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781篇
  免费   7908篇
  国内免费   3016篇
耳鼻咽喉   1610篇
儿科学   253篇
妇产科学   1365篇
基础医学   3152篇
口腔科学   348篇
临床医学   23230篇
内科学   5632篇
皮肤病学   248篇
神经病学   721篇
特种医学   35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7篇
外科学   25765篇
综合类   50460篇
预防医学   9770篇
眼科学   3245篇
药学   20918篇
  421篇
中国医学   6590篇
肿瘤学   13268篇
  2024年   1018篇
  2023年   4081篇
  2022年   3674篇
  2021年   4681篇
  2020年   4444篇
  2019年   5072篇
  2018年   2461篇
  2017年   4367篇
  2016年   4682篇
  2015年   4930篇
  2014年   9046篇
  2013年   8879篇
  2012年   10624篇
  2011年   11348篇
  2010年   10605篇
  2009年   9803篇
  2008年   9446篇
  2007年   8749篇
  2006年   7700篇
  2005年   7538篇
  2004年   6733篇
  2003年   6330篇
  2002年   4843篇
  2001年   4288篇
  2000年   3142篇
  1999年   2361篇
  1998年   2027篇
  1997年   1738篇
  1996年   1573篇
  1995年   1251篇
  1994年   952篇
  1993年   653篇
  1992年   515篇
  1991年   345篇
  1990年   237篇
  1989年   310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保护性隔离对感染患者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0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2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感染患者病原学特点及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82例患者共有11例发生感染,感染率13.41%;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体温≥38℃、引流量未减少、局部压痛、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接受辅助化疗、行标准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手术时间≥3h及引流时间≥15d是导致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是造成乳腺癌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应用保护性隔离措施可降低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发生风险,提升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22.
正作为急腹症的一种,小儿急性阑尾炎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高,而部分急性阑尾炎患儿可出现穿孔情况~([1])。与其他类型阑尾炎相比,小儿穿孔性阑尾炎属于特殊性阑尾炎,是最为严重的一种,一旦确诊应及时行阑尾切除术~([2])。穿孔性阑尾炎的主要诱因为阑尾壁的缺血坏死,从而导致穿孔~([3])。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小儿穿孔性阑尾炎的死亡率较高,给预后、术后恢复带来严重威胁~([4])。由于小儿患者具有特殊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对其手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小儿腹腔  相似文献   
23.
《右江医学》2019,(7):481-484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在细胞周期、细胞凋亡、DNA损伤与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FGFR4在不同个体中存在遗传多态性,这种遗传多态性影响其结构与功能,与乳腺癌等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综述FGFR4基因结构、功能以及FGFR4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蛋白表达及D2-40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与乳腺癌其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增生组21例、导管内癌组10例、浸润性导管癌68例病灶内EMMPRIN、VEGF-C和LVD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计量资料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EMMPRIN、VEGF-C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乳腺增生组比较,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组EMMPRIN、VEGF-C的阳性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增生组的LVD为(8.38±3.18),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组分别为(9.80±2.78)、(10.82±5.51),三组L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MPRIN和VEGF-C的阳性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EMMPRIN和VEGF-C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组织中EMMPRIN与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90,P0.05)。结论 VEGF-C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EMMPRIN和VEGF-C在乳腺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后护理方法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科住院行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112例,进行术后监护及护理,加强健康宣教,注重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发症,尽早处理。结果经医务及护理人员治疗及护理后,所有LC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6.5 d。结论加强术后监护及护理,及时发现并发症,尽早处理,科学合理饮食,注重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对促进LC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对提高LC术痊愈率、安全性有很好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6.
《中国医药科学》2016,(15):226-22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进行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联合丝裂霉素C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6个月的眼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P0.01)。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8,4.23,P0.05)。再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不同时点比较,两组术后1周、术后3、6个月的眼压分别显著低于术前,且术后1周、术后3、6个月,观察组的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疗效显著,可以显著降低眼压水平,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保留肾脏的输尿管部分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输尿管癌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2013年2月行保留肾脏的输尿管部分切除术的31例输尿管癌患者临床资料:12例患者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19例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随访14~171个月,观察术后尿路肿瘤复发率、患者总体生存率、肿瘤分期及病理分级方面分层生存率等情况。结果:术后尿路肿瘤复发率为19.35%(6/31);总体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41%、58.64%;低肿瘤分期组5年及10年生存率均为86.67%,高肿瘤分期组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74.93%和54.29%;低病理分级组5年及10年生存率均为76.00%,高病理分级组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26%和48.83%。结论:在严密随访下,输尿管部分切除术可以有效治疗低分期、低分级输尿管癌。  相似文献   
28.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手术的整体护理体会。方法对68例接受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心理、营养支持和病情观察等整体护理措施,观察效果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术后发生腹壁戳口出血1例、皮下气肿1例,均经相应处理后痊愈。患者对护理满意度100%。结论对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措施,可减少患者恐惧、紧张等心理,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9.
目的:评估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SCPC)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间在解放军105医院接受TSCPC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NVG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单纯TSCPC治疗的NVG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成功率为92.86%(52/56),高于对照组的77.55%(38/49),术后眼压为(18.72±3.05) mmHg,低于对照组的(36.18±5.93)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0.3~0.5所占比例为55.36%(31/56),>0.5所占比例为25.0%(14/56),有效滤过泡比例为76.78%(43/56),均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2.86%(21/49)、12.25%(6/49)和55.10%(27/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7/56),低于对照组的为42.86%(2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CPC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NVG的有效方式,有助于降低眼压、提升视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癌(ICC)病人肝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TO)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TO评分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八一医院收治的261例行肝切除术的ICC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TO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的权重构建预测TO的评分模型。结果 261例ICC病人中,67例(25.7%)术后发生TO。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和T分期[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癌症分期]为术后TO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此4项因素构建的评分模型显示了较好的预测准确性,最佳截断值为-1.9分,其敏感度为67.2%,特异度为62.9%。一致性检验显示其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生概率有着较好的一致性(χ2=1.350,P=0.853)。结论 基于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T分期4个因素建立的评分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ICC病人术后TO的可能性,即手术时间短、无肝硬化、肿瘤直径<5 cm的年轻ICC病人肝切除后获得TO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