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7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66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1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496篇
内科学   354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60篇
外科学   187篇
综合类   571篇
预防医学   172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257篇
中国医学   202篇
肿瘤学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特殊起搏程序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阵发性房颤进行早期干预,防止过早地进展为慢性房颤成为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电生理机制的研究表明,房性早搏(房早)等触发因素在房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Vitatron公司根据常见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 (DTI)检测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 无左室肥大的高血压患者 4 0例 (Ⅰ组E >A 18例 ,Ⅱ组E A ,E 相似文献   
53.
超声心肌应变率显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应变率显像(strain rate imaging,SRI)是一项定量评价心肌功能的组织多普勒超声技术,可进行毫米级定量,是评价心脏舒缩功能和室壁运动的新方法。本文对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简述。1 SRI的相关参数和检测1·1应变和应变率:应变(strain,ε)是指物体的形变,即:ε=△L/(L/L0)/L0。ε为纵向应变,△L为长度变化绝对值,L0为基线长度。ε负值表示缩短,正值表示延长;应变率(strain rate,S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应变。心肌应变反映的是心肌在张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能力;应变率则反映心肌发生变形的速度。1·2 SRI的常规检测方…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U波异常在诊断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拟为冠心病的男性患者52例,排除电解质紊乱,应用常规心电图、运动负荷心电图及冠脉造影,分析ST段缺血性改变、U波异常在诊断缺血性心脏病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52例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阳性者38例.冠脉造影阳性者中,常规心电图ST段呈缺血性改变者16例,U波异常者8例,其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的灵敏度分别为42.11%、21.11%(16/38、8/38);运动试验阳性者26例,运动诱发U波异常者15例,其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的灵敏度分别为68.42%、39.47%(26/38、15/38).冠脉造影阴性者(n=14)中,常规心电图ST段无缺血性改变6例,U波正常13例,特异度分别为42.86%、92.86%(6/14、13/14);运动负荷时,结果阴性9例,U波正常14例,特异度分别为64.29%、100%(9/14、14/14).运动负荷时尚见2例单独U波异常,其冠脉造影证实有病理性狭窄.结论 U波异常在诊断缺血性心脏病中敏感性虽不如ST段下移的高,但U波异常的特异性高,尤其是运动诱发的U波异常更具诊断价值;缺血性U波异常有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动态关节松动术结合离心训练对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Biodex等速训练仪进行腕背伸肌离心训练,观察组在接受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肘关节动态关节松动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各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无痛握力(PFG)及网球肘分级评定(PRTEE)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PRTEE疼痛、功能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FG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关节松动结合离心训练对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观察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老年晚期肺癌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300例老年晚期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PDC A循环管理,比较干预1个月后两组自我效能感、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1个月观察组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胃肠道、泌尿系统、上呼吸道、下呼吸道等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工作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PDCA循环管理可提高老年晚期肺癌化疗患者自我效能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超声介入医师行实时影像虚拟导航系统(RVS)辅助肝癌消融的学习曲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西溪医院的,由同一名具有5年以上超声引导下肝癌消融经验的医师,行RVS引导下辅助肝癌消融的第1~60例肝癌患者资料。按照治疗顺序分为A、B、C组,每组各20例。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RVS术前融合时间和肿瘤消融时间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患者组间肿瘤1次性消融成功率和术后1个月肿瘤的完全灭活率的差异。绘制RVS辅助肝癌消融的术前融合时间曲线图。 结果A组的RVS术前融合时间、肿瘤消融时间明显大于B组及C组[(20.9±6.7)min vs (9.7±1.2)min vs (9.6±2.7)min;(23.1±7.9)min vs (19.6±5.0)min vs (19.2±3.7)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4,P<0.001;t=1.9,P=0.035),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的肿瘤1次性消融成功率[74.1%(20/27)]小于B组[96.4%(27/28)]和C组[96.4%(27/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25),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RVS辅助肝癌消融术后1个月肿瘤完全灭活率比较[92.6%(25/27) vs 92.9%(26/28) vs 92.9%(26/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操作者积累约20例患者后,术前融合时间趋于稳定,学习进入平台期。 结论对于期望熟练掌握RVS辅助肝癌消融的介入医师,操作者积累约20例患者RVS辅助肝癌消融可以明显缩短术前融合时间和肿瘤消融时间,提高融合精准度、团队契合度及肿瘤1次性消融成功率,之后学习曲线进入平台期。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寰枕段(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1999年6月至2011年11月,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对1 68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血管形态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其中男783例,女897例;年龄22~70岁,平均52.8岁,所有病例经多普勒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流速加快或减慢.结果:1 680例颈性眩晕患者在V1-V4段有3 360支血管被检测,血管异常支数有2 778支,其中V1段有829支,V2段有421支,V3段有328支,V4段有1 190支.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血管痉挛(232支)、椎动脉血管缺如(37支)、椎动脉血管出孔异常(31支)、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4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3段存在4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可以以3D-CTA检查结果来判断预后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评价临床常规工作状态下降钙素原(PCT)与(1,3)-β-D葡聚糖(G试验)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肺部感染的实际效能。方法收集病例1 027例,统计痰涂片及培养阳性分离菌分布组成,分别与微生物检验和胸部CT比对研究PCT和G试验的诊断价值,并研究微生物检验阳性与CT推断性诊断时G试验值分布,系统评价G试验与PCT联合应用对肺部感染的预测能力。结果病原菌分离以烟曲霉菌、多重耐药菌、结核分枝杆菌为主;与微生物检验比较时PCT特异性41.2%,敏感性66.4%;在微生物检验与CT均诊断为肺曲霉菌感染的病例中,G试验中位数与均数均小于临界值;与微生物检验比较,G试验特异性84.1%,敏感性13.2%;在一致病例中G试验中位值112.91,95%CI分布60~768;CT为参照,G试验特异性75.0%,敏感性21.4%;疑似肺源性败血症病例中,PCT的中位值7.51,三个病例PCT低于阈值;三个病例G试验假阳性。两项检查同时阳性对肺部真菌感染的预测能力仅2.30%,对细菌感染为5.40%;大部分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PCT并不升高;某些细菌感染G试验也可能升高。结论对于PCT与G试验测定应该谨慎对待,合理分析,综合评价后有选择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60.
轻度肾功能不全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中肾功能正常者与轻度肾功能不全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差异,分析轻度肾功能不全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以28例血清肌酐≥1.2mg/dl的冠心病患者为轻度肾功能不全组,30例血清肌酐<1.2mg/dl的冠心病患者为肾功能正常组。在冠脉造影前,分别测量血清肌酐、尿酸、随机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并查尿常规。血压以入院时测量值为准。然后进行冠脉造影,观察评估各主要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并分析肾功能对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结果轻度肾功能不全组与肾功能正常组比较:冠脉病变评分为27.93±24.92 vs 16.1±8.37(P<0.05)。血清肌酐值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642。结论冠心病伴轻度肾功能不全者冠脉病变程度显著重于肾功能正常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