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12.
肠道菌群与宿主共生,既可看作一个整体,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从整体角度出发,肠道菌群与人类共生可视为人体特殊的"器官"。笔者认为肠道菌群及人体内其他部位的菌群失调可视为中医"外毒"的范畴,而因菌群失调导致的脂代谢及代谢产物异常和促炎因子释放增加可视为"内毒"的范畴。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深化瘀毒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探索中药处方中应用活血解毒中药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年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全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共1 220例基线资料齐全、有完整中药处方信息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诊疗与随访数据,将处方中含有兼具活血、解毒功效中药的患者归为活血解毒中药组,处方中含有活血中药和解毒中药配伍的患者归为活血解毒处方组,其余患者归为对照组。采用Cox回归方法比较三组患者在1年随访期时再发心血管事件情况。结果 经校正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活血解毒中药组的患者发生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和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卒中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分别降低了69%(P<0.01)和58%(P<0.05);活血解毒处方组的患者发生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降低了42%(P<0.01),而硬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药处方中应用活血解毒中药,或将活血中药与解毒中药配伍使用,可显著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短期心血管预后。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疾病是多数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延胡索为罂粟科药用植物,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能,在临床中长期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延胡索的活性成分及制剂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抗心律失常、降血压、心肌保护和抗血栓形成等多种药理作用。综述延胡索及延胡索活性成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延胡索相关新药和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植入心脏起搏器所引发的心室除极异常将掩盖急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损伤性ST段及缺血性T波改变,极易造成漏(误)诊,延误患者治疗时机.本文报道1例起搏器植入10年后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及具体诊疗过程,为同道提供借鉴,以减少临床漏(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系统评价(SR),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7月。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和提取资料后,应用AMSTAR2量表、PRISMA声明和GRADE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和证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最终纳入20个SR,其中15个合并分析了临床疗效,12个对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纳入SR的AMSTAR2方法学质量评价整体偏低,评价为高质量的0篇,低质量1篇,极低质量19篇;得分较差的条目为条目2、7、8、9、10、12、13、14、16。纳入SR的PRISMA得分在14~22.5分之间,报告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方案与注册、资料条目、其他分析方法和资金来源方面。采用GRADE进行结局指标证据体评价,证据体质量普遍较低。结论中药治疗房颤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但所纳入文献整体方法学质量不高,证据体质量普遍偏低,建议进一步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为评价中药治疗房颤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效改善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损害是其防治任务的重点。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具有长期实践性,学者多倡导从肝论治或从血脉论治,然鲜少涉及肺。近年研究表明,肺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指导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基于“肺朝百脉”理论,笔者从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的角度对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归纳高血压病从肺论治的中医防治原则,探讨新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养心定悸胶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气阴两虚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方案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o.ChiCTR1900020720)。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法,在16家医院同期进行,筛选受试者330例,最终入组受试者240例,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试验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试验组口服养心定悸胶囊(8粒,2次/日);对照组口服养心定悸胶囊模拟剂。在试验期间不使用除β受体阻滞剂(不包括索他洛尔)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周期8周。主要疗效指标:第8周室性早搏总有效率。次要疗效指标:(1)第4周室性早搏总有效率;(2)第8周室性早搏次数变化值;(3)第8周中医单项症状变化情况(消失率)。结果?用药4周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室性早搏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82% vs. 30.51%,P=0.1381),用药8周时,试验组患者室性早搏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18% vs. 31.36%,P<0.0001)。用药8周时试验组室性早搏次数变化值高于对照组(2 808.33±6 952.62 vs. 239.34±7 286.79,P=0.0003),心悸消失率、气短消失率和乏力消失率均高于对照组(50.00% vs.31.58%,P=0.0050;69.44% vs.50.00%,P=0.0160;74.44% vs. 57.14%,P=0.0160)。试验组女性用药8周时室性早搏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4.29% vs. 27.78%,P<0.0001)。无论室性早搏次数的多少或者是否有合并疾病,试验组室性早搏有效率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P<0.01)。两组安全性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定悸胶囊能有效减少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改善相关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比较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中药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全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共3 646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诊疗及随访数据,根据随访结束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将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定义为病例组(346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定义为对照组(3 300例),基于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匹配后,匹配对照组纳入200例。应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方法对病例组和匹配对照组中药处方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气虚、阳虚证型占比相对偏高,而匹配对照组气滞、血瘀、痰浊证型占比相对偏高(P<0.05,P<0.01)。分析病例组206首处方、匹配对照组161首处方、总计225味中药。病例组使用频率最高中药依次为枳壳、白术、茯苓、当归和桃仁,高频联用中药包括当归、川芎、桃仁和枳壳。匹配对照组使用频率最高中药依次为黄芪、丹参、半夏、炙甘草和柴胡,高频联用中药包括黄芪、三七、丹参、瓜蒌和天麻。结论 在真实世界中,再发心血管事件人群的中药处方偏重理气活血,而未再发心血管事件人群的中药处方偏重益气和血、活血化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