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56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7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大鼠肾脏是否有骨髓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方法:以大鼠肾组织为材料,采用胰酶消化,分离、培养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同时进行Ⅰ型胶原(CollagenⅠ)和CD34、CD45分子免疫荧光双染色鉴定。结果:培养的细胞呈梭形、长条形,免疫荧光双染色鉴定表达CollagenⅠ和CD34、CD45分子。结论:通过体外培养证实大鼠肾脏存在骨髓来源的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22.
对单味活血化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防治肾纤维化方面的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单味活血化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能通过多种途径减轻肾脏病理损害、改善肾脏纤维化、延缓肾功能衰竭进程。同时,分析了当前中医药防治肾纤维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中医药防治肾纤维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3.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丹参滴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无盲法和语言限制;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RCTs,依据Jadad评分法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4篇文献,有4篇为高质量文献,占所有纳入研究的1.57%。按干预措施和疗效评价分组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心绞痛症状方面,以复方丹参滴丸作为干预药物,与对照药消心痛比较,第1组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7,95%CI(0.96,1.20)],第2组和第3组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均优于消心痛[RR=1.28,95%CI(1.12,1.45);RR=1.48,95%CI(1.22,1.78)];与对照药复方丹参片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片[RR=1.29,95%CI(1.15,1.46)]。在改善心电图方面,复方丹参滴丸与消心痛比较,第1组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2,95%CI(1.00,1.50)],第2组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优于消心痛[RR=1.58,95%CI(1.20,2.06)];复方丹参滴丸与复方丹参片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片[RR=1.27,95%CI(1.07,1.50)]。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其缓解心绞痛和改善心电图的疗效相对优于消心痛和复方丹参片,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虽然近年来RCTs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但仍需从临床试验设计的科学性、报告的规范性等诸多环节来提高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24.
栀子水提液对小鼠的肝毒性及健脾保肝方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栀子对小鼠肝脏的毒性及健脾保肝方预防作用。方泼:①分别以高、中、低剂量的栀子水提液每天灌胃c57bl雄性小鼠,2周后逐批处死,观察肝脏病理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②制作小鼠高剂量栀子肝损伤模型,同时以健脾保肝方配伍高剂量栀子的水提液灌胃,并与同期正常和单用健脾保肝方的小鼠对照,观察肝脏病理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①高剂量的栀子水提液(相当于临床成人剂量36g)应用6周,对肝细胞的损伤很明显,而中、低剂量的栀子则没有明显影响;高剂量组在第4周时ALT与第6周时AST活性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P〈0.01)。②高剂量栀子水提液造成小鼠明显的肝细胞水样变和ALT、AST、TBiL等生化指标异常(P〈0.05),而健脾保肝方配伍高剂量栀子的水提液造成的小鼠肝组织病理改变较轻,ALT、AST活性及TBiL含量较高剂量组低,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剂量栀子水提液可以导致正常小鼠的肝损伤;健脾保肝方尚不足以对抗高剂量栀子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25.
健脾方对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健脾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患者树突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慢乙肝脾虚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干扰素(赛诺金500万U,肌肉注射,每周3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方(每日1剂,分2次服用),用药6个月。分离培养外周血DC,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面HLA-DR、CD86、cD80、CD40、CD14、CD11c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两组DC的功能,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结果治疗组DC表面的CD86、CD80、CD40、CD11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刺激指数、IFN-γ、IL-12的变化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方明显改善DC的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可能是其提高临床疗效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6.
