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9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8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86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64篇
外科学   161篇
综合类   441篇
预防医学   6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6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08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258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肛管腺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65年1月至2002年3月间收治的肛管腺癌共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女比例1.3:1,平均年龄52岁,中位年龄56岁。肛门出血、便条变细和肛门肿物是最常见的症状。36.7%伴有慢性肛周疾病史。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66个月。局部复发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各7例,肺转移2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纵隔转移各1例。单纯手术组、单纯放化疗组、综合治疗组(腹会阴联合切除加术后辅助放化疗)和无局部治疗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41,3%、20.0%、56.3%和15.0%,5年总生存率分别是34.4%、0、37.5%和0。结论 早期诊断是改善肛管腺癌预后的最基本保证,综合治疗是目前疗效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18例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Da为靶组织长、宽、高的平均值(L W H)/3,单位为cm,求出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算出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盆腔肿瘤内。结果全组18例22个病灶治疗后2个月后采用PET-CT评价,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NC)3例,进展(PD)1例。18例随访7~16个月,全部存活,近期平均生存期9.5个月。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是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结直肠癌手术死亡相关的临床病理影响因素.方法:回顾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64年1月至2004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449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全组手术死亡者共62例,手术死亡率为1.38%,主要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心血管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吻合口漏等.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术前基础疾病、术前合并症、腹水、手术年代、手术性质、Dukes分期、术后并发症等为影响手术死亡的因素,而年龄、肿瘤部位、组织类型、病理分级与手术死亡无关.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基础疾病、术前合并症、腹水、手术年代、手术性质、Dukes分期、术后并发症是结直肠癌手术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前基础疾病、术前合并症、腹水、手术年代、手术性质、Dukes分期、术后并发症是结直肠癌手术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肝大部切除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PVE)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大部分切除(半肝或三叶肝切除)术后所保存的残余肝脏容积(remnant liver volume,RLV)不足是术后并发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正常成人切除超过70%有功能的肝组织是发生术后肝衰竭的高危因素。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可使未栓塞侧的肝组织增生肥大,增大肝脏容积;栓塞侧肝组织萎缩,肿瘤可缩小。使原来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部分病例可以耐受手术切除,提高肝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并且不会增加使肝切除手术难度。PVE还可减少肿瘤通过门静脉系统发生转移的机会和增加肝动脉栓塞化疗的抗癌作用。本文就肝大部切除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的发展、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改良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96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总结改良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改良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治疗局部浸润性膀胱癌患者96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5岁。96例中移行细胞癌91例,WHO分级Ⅲ级39例、Ⅱ级51例、Ⅰ级1例;鳞癌3例;腺癌2例。肿瘤多发92例(移行细胞癌91例、腺癌1例),单发4例(鳞癌3例、腺癌1例)。TNM临床分期T2N0M088例,T3N0M06例,T3N1M02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输血量,对新膀胱功能、并发症、肿瘤控制和患者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96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190~330min,平均260min。术中出血150~1200ml,输血30例。病理分期T1N0M01例,T2N0M089例,T3aN0M、T3aN1M0和L3bN1M0各2例。随访5~58个月,平均31个月。无瘤生存94例,因肿瘤死亡2例。新膀胱白天控尿良好93例(97%),夜间控尿良好80例(83%)。剩余尿量0~80ml者87例,100~250ml者7例。主要并发症:切口裂开3例,二次缝合治愈;输尿管吻合151漏1例,再吻合后治愈;输尿管口狭窄2侧和输尿管口粘连4侧,经内镜下手术纠正;严重肠梗阻3例和慢性酸中毒低钾2例均经内科处理纠正。无严重远期并发症。结论 改良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后肿瘤控制满意,严重并发症少,新膀胱控尿良好,患者生活质量高,是目前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鼠血浆中FG020326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建立测定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逆转剂FG020326在KM小鼠血浆中血药浓度的方法。