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4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39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190篇
预防医学   89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163篇
  1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焦锋 《中国骨伤》2005,18(12):733-734
目的:观察一种复合异种骨修复良性骨肿瘤手术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重组合异种骨(RBX)治疗36例良性骨肿瘤手术后的骨缺损,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8~62岁,平均31岁。观察手术后的并发症及骨愈合情况。结果:获得随访32例,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最短10个月,最长24个月。有一例并发术后感染,26例在第9个月经x线片和CT证实获得骨性愈合,在随访期内未发生肿瘤复发。结论:RBX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对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修复具有较为可靠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患者采用螺旋CT对胸部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必要时薄层扫描,发现16例肺动脉栓塞.结果:16例肺动脉栓塞的CT表现:①栓子位于血管中央,呈中心性充盈缺损6例;栓子附着管壁一侧,呈不规则状充盈缺损8例;栓子完全阻塞肺动脉2例.②肺动脉主干扩张8例,右心室增大6例.③肺缺血表现3例.④肺梗死表现5例.⑤胸腔积液6例.患者临床经对症治疗后,10例病情好转出院,6例死亡.结论:螺旋CT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但对于在亚段及远端肺动脉内血栓敏感性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通过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胎儿生长受限(FGR)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研究FGR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链酶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检测FGR组和对照组的胎盘组织中的HIF-1α、VEGF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FGR组胎盘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FGR组胎盘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FGR组患者和对照组胎盘中HIF-1α表达与VEGF变化呈显著负相关(r=-0.622,P<0.05)。结论 HIF-1α在FGR患者胎盘组织中表达升高,通过下调靶基因VEGF,引起VEGF降低,影响胎盘血管重铸,参与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抑制Ⅰ型胶原α1链(COL1A1)基因表达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已构建的pSilencer2.1-U6-COL1A1重组质粒转染乳腺癌细胞MDA-MB-231,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重组质粒对COL1A1基因表达的影响,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RT-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重组质粒在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显著抑制COL1A1基因表达;pshRNA-COL1A1转染组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减慢且呈时间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pshRNA-COL1A1组细胞明显阻滞于G0/G1期,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出现细胞质浓缩、核凝聚等凋亡形态学变化。结论:pshRNA-COL1A1能有效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为以COL1A1为靶点的乳腺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次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5月~2011年6月收治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用后路腰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方式进行翻修手术,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上的变化,了解手术治疗效果及是否有手术并发症的产生。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随访3个月~3年半,平均随访时间为1.5年,26例患者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基本恢复正常。2例随访时间不长,仍诉患侧肢体麻木、乏力;另2例因压迫时间长,术后恢复缓慢。结论:临床上需严格掌握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指征,对于手术适应证明确的患者,后路腰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有效。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8/CTLA-4分子和CD28/CTLA-4mRNA的表达。方法研究对象为SLE患者49例(活跃期30例、缓解期19例)及对照组23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s)经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后分佛波醇乙酯(PMA)(10ng/ml)及伊屋诺霉素(500ng/ml)刺激组和不加刺激剂组两组培养。将PBMCs分别培养24、48、72及96小时。应用流式细胞计量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前后CD28及CTLA-4分子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CD28mRNA和CTLA-4mRNA的表达。结果刺激前后SLE患者CD3+及CD8+T细胞上CD28分子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前活跃期SLE患者CD3+T细胞上CTLA-4分子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78±0.51)%vs(1.34±0.76)%,P<0.05]。刺激后72小时SLE患者CD3+T细胞及CD8+T细胞上CTLA-4分子表达量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前后PBMCs中CD28mRNA及CTLA-4mRNA表达情况与刺激前后CD3+T细胞上CD28及CTLA-4分子变化情况相似。刺激前SLE患者CD3+T细胞上CTLA-4分子表达量与SLE活动指数(SLEDAI)呈显著的直线负相关关系(P<0.001)。结论 SLE患者T细胞CTLA-4分子存在表达及上调机制障碍,提示CD28分子及CTLA-4分子存在功能失衡,这种失衡可能通过一定的机制参与SLE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非接触广角手术系统应用于人工晶状体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临床效果和使用技巧。方法收集46例(46只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在非接触广角手术系统下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视力改善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50~80 min,平均(63.84±11.13)min。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3只眼,视网膜出血5只眼。术后角膜水肿4只眼,前房出血3只眼,高眼压5只眼。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8±3.9)个月,随访未见眼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内再出血2只眼,视网膜脱离复发2只眼。随访未见其他严重术后并发症。术前视力:视力≥0.3者4只眼;0.3>视力≥0.1者10只眼;0.1>视力≥0.01者22只眼;视力<0.01者10眼。术后视力:视力≥0.3者10眼;0.3>视力≥0.1者16只眼;0.1>视力≥0.01者20只眼,术后视力显著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进行人工晶状体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以获得足够良好的视野,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安普贴薄膜在糖尿病足治疗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8例糖尿病足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9例,观察组常规清创消毒后创面覆盖安普贴薄膜,根据情况给予换药1~2次/周;对照组用浸有雷弗奴尔溶液的纱条填塞于患处,进行伤口引流,治疗后对比疗效。结果:两组治疗7d后,观察组愈合6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0例;对照组愈合4例,显效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治疗10d后,观察组3例显效与好转的患者全部愈合;对照组4例显效与好转的患者有3例愈合、1例仍需继续治疗,1例无效患者经治疗后好转。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普贴薄膜应用于糖尿病足疗效好,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护士工作量,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9.
摘要:目的检测miRNA在苯并(a)芘(BaP)致癌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功能。方法利用BaP处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获得了不同转化阶段的细胞模型(HBER、HBERNT、HBERT),并利用生物芯fl-对这些细胞中的miRNA表达进行检测,筛选可能参与BaP致癌过程的miRNA。结果在可检测到的856个miRNA中,我们发现20个miRNA与细胞转化相关,其中12个miRNA在BaP诱导细胞转化早期就有表达变化,进一步筛选发现miR--638在细胞转化时表达下调,并且可以抑制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可能参与细胞转化的过程。结论miRNA参与了BaP诱导细胞转化的过程,并发挥了重要功能,提示可作为BaP致癌早期的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对中专护生采用"一对一"导师全程跟踪带教模式的临床实践方法及效果。方法对58名中专护生随机分为试验组(n=28)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传统带教模式,试验组采用"一对一"导师全程跟踪带教模式,在实习阶段每季度对两组学生各项能力进行培训、考核、评价、问卷调查,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一对一"导师全程跟踪带教中专护生在护理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成绩明显优于传统带教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在基层医院中实施"一对一"导师全程跟踪带教模式能有效促进护理中专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