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028篇
  免费   4745篇
  国内免费   2902篇
耳鼻咽喉   986篇
儿科学   1057篇
妇产科学   531篇
基础医学   6669篇
口腔科学   4489篇
临床医学   20847篇
内科学   9084篇
皮肤病学   1261篇
神经病学   1781篇
特种医学   38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9篇
外科学   9936篇
综合类   37865篇
预防医学   8005篇
眼科学   894篇
药学   14326篇
  182篇
中国医学   6290篇
肿瘤学   3600篇
  2024年   596篇
  2023年   2253篇
  2022年   2191篇
  2021年   3003篇
  2020年   3116篇
  2019年   3110篇
  2018年   1518篇
  2017年   2888篇
  2016年   3250篇
  2015年   3585篇
  2014年   6125篇
  2013年   6194篇
  2012年   7853篇
  2011年   8474篇
  2010年   7764篇
  2009年   7259篇
  2008年   8016篇
  2007年   7489篇
  2006年   6256篇
  2005年   6702篇
  2004年   5551篇
  2003年   5237篇
  2002年   4192篇
  2001年   3549篇
  2000年   2705篇
  1999年   2204篇
  1998年   1983篇
  1997年   1659篇
  1996年   1508篇
  1995年   1253篇
  1994年   1050篇
  1993年   659篇
  1992年   653篇
  1991年   517篇
  1990年   463篇
  1989年   491篇
  1988年   116篇
  1987年   86篇
  1986年   83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01.
持续骶管阻滞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尿道下裂手术多见于小儿,最小者仅为1岁,且手术难度大、要求高、时间长,故此类手术对麻醉的方法、实施和管理要求也很高,是手术成败的重要组成部分[1]。若选用全身麻醉,则具有药物用量大、副作用多、苏醒延长、管理困难等缺点,且不便行术后镇痛[2]。作者采用骶管阻滞复合浅全身  相似文献   
102.
CD4^+CD25^+T细胞被称作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属于免疫调节细胞,占CD4^+T细胞的5%-15%,是近10年来免疫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它在外周免疫耐受中起关键作用,能限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是维持免疫系统平衡的主要因素,这些细胞能通过主动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活性而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关于该细胞的基础研究已经很多,人们开始探讨其在免疫系统疾病中的作用。CD4^+CD25^-效应性T细胞(effector T cell,Teff)和Treg之间的平衡是免疫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基础,若Treg数量减少或功能下降将会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反,若此类细胞数量增多或功能亢进将会发生肿瘤等疾病。因此,这类细胞在调节免疫稳态中起了关键作用。本文将详细讨论Treg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经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开放加“T”型管置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鼻腔鼻窦病变,疗效比传统的鼻外进路手术有较大提高,即避免了颜面部的手术瘢痕,出血少,创伤小,又可以克服因术后随访不及时,鼻腔粘连等阻塞泪囊口导致手术失败。我科于2004年7月-2005年5月共收治慢性泪囊炎合并鼻腔鼻窦病变患者2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4.
患者女性,73岁。无明显诱因突发双下肢剧烈放射样疼痛,伴大便排不尽感及小便失禁3周。在当地医院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T12~L1锥体水平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并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病变内有大量异常增生的血管团块,未能切除而关闭切口,转入我院治疗。查体: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降低,右侧腱反射减退,双下肢痛觉过敏,鞍区感觉减退。胸腰椎MR/显示T12-L1锥体水平脊髓圆锥内一类椭圆形,边界尚清,异常信号影,T1W呈稍高信号、T2W呈不均匀高信号,肿瘤邻近区域可见不规则点、线状的血管流空影,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DSA检查见动脉期L1.2锥体水平椎管内造影剂的异常浓集区域,主要由左侧第12肋间动脉供血。手术取原切口进入,剪开硬脊膜,见脊髓背侧团块状迂曲的引流静脉,并在引流静脉腹侧可见棕黄色实质性肿瘤,位于圆锥右侧方的软脊膜下,椭圆形约2cm,与脊髓边界较清晰,血供丰富,手术首先切断来源于脊髓腹侧的供血动脉,然后沿边界小心分离肿瘤,边分离边电凝缩小肿瘤体积,肿瘤与数根马尾神经根粘连,小心剥离保留马尾神经,最后离断肿瘤引流静脉,全切肿瘤。病理报告:肿瘤大体呈花生米粒大小,灰褐色切面,镜下见片状分布小血管,其间夹杂瘤细胞,胞浆泡沫状,核圆,居中,免疫组化S100(+)、Lyso(+)、GFAP(-)、EMA(-)、CD34血管(+),病理诊断为血管母细胞瘤。术后患者神经根性疼痛明显减轻,二便控制良好,复查胸腰椎MRI示肿瘤消失。  相似文献   
105.
