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11篇
  免费   1255篇
  国内免费   737篇
耳鼻咽喉   137篇
儿科学   381篇
妇产科学   181篇
基础医学   1000篇
口腔科学   200篇
临床医学   8021篇
内科学   2652篇
皮肤病学   302篇
神经病学   702篇
特种医学   30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4593篇
综合类   15258篇
预防医学   4811篇
眼科学   901篇
药学   7041篇
  48篇
中国医学   3617篇
肿瘤学   277篇
  2024年   174篇
  2023年   623篇
  2022年   532篇
  2021年   684篇
  2020年   908篇
  2019年   626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569篇
  2016年   694篇
  2015年   833篇
  2014年   1861篇
  2013年   1889篇
  2012年   2366篇
  2011年   2594篇
  2010年   2618篇
  2009年   2854篇
  2008年   5698篇
  2007年   4436篇
  2006年   2621篇
  2005年   3769篇
  2004年   4206篇
  2003年   3747篇
  2002年   1528篇
  2001年   1386篇
  2000年   1061篇
  1999年   933篇
  1998年   762篇
  1997年   665篇
  1996年   546篇
  1995年   485篇
  1994年   391篇
  1993年   166篇
  1992年   171篇
  1991年   161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142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二次脑损伤对弥漫性脑损伤后神经元损伤影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0 引言 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jury, SBI)理论系英国爱丁堡大学神经外科专家Miller在1978年首次提出,低血压和低氧血症是最常见的SBI因素,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有关SBI因素可增加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研究国外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统计工作,但关于SBI因素可加重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 DBI)的动物实验研究甚少[1,2]. 本研究在Marmarou DBI的基础上,制成低血压性SBI模型,观察室上区皮层神经元的损伤数目,旨在探讨SBI因素低血压是否可增加神经元的损伤程度,从而加重DBI.  相似文献   
992.
E838等5种辐射防护药对放烧复合伤防治作用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比较研究E838、WR-2721茜草、盐酸胱胺和炔雌醇等5种辐射防护药对放射损伤和放烧复合伤的防治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腹腔注射、灌胃的方法在致伤前/或和致伤后按常用量给药,观察30d存活率,死亡动物平均存活日和保护系数K的差异。结果 (1)致伤前预防给药,5种药物均明显提高了放射损伤和放烧复合伤的存活率,并延长了死亡动物的平均存活日,其中以E838和WR-2721效果最佳;(2)致伤后给药则仅E838和茜草显示了治疗效果;(3)联合用药实验显示所研究的5种配伍用药方式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以WR-2721 E838治效果最好。结论 E838和WR-2721与其它辐射防护药相比具有较理想的辐射防护作用,且E838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两者合理配伍可发挥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为研究高速投射物伤后高血粘症发生机制,比较犬高速投射物伤与单纯失血性休克时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 实验犬随机分为高速投射物双后肢致伤组与单纯颈动脉放血致失血性休克组。致伤组采用5.56mm弹丸致伤犬双后肢,失血性休克组则从颈动脉快速放血,量约为体重的2.4%,血压降至70mmHg以下。致伤或放血后分别观察两组72h内各时相点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①两组创伤或失血后即刻的平均血压分别是113与47mmHg;②创伤组的低切全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增高,伤后6h达高峰;但失血性休克组的全血粘度在失血后逐步降低,无明显的血液浓缩现象出现。结论 严重创伤后血液浓缩与伤后组织器官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失血并非创伤后早期血液浓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4.
电离辐射对大鼠创面愈合早期阶段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从伤后早期(7d内)创面组织的变化来探讨放创复合伤的难愈机制。方法 以大鼠分别接受4、6、8、Gy的全身照射合并局部创伤为模型,观察创面残留面积百分率和创面组织蛋白含量、羟脯氨酸含量及成纤维细胞数量、毛细血管数量的变化。结果 与单创组相比,4、6、8Gy全身照射降低伤口修复阶段早期的愈合速度和质量,其中6、8Gy复合伤组伤口修复启动阶段即受抑。结论 上述变化是电离辐射引起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多发性伤救治中骨折处理的原则与要点及其重要性,方法:性分析多发伤伴骨折318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全组死亡12例(3.8%),其中ISS>61分8例全部死亡,另4例死于重型颅脑伤及并发症ARDS。并发症33例;四肢功能明显阻碍67例,其中3d内手术固定者11例(8.9%),均系关节及 近严重骨折所致,4.4以上手术者56例(28.7%),P<0.01。结论: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及早进行骨折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应强调早期积极手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6.
