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6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221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730篇
内科学   1167篇
皮肤病学   3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56篇
外科学   182篇
综合类   1282篇
预防医学   318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264篇
  28篇
中国医学   179篇
肿瘤学   41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目的:通过对医院不良事件报告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工作实际,为加强不良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归因分析、访谈法、数据统计方法,采集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自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不良事件系统平台上报的1 688例报告,对不良事件管理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不同类型不良事件中,前五名依次为护理不良事件、药品安全不良事件、医疗器械安全不良事件、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输血安全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病人生理及行为因素、工作状态/流程设计和员工个人因素。不良事件上报管理存在以下问题:在系统层面,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与其它软件的整合不充分;在制度执行层面,未对所有不良事件进行根因分析;员工对不良事件辨识能力不足,上报积极性不高。结论:要从制度、软件、个人三个层面改善不良事件管理工作,提高不良事件上报率,充分发挥好不良事件系统平台作用,使医院的不良事件风险可见且可控;对不良事件应加强事前预防和事后总结,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 了解MSM对HIV非职业暴露后预防(nPEP)的认知情况,以及使用nPEP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9年3月15日至4月14日,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分别在北京市、深圳市和昆明市MSM社会组织招募年龄≥18岁男性、最近3个月发生过男男性行为、听说过HIV nPEP等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通过“i卫士”收集人口学、行为学特征、nPEP基本知识及其咨询和使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是否使用nPEP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1 809人,nPEP基本知识知晓率为39.8%(720/1 809),33.4%(605/1 809)咨询过nPEP,15.0%(271/1 809)使用过nPE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使用nPEP的相关因素包括最近3个月与男性HIV感染者发生过性行为(OR=2.58,95%CI:1.64~4.07)、最近1年HIV检测次数≥2次(OR=2.47,95%CI:1.28~5.11)、nPEP基本知识知晓(OR=0.70,95%CI:0.49~0.99)、咨询过nPEP(OR=70.98,95%CI:40.51~136.83)。结论 MSM对nPEP认知不足,应加强MSM的nPEP相关宣传教育,促进MSM发生HIV暴露后尽快使用nPEP。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索HIV感染急性期及慢性期T淋巴细胞对HBV反应能力的差异。方法 入组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急性期患者10例,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慢性期患者15例,分析HBV DNA与HIV RNA及CD4+ T细胞之间的相关性;收集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HBsAg重叠肽刺激培养后检测CD4+ T细胞及CD8+ 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 HBV DNA水平与HIV RNA水平呈正相关(r=0.502,P=0.011),HBV DNA水平与CD4+ 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409,P=0.042)。HIV感染急性期患者经HBsAg重叠肽刺激后CD4+ T细胞及CD8+ 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分别为9.1%±3.9%及4.4%±1.8%)明显高于HIV感染慢性期患者(分别为5.7%±2.5%及2.7%±1.4%)。结论 HIV合并HBV感染的患者在HIV感染急性期对HBV的清除能力明显高于HIV感染慢性期,本研究为探究HIV感染不同时期对HBV清除能力差异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报告艾滋病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3例,并结合文献搜索讨论其有效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例艾滋病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其有效治疗方法。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皮肤瘀点、瘀斑,其中2例伴发黏膜出血。3例患者中2例在出现血小板减少时未启动抗病毒治疗,另1例患者已行抗病毒治疗2年,但CD4+ T淋巴细胞计数仍<200个/μl。3例患者均使用甲泼尼松龙联合强效抗病毒治疗,后续贯泼尼松龙巩固治疗。1例患者激素治疗无效,行脾切除术。经过治疗3例患者血小板均逐渐恢复并出院。结论 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可能与HIV在体内持续活跃复制有关,早期以强效抗病毒治疗联合激素冲击疗法为首选方案,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结局。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本研究探讨了一种由医生、护士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个案干预模式,用以缩短从确诊HIV感染到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时间,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ART效果。方法 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北京佑安医院确诊的HIV/AIDS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诊疗程序。2015年1月—2016年12月确诊的HIV/AIDS患者作为干预组,接受“三位一体”个案干预模式。比较2组ART启动时间及治疗依从性的差别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患者4906例,对照组1549例,干预组3357例。干预组从确诊到接受ART的中位时间为35 d,远少于对照组的56 d(Z=-10.087,P=0.001)。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有更好的治疗依从性(89.2% vs. 95.3%,P=0.000)。 ART启动时间与个案干预模式的实施存在线性关系,且呈负相关。结论 接受“三位一体”个案干预模式的HIV/AIDS患者能更快的启动ART,有更好的治疗依从性和队列保持率,可以在全国实施HIV个案干预模式,减轻AIDS负担。  相似文献   
37.
慢性肝炎、肝硬化与消化性溃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肝源性溃疡(HPU) 的临床特征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分析了164 例慢性肝病患者及36 例急性肝炎患者的HPU 发生情况,并观察了HPU 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变化。结果:①慢性肝病患者HPU 发生率为40 % ,其中十二指肠球溃疡占88 .8 % ;②平均发病年龄46 .8 岁;临床症状不典型;③HPU 发生率与肝脏病变程度有关;④HPU 患者血清Zn 明显降低( P< 0 .05) ,Fe 明显增加( P< 0 .05) 。结果提示,HPU 不同于普通消化性溃疡;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可能是与肝病有关的胃粘膜攻击因子增强及防御因子减弱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8.
人工肝脏支持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钟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4):2597-2598
各种原因所致的重型肝炎、肝脏功能不全和肝脏功能衰竭临床上十分常见,一般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差,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危及重型肝病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国内肝脏移植病例数近3年几乎以倍数增长,但因为价格昂贵、供肝短缺、文化观念及技术因素的限制,还远未普及。人工肝就是在此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一套以血液净化为基础的实用性很强的治疗方法,目前已经在国内外逐步普及,与内科药物治疗、肝脏移植治疗一起,成为重型肝病3大基本治疗方法。1人工肝脏的概念、分类及用途1.1概念:人工肝脏(简称人工肝)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及部…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手术切除疗效。方法:对13例因肝癌自发破裂出血行肝切除手术治疗的病例,观察了生存时间及肿瘤组织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的表达。结果:无手术死亡,7例生存19个月,6例生存2年以上。nm23-H1阳性者9例,阴性者4例。结论:对肝癌破裂出血病人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0.
目的对8例HIV长期感染不进展(LTNP)及病程进展缓慢(SP)患者的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特征进行研究。方法设立队列研究,从中随机选出8例患者(4例LTNPs,4例SP)。通过采用重叠肽技术组建HIV-1B亚型全序列肽段,组建成三维肽库进行ELISPOT分析8例患者的HIV-1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结果在大多数患者中存在较强的T细胞反应,特别对HIV-1病毒的pol、gag、nef蛋白的免疫反应比其他蛋白强。结论病毒特异性CTL免疫反应在HIV-1 LTNPs有较强并且很广泛的反应,这对于有效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生存有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可能是这些LTNPs及SP病程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