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病例数快速攀升。因患者体内病毒核酸的存在是目前唯一的确诊依据,而目前临床上普遍反映核酸检测阳性率不够理想,故对病毒核酸检测的实验室条件、检验人员及检测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较高要求。本文着重阐述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各个环节中的检测要点、最新的行业规范及共识内容,同时探讨临床检测中的疑难问题,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放烧复合伤大鼠血清对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纯烧伤、放射损伤为对照 ,观察放烧复合伤大鼠血清对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影响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用6 0 Coγ射线全身照射 12Gy ,5kW溴钨灯致大鼠背部 30 %全身体表面积Ⅲ度烧伤。伤后 3、12、2 4、4 8、72和 96小时无菌抽取大鼠血清。按 10 μg m1蛋白加入到骨髓红系或粒系培养体系中培养。伤后 2 4小时 ,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 6含量。结果显示 ,无论烧伤或放烧复合伤血清组 ,伤后 3、12、2 4、4 8、72和 96小时的CFU E、BFU E和CFU GM培养集落数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以伤后 2 4小时最高 ,烧伤组高达 342 .8%、2 6 1.6 %和 2 2 8.4 % ;复合伤组为 2 5 2 .4 %、2 0 5 .1%和 174 .2 %。但当加入放射损伤大鼠血清时 ,CFU E、BFU -E和CFU GM集落数生长较少 ,最高为 12 .7%。同时 ,烧伤组和复合伤组血清TNFα和IL 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更高于放射损伤组。结论 :烧伤或放烧复合伤后的血清对骨髓红系和粒系造血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放射损伤后的血清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该作用与血清细胞因子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烧伤后血清对骨髓红系造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烧伤所致造血系统的变化是烧伤的重要病理生理反应之一,它与烧伤感染以及烧伤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病程的转归和预后。对烧伤后贫血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但关于机体在烧伤后造血调控机制的改变尚待深入研究,方法:本文以15% TBSAⅢ°烧伤昆明种小鼠为动物模型,通过祖细胞集落培养法观察烧伤后12小时,1天,3天,5天,7天和10天血清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造血的影响,同时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EPO浓度的  相似文献   
4.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对粒系祖细胞生长调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对粒系祖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贴壁培养法和粒系祖细胞(CFU-GM)培养法。结果 伤后3-7d,有基质细胞贴壁的CFU-GM生长明显低于无贴壁组;伤后14d贴壁层形成后,放射损伤组的CFU-GM生长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放射损伤后3-7d,骨髓基质细胞可抑制正常CFU-GM生长,用薄层琼脂分隔基质细胞贴壁层与靶细胞,其抑制作用减弱。当无外源性集落刺激因子(CSF)时,基质细胞贴壁层对CFU-GM生长仍显示一定刺激作用,结论 辐射使骨髓基质细胞功能受到一定损伤,但在放射损伤造血修复与重建过程中,骨髓基质细胞仍起着“刺激”与“抑制”双重的动态平衡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放射损伤复合烧伤时,造血功能障碍是重要的基本病理改变,它贯穿整个病程,决定着损伤的发展和转归。本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研究重度放射损伤复合烧伤时,小鼠骨髓及脾脏细胞周期、DNA和蛋白质的改变。通过复合伤与单伤对比,以期深化认识复合效应机理,为改善造血状况,探讨防治途径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抑癌基因ING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抑癌基因ING1高表达可使多种癌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并使其细胞在合成前期细胞周期静止。ING1参与p53的信号传递通路,以一种转录活化因子调节p53的活性。目的:探讨人大肠癌组织中ING1基因表达及突变水平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设计:以病理标本为观察对象的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普外科。对象:取自1998-10/1999-10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住院手术患者切除的大肠癌标本52块,于手术中分别取自距肿瘤边缘10cm正常黏膜及新鲜肿瘤组织。患者男29例,女23例;平均年龄50.28岁。方法:检测52块大肠癌组织标本中ING1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DNA单链多态性分析法检测基因突变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中P53蛋白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ING1mRNA及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②P53在结肠癌中的表达。