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9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8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94篇
内科学   238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04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1198篇
预防医学   140篇
药学   425篇
中国医学   92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310篇
  2012年   408篇
  2011年   446篇
  2010年   376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393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402篇
  2003年   374篇
  2002年   298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72.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炎性指标pentraxin-3与纤溶指标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able finolysis inhibitor,TAFI)的变化。方法检测比较10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及2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pentraxin-3、TAFI水平。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pentraxin-3、TAF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血浆pentraxin-3及TAFI水平高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ntraxin-3浓度与TAFI浓度呈正相关(r=0.17,P<0.05)。结论 pentraxin-3与TAFI共同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诱导的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s)变化与动脉硬度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40例,年龄45~60岁,分为试验组: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正常+2sd)和对照组(baPWV值<正常+1sd),每组20例。每例患者PCI术中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时间限制在30min以内。SYNTAX评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流式细胞仪计数PCI术前和术后48h CD 3+4/CD 1+33百分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SYNTAX评分显著增加〔(9.2±13.5)vs(6.8±7.0),P<0.05〕,循环CD3+4/CD1+33细胞变化百分比显著下降〔(0.09±0.04)vs(0.04±0.03),P<0.05〕。SYNTAX评分和baPWV均与PCI诱导的cEPCs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PCI诱导的循环cEPCs水平可能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和全身动脉硬化的严重性。结合动脉硬度和PCI围术期cEPCs的变化可能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左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80mg/d,A组)和缬沙坦(80mg/d)联合血脂康组(1200mg/d,B组),各30例。连续药物治疗4个月,观察给药前后两组患者血压的变化,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总胆固醇(TC)水平。心脏彩色超声仪测左室后壁厚度(LVPWT)和室间隔厚度(IVST),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药物治疗4个月后,B组较A组患者HDL-C显著增高,而TC、LDL-C及TG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B组血压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LVMI都明显降低,而B组患者LVMI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血脂康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左心室心肌细胞肥大及降低血压,达到影响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UA)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经临床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182例[其中慢性稳定型(A组)94例,ACS(B组)88例]与对照组185例。分别测定SUA及血脂。结果ACS组S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增高与ACS明显相关。结论高尿酸血症是ACS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6.
对 1 0例经静脉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ICD的治疗效果。男 6例、女 4例 ,年龄 5 6.9± 1 3.3( 30~ 70 )岁。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 6例、心肌病 3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 1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证实有室性心动过速或 /和心室颤动。ICD具有多项治疗及信息储存记忆功能。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 2 9.3± 2 0 .4( 8~ 64)个月 ,7例患者分别接受了抗心动过速起搏、电转复及电除颤治疗。 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 ,ICD给予误治疗。 1例患者术后 3年发生电极断裂。结论 :常规进行随访和设定合适的诊断和治疗参数 ,对保证ICD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 )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血压增高的程度及年龄的关系。方法 对65例EH患者及 40例正常人 (对照组 )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以测定的血压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 EH组血压变异性明显大于对照组 ,Ⅱ、Ⅲ期EH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大于Ⅰ期EH患者 ;EH患者血压变异性随血压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年龄≤ 5 5岁者 ,其血压变异性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年龄 >5 5岁者 ,其血压变异性不再随继续增加。结论 EH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加 ,且靶器官损害越重 ,血压值越高 ,在一定范围内年龄越大则血压变异性越大  相似文献   
78.
动脉中的雌激素受体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壁中雌激素受体在雌激素调控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中的作用。方法 :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技术检测大鼠主动脉中雌激素受体的含量。离体主动脉条药物孵育法观察雌激素和受体拮抗剂tamoxifen对NOS活性的影响。结果 :1 雌性大鼠主动脉中存在雌激素受体。 2 1nmol17β 雌二醇作用 8h能使大鼠主动脉NOS的活性显著增强 (P <0 0 1)。 3 雌激素受体拮抗剂tamoxifen能显著抑制雌激素的上述作用 (P <0 0 1)。结论 :17β 雌二醇对血管NOS活性的影响由动脉壁中雌激素受体介导 ,该作用可能是雌激素降低血管阻力、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ST段形态的影响。方法103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按入院时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形态分为凹面向上组和凸面向上组,以梗死发生前24h至少出现1次典型心绞痛症状为标准,比较两组频率。结果梗死前24h内出现心绞痛凹面向上组34例(73.91%),凸面向上组14例(24.56%);无心绞痛凹面向上组12例(26.09%),凸面向上组43例(75.44%)。两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急性心肌梗死ST段凹面向上抬高的机制之一,根据心电图ST段凹面抬高推断其梗死前存在缺血预适应及由此产生的心肌保护作用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为探讨小影像Koch三角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病人射频消融时应注意的问题 ,右前斜位 30°透视下 ,将最大希氏束 (HBE)电位记录处与冠状静脉窦口 (CSo)处的影像距离容纳不下 3个 8F加硬大头电极者定义为小影像Koch三角 ,对 16例小影像Koch三角的AVNRT病人 ,参照慢径消融法行射频消融。结果 :16例病人中 ,成功消融靶点位于CSo水平以下者 12例 ,与CSo位于同一水平者 3例 ,位于CSo水平以上者 1例。 16例病人经消融后房室传导跳跃现象消失者 14例 ;跳跃现象存在 ,但无心房回波 ,异丙肾上腺素亦不能诱发AVNRT者 2例。上述 12例中有 1例于术中出现一过性房室阻滞 (AVB) ,术后 2 4h发生Ⅱ度Ⅱ型AVB ,出院后随访 3个月未能恢复正常 ,因心率为 38~ 5 0次 /分 ,并伴有脑供血不足症状 ,遂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其余病人经过 3.5± 1.2 (0 .5~ 5 )年的随访 ,无AVNRT复发 ,亦无AVB发生。结论 :对于小影像Koch三角AVNRT病人的射频消融 ,应突破常规消融时的区位划分概念 ,主要在CSo前下方寻找并消融慢径 ,并根据放电后反应及时调整消融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