侧脑室联合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继发性脑室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发性脑室出血通常是由于高血压性脑实质出血直接穿破所致,是一种病情凶险,病情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病,总死亡率达83.3% [1] ,目前国内外治疗方法不一。2 0 0 1年1月至2 0 0 3年10月我院采取超早期侧脑室引流,术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继发性脑室出血2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根管治疗器械折断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42例根管治疗器械折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2例根管中有48根器械断针在根管内,3根断针深达牙槽骨。在折断器械中,根管锉21根,根管扩大针19根,拔髓针6根,光滑针2根。在同一根管内断针2根4例,3根1例。在牙根尖1/3处弯曲根管26例,“C”形根管10例。结论根管治疗中各牙均可发生器械折断,以牙根尖1/3处弯曲根管、“C”形根管的预备及不当操作,易发生器械折断。应规范根管治疗器械的使用,根管标准预备,熟悉逐步后退法和逐步深入法,及时更换器械,就能减少和避免根管器械折断。  相似文献   
107.
在内镜下,幽门管溃疡是指发生在幽门通向十二指肠球部一段长约0.5~1.0cm管腔的溃疡,属消化性溃疡的特殊类型。我们经内镜检出206例,现将其特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8.
我院于1999~2005年对19例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采用CT定位,局麻下行颅骨钻孔,尿激酶注入引流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18~59岁,平均33.4岁。1·2临床表现有一过性昏迷的6例,无昏迷的13例,头痛19例,伴有恶心呕吐的1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2~24小时者3例,24~72小时者9例,3~7天者7例。GCS评分8~15分,其中8~10分6例,10~13分9例,13~15分4例。有颅盖骨骨折15例,中颅窝骨折4例。19例患者术前均经CT检查,血肿量计算公式T=1/2×L(长轴)×S(短轴)×Slice(层面厚度)计算,血肿量在20~30m …  相似文献   
109.
引流管尖端常规培养在初次关节成形术中无诊断价值 关节成形术术后闭式引流在许多医院已非常普遍,为研究在膝和髋关节初次置换术后引流管尖端常规培养与术后伤口表浅和深部感染诊断的相关性,澳大利亚的Weinrauch近期完成了一项临床研究,他将初次接受单侧全膝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并使用闭式引流的387名患者的引流管尖端取出并培养。研究结果显示,伤口存在感染的患者引流管尖端培养均为阴性,而引流管尖端培养为阳性的患者无一存在伤口感染。由此研究人员认为,引流管尖端常规培养对于初次全膝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伤口感染的诊断无实际价值(ANZ,Surg,2005,75:887~888)。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研究老年支气管哮喘病人周围血CD4^+CD45RO^+T细胞表达IL4及IL-13的情况及CTLA4-Ⅰg对其影响。方法 用ELISA方法测定老年支气管哮喘病人CD4^+CD45RO^+T细胞产生IL-4和IL-13的水平及CTLA4-Ⅰg对其影响。结果 老年支气管哮喘病人CD4^+CD45RO^+T细胞分泌IL4、IL-13增多,IL-13增多较IL-4更为明显(P〈0.01),CTLA4-Ⅰg可有效抑制老年哮喘病人CD4^+CD45RO^+T细胞分泌IL-4和IL-13(P〈0.01)。结论 CD4^+CD45RO^+T细胞产生的IL-4和IL-13在老年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CTLA4-Ⅰg可有效抑制IL-4和IL-13的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