方法将KM小鼠(20·0~25·1)g随机分组,每组6只,♀♂各半,尾静脉注射,给药量为30mg·kg-1,分时取血、处理。采用反相色谱柱,应用外标法测定FG020326在KM小鼠血浆中的血药浓度。结果在所建立的方法学下,FG020326的保留时间为7·9min;标准曲线为Y^=0·0144X-0·0285(r=0·9998),在162·5~41600μg·L-1血浆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浓度40μg·L-1(S/N=3);在650、2600、20800μg·L-1低、中、高3个浓度下的绝对回收率为68·66%~84·63%,相对回收率为92·58%~110·88%;日内及日间RSD均小于3·2%(n=5)。在室温及冷冻-解冻试验中,FG020326具有良好的稳定性,RSD分别小于1·3%和6·0%。尾静脉单次给药后,FG020326在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T12α为0·088h,T21β为5·33h,AUC0~∝为14183h·μg·L-1,Vd为0·37L。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能够满足FG020326药代动力学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云芝多糖(CVPS)-CVPS-B对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的影响,及对核因子-κB(NF-κB)和细胞内谷胱甘肽(GSH)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RAW264.7细胞MCP-1 mRNA的表达;凝胶滞留法(EMSA)测定NF-κB的结合活性;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内GSH的活性。结果:CVPS-B呈剂量依赖性抑制ox-LDL诱导的RAW264.7细胞MCP-1 mRNA的表达。应用GSH 特异性消耗剂buthionine-[S,R]-sulfoximine (BSO),ox-LDL不能诱导RAW264.7细胞MCP-1 mRNA的表达。CVPS-B抑制ox-LDL诱导RAW264.7细胞内GSH活性下降。CVPS-B呈剂量依赖性抑制 ox-LDL诱导的RAW264.7细胞NF-κB活性;在完全消耗GSH的RAW264.7细胞,ox-LDL不能诱导NF-κB的活性。结论:CVPS-B可抑制ox-LDL诱导RAW264.7细胞MCP-1 mRNA的表达;其抑制作用可能通过GSH/NF-κB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灌注表现差异,提高胃部肿瘤,特别是胃淋巴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21例经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和14例胃淋巴瘤患者,行CT灌注扫描,采用Philips CT-Perfusion功能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时间-密度曲线(TDC)、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21例进展期胃癌中,15例(71.4%)的TDC曲线特征为较陡峭的上升支,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灌注状态后缓慢下降;其余6例(28.6%)的TDC曲线上升支较乎缓,在较高灌注水平亦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14例胃淋巴瘤中,9例(64.3%)TDC曲线的上升支平缓,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灌注状态后缓慢下降;5例(35.7%)的TDC曲线上升支平缓,在较高灌注水平持续一段时间后,下降速度较快.胃癌组BV值为(15.68±6.27)ml/100 g,胃淋巴瘤组BV值为(6.37±2.37)ml/100 g,胃癌的BV值明显高于胃淋巴瘤的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与胃淋巴瘤的TTP值分别为(33.10±7.83)s和(38.77±12.4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与胃淋巴瘤CT灌注TDC曲线和灌注参数有一定的差异,可用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经手术治疗的直接侵犯邻肺叶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预后情况,并与经手术治疗的纵隔重要结构受侵犯的T4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为更合理地对直接侵犯邻肺叶的周围型NSCLC进行T分期提供线索.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且均为术前临床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均为NOMO的NSCLC患者.从1997年3月到2006年10月,广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共有49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其中28例直接侵犯邻肺叶的周围型NSCLC归于A组,21例直接侵犯纵隔重要结构的T4患者归于B组.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生存期和长期生存率进行计算和比较.两组间生存率的比较用Log-Rank检验.结果 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肺功能和术后辅助治疗情况具有较好的均衡性.A组有1例发生围术期死亡.A组的2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8.7%、61.1%和40.7%;B组的2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4.7%,58.2%,43.7%;A组和B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4个月和49个月,两组问生存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1).结论 直接侵犯邻肺叶的周围型NSCLC的预后与可手术的侵犯纵隔重要结构的T4患者的预后相似.对部分患者,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对于邻近肺叶受侵的NSCLC患者,手术方案应该按照同期双原发肺癌的治疗原则来制定.尚需进一步研究来探讨邻近肺叶受侵的NSCLC的T分期.  相似文献   
10.
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阿霉素浓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阿霉(Dox)素浓度的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方法。方法建立KB、KBv200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经鼠尾静脉给予不同剂量阿霉素,3h后,处死裸鼠,分离及匀浆肿瘤组织,用含0.3mol·L-1HCl的60%乙醇抽提,离心取上清液,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在λex/em为470/590nm测定其荧光值,通过标准曲线方程计算阿霉素浓度。结果样本扫描未见杂峰,日内精密度<6.4%,日间精密度小于5.7%,阿霉素于肿瘤组织匀浆中抽提回收率>75.9%,KB细胞移植瘤组织中阿霉素浓度为KBv200的2.53~4.54倍。结论本方法专属性高,快速、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裸鼠移植瘤组织中Dox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