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相关临床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所致呼吸衰竭相关的临床因素,寻找防治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方法 重度AOPP患者34例,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分为呼吸衰竭组(A组,n=16)和非呼吸衰竭组(B组,n=18),观察呼吸衰竭发生的时间、次数、原因及上机时间,观察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脏器损伤个数、血糖及血浆胆碱酯酶的变化、胃管洗胃情况及住院期间阿托品应用总量的差异。结果AOPP致呼吸衰竭的原因依次为肺水肿、呼吸中枢衰竭、中间综合征及解毒剂过量;A组APACHEⅡ评分、脏器损伤个数及住院期间阿托品总量明显高于B组;A组人院胆碱酯酶水平明显低于B组;A组留置胃管间断洗胃的比例明显少于B组;相关分析显示,血糖与呼吸衰竭无相关性,而APACHEⅡ评分、脏器损伤个数、阿托品总量与呼吸衰竭呈正相关,胆碱酯酶水平与呼吸衰竭呈负相关。结论胆碱酯酶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可反映AOPP的中毒程度,可用于AOPP患者呼吸衰竭的预测;洗胃机洗胃后再给予留置胃管洗胃是防治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正确应用阿托品是防治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2.
生脉注射液对猝死复苏中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心脏骤停患者复苏过程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生脉组)23例,对照组19例。将两组病例均给予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并同时给予复苏常用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复苏即刻给予生脉注射液50 mL静推,观察两组病例复苏前、复苏即刻、再灌注后10min、再灌注后30min、再灌注后6h心肌酶学(CK、CK-MB、LDH、HBDH、GOT)及SOD、NO、MDA的情况,并运用菲利普OC-24床旁心电监护仪动态监测复苏后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死亡等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复苏后各时期血清MDA升高,SOD活性下降,与复苏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脉组复苏后各时期血清MDA上升、SOD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复苏后NO下降,而生脉组较同期对照组升高(P<0.01);两组患者心脏恢复灌注后心肌酶学均呈上升趋势,但生脉组的升高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复苏后均有心律失常发生,生脉组的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结论生脉注射液能升高血清中NO水平,增加SOD活性和减少MDA水平,使LDH、CK、CK-MB生成减少,抑制了对心肌细胞的坏死性损伤,保护缺血再灌注细胞,提高了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3.
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与不稳定斑块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酶图(SDS-PAGE zymograph)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20例AMI患者发病后第1、3、7天血清中MMP-2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患者发病后的第1天血清MMP-2的表达2倍增高(P<0.001),在发病后第3、7天血清中仍保持高水平MMP-2的表达,但与发病第1天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清MMP-2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明显增高,进一步证实了不稳定的斑块破裂而导致AMI与MMP-2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干预对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10水平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重度AOPP引发MODS患者46例,临床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24)、乌司他丁干预组(n=22),同步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n=20)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规治疗组与乌司他丁干预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及IL-10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清TNF—α、IL-6及IL-10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1),但乌司他丁干预组血清TNF-α、IL-6的降低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更明显(P〈0.01),而治疗后血清IL-10水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乌司他丁干预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痊愈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P〈0.01)。结论TNF-α、IL-6及IL-10等细胞因子参与重度AOPP引发MODS患者的病理过程;乌司他丁干预能明显降低重度AOPP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从而降低并发MODS的重度AOPP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参麦合用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43例,分为应用参麦、川芎嗪注射液组(治疗组)及未用参麦、川芎嗪注射液组(对照组),观察两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并通过心脏彩超检测两组心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结果:治疗后4周,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与本组治疗后1周及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与本组治疗后1周及同期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参麦、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应用能抑制或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比较全身亚低温与局部亚低温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全身亚低温治疗组(30例)、局部亚低温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在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同时,全身亚低温治疗组加用全身亚低温(电子冰毯)治疗,局部亚低温治疗组加用头颅局部亚低温(电子冰帽)治疗.观察脑内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的变化.