1 病历简介  患者 ,女 ,13岁。车祸致右下肢肿痛 ,活动受限 2 h,于1999年 3月 14日急诊入院。既往身体健康 ,无特殊病史。专科检查 :右小腿上段及右大腿肿胀明显 ,皮下淤血 ,皮肤挫伤严重 ,膝后皮肤“皮革样”改变 ,皮肤与皮下脱套游离。触痛( ) ,足背动脉搏动存在 ,末梢循环良好 ,右伸拇运动存在 ,伸踝力量下降。 X线片示 :“未见明显骨折征象”。实验室检查 :WBC13.4× 10 9/ L,L 0 .1,M0 .0 77,N0 .82 3;RBC2 .76×10 1 2 / L,Hb82 g/ L,碱性磷酸 2 17μ/ L,总蛋白 5 0 .8g/ L,白蛋白 32 .3g/ L,DCT2 0 s。入院后积极行抗炎…  相似文献   
997.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危及人类生命最严重的心脏病,因此如何早期正确诊断及治疗,已成为心内科面临的重大课题。传统的心肌酶测定虽不失为一项有价值的指标,但各种酶其特异性均不够理想。我们采用一种新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AMI和心绞痛患血清中的肌钙蛋白T(CTNT),旨在探讨该物质对AMI患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98.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手外伤多见 ,而手部大面积皮肤挤压撕脱伤也屡见不鲜 ,处理不当可引起手部功能障碍。1 990年 8月~ 1 999年 2月 ,本院共收治此类患者 2 5例 ,分别采用带血管蒂皮瓣、腹部皮瓣、游离植皮等方法修复创面 ,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5例 ,男 1 8例 ,女 7例 ,年龄 1 6~ 5 2岁。重物挤压伤 1 0例 ,挤压并发高温烫伤 6例 ,机器、皮带轮绞伤 9例。手掌侧皮肤撕脱伤 7例 ,手背侧皮肤撕脱伤 1 1例 ,手掌侧、背侧皮肤完全撕脱伤 8例 ,并发前臂骨折 8例 ,均有手部指、掌骨骨折。1 .2 修复方法  急…  相似文献   
999.
用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和单细胞平板培养技术,诱导出冬 凌草愈伤组织,并探讨 了细胞悬浮培养时间、培养方法和接种密度对冬凌草单细胞平板培养植板率的影响。结果表 明:从冬凌草叶和嫩茎诱导愈伤组织,以 MS 2,4D 1 mg/L NAA 0.5 mg/L 培养基较好 ,愈 伤组织诱导率高达 96.80%。用普通单细胞平板培养法培养冬凌草单细胞的植板率很低,而 以悬浮培养 15~18 d 的单细胞为材料,接种密度为 5×103个/毫升时,进行条件培养 和 看护培养,植板率达 21.63%。本研究结果可供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筛选冬凌草高产冬 凌草素细胞株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盐酸纳洛酮合成于1960年,为羟(二)氢吗啡酮衍生物.1961年blumaberg等报道了纳洛酮能拮抗羟(二)氢吗啡酮引起的小鼠镇痛、致死和兔的呼吸抑制作用,较烯丙吗啡强7~10倍,1963年Foldes等人观察纳洛酮对麻醉镇痛药的拮抗作用,现临床除用于拮抗吗啡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外,亦对非麻醉约物过量(如乙醇、安定)、休克、重度颅脑伤及脑血管意外,新生儿呼吸窘迫等急性病例进行了试朋,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