③聚合酶链反应-SSCP分析ING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①ING1mRNA在结直肠癌标本表达较正常黏膜明显减弱(0.626&;#177;0.382,1.166&;#177;0.245,P&;lt;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肿瘤组织中ING1表达强度较阴性组中显著下降(0.393&;#177;0.243,0.960&;#177;0.299,P&;lt;0.01)。②P53蛋白表达强度与ING1mRNA表达相对强度呈显著正相关(P&;lt;0.01)。③52块标本仅检测到1块存在ING1mRNA基因表达突变。结论:ING1基因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其降低使结肠癌患者抑癌基因不能发挥。通过ING1mRNA及蛋白表达的下降而不是基因位点的丢失和突变,提示ING1不像传统的抑癌基因那样主要通过基因位点的丢失和突变来参与癌症的发生,可能存在其他机制参与到ING1基因表达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鼠烧伤后早期巨噬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 (GR)、核转录因子 (NF kB)、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介素 1β(IL 1β)蛋白表达的变化。 方法 将培养的巨噬细胞株ANA 1注入小鼠腹腔内 ,小鼠行 15 %TBSAⅢ度烧伤 ,收集腹腔巨噬细胞 ,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方法 ,观察烧伤后 2、6小时巨噬细胞GR、NF kB、TNF α和IL 1β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烧伤后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GR、NF kB阳性表达减弱 ,TNF α和IL 1β阳性反应增强。Westernblot分析表明烧伤后GR、NF kB蛋白含量降低。 结论 烧伤后巨噬细胞GR、NF kB蛋白减少 ,TNF α和IL 1β增加 ,说明巨噬细胞激活在烧伤后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E838等抗放药对放射损伤防治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E838,WR-2721,盐酸胱胺和炔雌醇等对放射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方法:采用小鼠腹腔注射或灌胃的方法在致伤前或/和致伤后按常用量给药,观察30d存活率,死亡动物平活日和保护系数K的差异。结果:(1)致伤前预防给药,上述4种药物均明显提高了放射损伤的存活率,并延长了死亡动物的平均存活日,其中以E838和WR2721效果最佳;(2)致伤后给药则仅E838和茜草显示了治疗效果;(3)联合用药实验显示所研究的5种配伍用药方式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以WR2721(防)+E838(治)效果最好。结论:E838和WR2721与其它抗放药相比具有较理想的辐射防护作用,且E838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两者合理配伍使用可发挥协同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研究硝酸羟胺亚慢性染毒对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材料与方法:设置硝酸羟胺6.97、13.93、27.86 mg/kg 3个不同剂量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间日腹腔注射大鼠,连续染毒90d后脱颈椎处死2/3实验动物;剩余1/3实验动物停止染毒再饲养30 d后同法处死;观察并统计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结果:硝酸羟胺27.86 mg/kg组诱导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6.97mg/kg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6.97和13.93 mg/kg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恢复期各染毒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硝酸羟胺亚慢性染毒对大鼠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在一定的时间内该毒性可能具有可逆性但无延迟性.  相似文献   
10.
MTHFR基因多态和饮酒习惯与结直肠癌易感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与结直肠癌(CRC)风险的关系。方法:进行了以医院为基础的结直肠癌病例对照研究(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00例,对照300例)。对叶酸代谢相关基因MTHFRC677T和A1298C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并与结直肠癌风险关联进行了分析。结果:未观察到MTH-FR677和1298多态单独对CRC发生的影响,但发现MTHFR-677CT/1298AC组合型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OR值为2.32(95%CI,1.10~4.92,P=0.027)。未发现MTHFR单倍型和双体型基因与CRC的风险之间存在统计学的显著关联。MTHFRC677T和A1298C基因与吸烟程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似然比检验,P=0.002,P=0.001),在吸烟<16包年者中,MTHFR-677T等位基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2.09(95%CI,1.07~4.04),而在吸烟≥16包年者中,MTHFR-1298AA基因型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明显下降,OR值为0.37(95%CI,0.17~0.80)。MTHFRC677T多态与饮酒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似然比检验,P=0.000)。结论:MTHFR-677CT/1298AC组合型基因是CRC的危险因素,MTHFR与吸烟、饮酒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