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1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66篇
耳鼻咽喉   41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21篇
口腔科学   533篇
临床医学   544篇
内科学   13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05篇
特种医学   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84篇
综合类   806篇
预防医学   106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245篇
  9篇
中国医学   135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01.
为了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内镜特征,并评价其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状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内镜下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状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镜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帽状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帽状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内镜下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疗效及并发症的中远期随访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并行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共39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IVSD缺损(4.9 ± 1.6)mm(2~8 mm),36例(92.3%)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封堵器型号为(10.3 ± 2.3)mm(5~14 mm)。封堵器选用对称型VSD封堵器(20/36,55.6%)或零边偏心型VSD封堵器(16/36,44.4%)(上海)。其他3例(7.7%)中2例行外科手术干预,1例左向右分流细小终止手术。术后1、3、6、12个月以及之后每一年,至少达5年为观察终点,通过心电图(ECG)和(或)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胸部X线片等对其介入封堵效果、并发症进行中远期随访评价。 结果 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死亡、需要置入永久性起搏器、主动脉瓣重度返流外科手术、心包填塞等主要并发症,无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返流中至大量增加,均无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封堵器相关血栓等次要并发症发生。36例手术成功(成功率92.3%)。封堵器移位1例(2.6%),残余分流1例(2.6%),急性溶血1例(2.6%)。围手术期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患者10例(25.6%),2例(5.1%)术中置入封堵器后即出现主动脉瓣返流量由轻度增加至中度以上,终止介入后行外科修补手术。心律失常发生8例(20.5%)。随访期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患者7例(17.9%),其中2例(5.1%)为新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心律失常2例(5.1%)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房性早搏。介入封堵手术以后中远期随访发现主动脉瓣返流无明显增加,心律失常发生明显减少,与围手术期有差别(P<0.05)。 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缺损8 mm以下IVSD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术后及中远期并发症少,尤其是主动脉瓣返流增加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中远期疗效随访观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犬右房不同部位短暂外向钾电流、L型钙电流亚单位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致房性心律失常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分析犬界嵴、梳状肌、右心耳的短暂外向钾电流α亚单位(Kv4.3)、β亚单位(KchIP2)及L型钙电流的α亚单位(Cav1.2)mRNA的表达量(以β-actin为内参照)。结果界嵴和梳状肌Kv4.3、KchIP2 mRNA高于右心耳(P<0.05或0.01);界嵴Cav1.2 mRNA高于梳状肌和右心耳(P均<0.05),而梳状肌和右心耳之间没有差异。结论Kv4.3、KchIP2、Cav1.2 mRNA在右房空间表达上的差异与其相应离子流在右房空间上的差异一致,可能是其离子流差异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比较生物功能性修复系统(Bio-functionnal Prothetic System,BPS)和传统方法对下颌低平牙槽嵴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0例口颌系统基本正常,下颌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分别采用BPS和传统方法进行全口义齿修复,随机选择戴用顺序,在修复后1、3、6个月后分别对义齿的固位力、咀嚼效能进行测定,并在戴用义齿1个月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在修复后1、3、6个月,BPS全口义齿的下颌义齿固位力高于传统全口义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全口义齿吸光度值作比较,在各个检测时期,BPS组吸光度值保持稳定,均高于传统全口义齿(P<0.05),传统全口义齿在3个月和6个月后吸光度值有所回升,与第1个月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仍低于同时期的BPS组(P<0.05);问卷调查显示,BPS组的主观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组;6个月后,10位患者均表示BPS全口义齿更舒适,不容易脱落.结论 采用BPS完成的义齿修复应用于下颌低平牙槽嵴的无牙颌患者时,能取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经侧壁或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对种植体生存率的影响,分析失败原因和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0—2015年在合肥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由同一名医师完成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患者。主要预测变量是经侧壁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和经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混杂变量是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口腔卫生状况、牙位、种植体长度和直径、修复类型。结果变量为种植体存活率、失败原因和并发症。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9例患者进入研究对列,男31例(52.5%),女28例(47.5%),平均年龄(61.3±10.1)岁。随访(5.6±1.2)年,5颗种植体失败,成功率为88/93(94.6%)。经侧壁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牙失败3颗,成功率为18/21(85.7%); 经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牙失败2颗,成功率为70/72(97.2%)。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χ2=6.662,P=0.010)、口腔卫生状况(χ2=4.352,P=0.037)以及手术入路(χ2=4.232,P=0.040)与种植体存活率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有吸烟史(OR=0.030,95CI:0.002~0.493,P=0.014)与种植体存活率相关;手术入路(χ2=5.000;P=0.025)与种植体失败原因相关,侧壁入路3颗(100%)种植体失败的原因是(3个月时)松动、骨愈合不良,而牙槽嵴入路2颗(100%)种植体失败的原因是(4年后)种植体周围反复感染、大量骨质丢失。