结果 入组后7 d各组的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入组后14 d时,全身亚低温治疗组血肿体积(14.22±14.06 ml)较局部亚低温治疗组(20.54±16.41 ml)和对照组(22.26±13.20 ml)显著缩小(P<0.05);全身亚低温治疗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16.25±12.31 ml)和局部亚低温治疗组(22.01±12.08 ml)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均与对照组(28.21±10.02 ml)相比,均有显著缩小(均为P<0.01),而全身治疗组与局部治疗组相比亦有显著改善(P<0.01);入组后14 d时全身治疗组与局部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分别为15.02±9.86分和20.15±10.02分)较对照组(26.18±11.26分)均有显著改善,而全身亚低温治疗组较局部亚低温治疗组亦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 全身亚低温治疗及电子冰帽局部亚低温治疗均能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的消退,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而全身亚低温还有减小血肿范围的作用,其促进血肿周围水肿的消退,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要优于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  相似文献   
77.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VS)在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意义。方法 通过时55例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机械通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观察常规机械通气(n=27)和LPVS(n=28)对其动脉血气、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机械通气并发症、颅内压和病死率等的影响。结果LPVS和常规机械通气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VS对改善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和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病死率等均优于常规机械通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VS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颅内压无不良影响。结论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可采用LPVS,设置小潮气量、限制经肺压和加用呼气末正压。同时应加强专科治疗,积极纠正循环和代谢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8.
背景:细胞组织的微囊化移植是近年来帕金森病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发展较成熟、应用较多的是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胶囊,但其易于囊周纤维化、易破碎等缺点,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应用国内研制的新型微胶囊材料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将PC12细胞微囊化后移植入帕金森病模型鼠纹状体内,观察其作用。目的:观察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脑内移植治疗,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旋转行为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质量(220±10)g;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PC12细胞。方法:实验于2002-05/12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动物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完成。①应用国产新型材料壳聚糖制成的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②将成功建立的23只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微囊化PC12细胞组10只、裸PC12细胞组7只、空微胶囊组6只。分别将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裸PC12细胞、空微胶囊移植入帕金森病模型鼠损伤侧纹状体内。③以阿朴吗啡检测移植前后大鼠旋转行为的差异。观察黑质及纹状体内微包囊的形态并检测微胶囊内细胞的活性。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前后大鼠的旋转行为。②黑质和纹状体的病理形态。③回收的微包囊的完整性及囊内PC12细胞的活性。结果:①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组在移植4周时旋转行为显著低于移植前和空微囊移植组犤(6.9±2.8),(11.7±5.5),(10.5±1.6)r/min,P<0.05犦,症状改善至少持续3个月;裸PC12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旋转行为与移植前相比也有改善犤(5.6±1.1),(9.5±1.5)r/min,P<0.05犦,但仅持续了2个月,且部分大鼠颅内有致死性肿瘤形成。空微囊移植组移植前后大鼠的旋转行为无明显差异。②回收微胶囊内的PC12细胞再培养生长良好,并且具有生物活性。结论:微囊化PC12细胞脑内移植能够改善阿朴吗啡诱发的帕金森病模型鼠的旋转症状,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新型微胶囊具有免疫隔离和抑制肿瘤形成的作用,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9.
目的:利用SPECT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变化。方法:对同一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进行SPECT及CT检查,48 h后复查头部CT。结果:本组45例患者SPECT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1.1%(41/45),CT异常检出率为15.6%(7/45),SPECT与CT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χ2=13.5,P<0.01)。结论:SPE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0.
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临床诊断的常见误区,以提高帕金森病的临床正确诊断率。方法对162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起病和就诊时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以肢体(单肢或多个肢体)僵硬、活动不灵最多,依次为肢体震颤、运动减少、抑郁。就诊情况:就诊时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伴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步态异常者最多,依次为仅有震颤或无震颤。在有肌强直的患者中,单肢肌强直者最多,依次力偏身(同侧的上肢和下胰)肌强直、双下肢肌强直、全身肌强直。结论无震颤或单肢肌强直的帕金森病患者容易漏诊,偏身肌强直的患者常被误诊为脑血栓,而与脑血栓伴行的帕金森病患者易被漏诊,运动减少(高龄老人)患者易漏诊。重视其亚临床症状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