中、慢三种步速行走时的步态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得到了步速与站立相、步幅、步长、对侧脚着地百分比,对侧脚离地百分比,足尖离地时膝关节、踝关节角度的关系。 结论:步速是影响其他步态参数的重要因素之一。站立相百分比与步速负相关,步幅、步长和步速均显著性正相关。对侧脚着地百分比与步速无相关性,对侧脚离地百分比与步速负相关。足尖离地时膝关节角度与步速正相关,踝关节角度与步速显著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