吸烟史和种植体并发症显著相关(χ2=12.433,P=0.014),吸烟患者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比例显著较高(6/88,6.8%)。手术入路和种植体并发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χ2=9.453,P=0.051)。结论:尽管不同手术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对种植体存活率和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影响,但手术入路与种植体失败原因相关。吸烟会导致种植体周围炎,降低种植体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利用CBCT影像研究上颌窦骨分隔及窦底小骨尖/嵴的数量、位置及发生率,分析CBCT在上颌窦提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地区21-70岁之间、上颌牙列完整的500例汉族人群的CBCT影像资料,分别对其左右侧上颌窦骨分隔数量、方向及对应牙位、窦底小骨尖/嵴数量及对应牙位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1.当研究对象为上颌窦数,骨分隔的发生率为21.6%;当研究对象为人数,其发生率是28.8%;骨分隔数量多为一个,占88.4%;分隔方向多为矢状向,占67.6%;骨分隔最好发的位置在上颌第二磨牙(M2)对应的上颌窦底区域,占43.9%,其次在上颌第一磨牙(M1)区.2.以上颌窦数为研究对象,窦底小骨尖/嵴的检出率为36.0%;以人数为研究对象,其检出率为50.2%;窦底小骨尖/嵴的好发部位依次为上颌第二磨牙(M2)、上颌第一磨牙(M1)、上颌第二前磨牙(PM2)、上颌第一前磨牙(PM1)及上颌第三磨牙(M3),占比分别为31.6%、27.0%、23.3%、9.2%及8.8%.小骨尖/嵴的发生率远高于上颌窦骨分隔,在临床中应予以重视.结论:术前通过对CBCT影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可以对上颌窦骨分隔及窦底小骨尖/嵴做出准确评估,能够为上颌窦手术的路径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比较下颌覆盖义齿短微型种植体(mini dental implant,MDI)与标准长度MDI修复牙槽嵴重度萎缩无牙颌患者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进行下颌覆盖义齿短MDI和标准长度MDI修复的无牙颌患者60例,分为短MDI组(30例)和标准MDI组(30例),比较2组基线、术后1周和1年种植体周围组织临床指标,术后1年种植体存活和成功情况,种植体修复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短MDI组术后1年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marginal bone loss,MBL)和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小于标准MD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MDI组术后1年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PI)和改良出血指数(modified bleeding index,MBI)显著小于标准MDI组(P<0.05);短MDI组术后1年种植体存活率和成功率高于标准MD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MDI组种植体修复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短MDI组(P<0.05);短MDI组在种植体稳定性、咀嚼功能、语言功能、舒适性、美观度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标准MDI组(P<0.05)。结论 短MDI应用于下颌覆盖义齿修复牙槽嵴重度萎缩无牙颌患者,术后1年内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8.
上前牙拔除后唇侧牙槽骨迅速发生吸收,不仅降低上前牙区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骨量不足也会影响种植体的长期成功率。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盾构术”在上前牙区应用实现了牙槽嵴轮廓的保持,成为一个新的美学区种植的治疗方案。但也有部分文献指出“盾构术”或其相关改良术式出现一些近远期并发症:如局部炎症、牙槽骨吸收、骨结合失败等。本文对“盾构术”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研究表明“盾构术”虽然在不少个案中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及短期成功率,但由于该技术缺乏长期及大量临床文献支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统一的意见,如牙片的厚度、牙片在牙槽骨内深度、牙片与植体间是否需要植骨等,操作具有技术敏感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谨慎采用该项技术,减少无法预料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究不同移植材料对拔牙后牙槽嵴保存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10—2019-06期间于我院口腔门诊行拔牙术、即刻牙槽嵴保存术的63例患者(135颗患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研究组(A、B、C组),且各研究组拔牙后使用不同移植材料行即刻牙槽嵴保存术。其中A组为同种异体骨移植(20例,42颗牙),B组Bio-Oss Collagen骨胶原移植(26例,55颗牙),C组Bone Ceramic人工合成骨移植(17例,38颗牙);另取同期15例患者(33颗患牙)拔牙术后不填充任何骨替代材料作为对照组D组。各组在拔牙6个月后行延期种植,比较各组种植成功率、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宽度、牙龈乳头高度及美学效果。结果:A、B、C 3组的种植成功率及美学效果P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高度值及高度吸收值比较,B组和C组间无差异,但均高于A组且小于对照组D组(P<0.05)。牙槽骨宽度值及宽度吸收值比较,B组和C组间无差异,但均高于A组且小于对照组D组(P<0.05)。牙龈乳头高度0~Ⅰ级及Ⅳ级的病例占比,A、B和C组间无差异,但均低于对照组D组(P<0.05);牙龈乳头高度Ⅲ级的病例占比,A、B和C组间无差异,但均高于对照组D组(P<0.05)。结论:微创拔牙后牙槽嵴保存术可有助于改善骨量丢失、保存牙龈乳头高度、提高美学效果,其中同种异体植入材料在减少牙槽骨横向及纵向吸收方面的效果更佳,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评估接受单个种植体颊侧牙槽嵴保存(alveolar ridge preservation,ARP)和结缔组织移植(connective tissue transplantation,CTG)的牙缺失患者3年临床美学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口腔科收治的43例牙缺失患者,分别进行拔牙、ARP、种植体植入、CTG和永久修复。评估患者术后第1年和第3年探诊出血发生率、探诊深度、边缘骨吸收、种植体红、白色美学效果,CTG前、CTG后即刻、术后第1年和第3年种植体颊侧黏膜厚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别从咀嚼功能、整体美观、附着高度和色泽评估患者满意度,观察术后3年种植体情况,记录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第1年随访率为100%,术后第3年随访率为90.70%。术后第1年和第3年,种植体红、白美学效果较满意。术后第3年,近中龈乳头评分显著高于术后第1年(P<0.05)。CTG后即刻、术后第1年和第3年,种植体颊侧黏膜厚度较CTG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第1年和第3年,种植体颊侧黏膜厚度较CTG前分别增益1.02 mm(相对稳定性:90.12%)和1.01 mm(相对稳定性:84.31%);CTG后即刻、术后第1年和术后第3年,患者对种植体咀嚼功能、整体美观、附着高度和色泽的满意度评分均>8分。种植体3年存留率为100%,种植体3年成功率为97.44%。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经洁牙等清洁处理后缓解,未出现组织瓣坏死、开口受限及舌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结论: ARP与CTG对牙缺失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美学效果,3年内CTG对种植体颊侧黏膜厚度表现为增厚且相对稳定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