基于肝炎后肝硬化气虚血瘀的核心病机,本课题组提出并论证了“血瘀为积之标,虚损为积之本”的肝硬化中医病机理论。采用不同功效中医古典方剂干预治疗肝硬化多种模型的研究表明,祛瘀的下瘀血汤干预肝硬化的作用特征是针对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肝血管异常新生。其作用机制包括下调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表达,提高金属蛋白酶活性,促进病理性异常沉积胶原的降解,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并诱导其凋亡,改善肝窦毛细血管化和抑制血管增生等,是下瘀血汤“治标”的作用特征。本文从“病-方(效)-证”相关的实验结果,解析了肝硬化血瘀病机的关键病理学基础主要为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和活化的星状细胞增殖,还包括胶原降解活性低下、肝窦内皮细胞开窗缺失、内皮下基底膜形成以及毛细血管化增加。以上为明确祛瘀方剂(如下瘀血汤)治疗现代疾病所针对的适应证(病理指征)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有助于促进临床转化应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常见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眼底血管图像变化特征,以期为中医目诊及肝病证候分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借助眼底照相机采集NAFLD患者、健康人群的眼底血管图像,同时收集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以及临床症状信息,通过改进的U-Net模型分割眼底血管,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血管颜色、形态及Haralick纹理特征,并以健康人群为对照运用决策树模型建立疾病预测模型。运用SPSS 26.0及R语言分析湿热内蕴、肝郁脾虚型NAFLD患者的眼底图像特征,以及眼底图像特征与一般资料、临床症状等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1)共纳入NAFLD患者126例,其中湿热内蕴证61例、肝郁脾虚证44例、无典型证21例,分别设为湿热内蕴组、肝郁脾虚组、无典型证组;纳入健康人110例,设为健康组。(2)基于决策树模型建立NAFLD疾病诊断模型,准确率为0.972,灵敏度为0.970,特异性为0.975,AUC为0.995,可有效用于对NAFLD患者眼底血管特征的分析。(3)在血管形态和颜色特征方面,与无典型证组比较,湿热内蕴及肝郁脾虚组血管总面积...  相似文献   
28.
<正> 中医辨证本质的研究,近年来十分活跃,其中虚证与微量元素关系的探讨,是一个受到重视的课题。我们自1984年起,对肝硬化患者进行了微量元素的检测与研究。本文着重讨论中医虚证与血清锌、铜、铁含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祛湿化瘀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AMPK蛋白活性及其相关脂肪代谢靶蛋白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该方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饮食诱导大鼠脂肪肝模型,造模大鼠给予高脂饮食4周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及祛湿化瘀方组,分别灌胃给予饮用水及中药祛湿化瘀方4周。实验8周末取材后观察:1)肝组织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2)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油红染色),3)肝组织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K inase,AMPK)及磷酸化AMPK、肝组织总蛋白及核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SREBP-1c)、肝组织总蛋白及核蛋白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rbohydr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hREBP)含量、肝组织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1 Co A Carboxylase,ACCase)及磷酸化ACC蛋白含量,4)肝组织AMPKα1、AMPKα2、SREBP-1、ACCα、SREBP-1c及ChREBP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肝组织TG、FFA含量显著升高,肝组织出现明显大泡样脂肪变性;模型组肝组织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核蛋白SREBP-1与ChREBP表达增加、ACC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蛋白活性升高。2)祛湿化瘀方组肝组织TG、FFA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肝组织炎症及脂肪变性程度减轻;祛湿化瘀方能显著升高肝组织AMPK、ACC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核蛋白SREBP-1及ChREBP含量。结论:祛湿化瘀方通过调节AMPK活性及其相关靶蛋白活性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肝脂肪代谢,这可能是该方有效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0.
目的:从肠道紧密连接及黏附连接角度探讨柔肝固肠方改善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通透性的作用机制。方法:Lieber-De Carli酒精液体饲料饲养6周诱导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无酒精液体饲料对照组(对照组,n=10)和酒精液体饲料造模组(n=20),造模第4周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模型组(n=10),柔肝固肠方组(n=10),并开始灌胃给柔肝固肠方或蒸馏水直至6周末,取材前3.5 h各组以10 mg/kg的内毒素(LPS)灌胃。取材后检测:1)血清AST、ALT活性变化;2)通过门脉血浆内毒素含量测定判断小肠通透性变化;3)小肠组织电镜超微结构观察;4)小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蛋白与mRNA表达变化;5)小肠黏附连接蛋白β-Catenin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1)柔肝固肠方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显著升高的AST水平(P<0.05);2)柔肝固肠方可降低模型大鼠显著升高的小肠通透性,柔肝固肠方组血浆内毒素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3)电镜结果显示柔肝固肠方可显著改善Lieber-De Carli酒精饲料喂养大鼠小肠黏膜表面微绒毛局灶性减少、变短、稀疏,排列不规则,同微绒毛相连的细胞终末网变性模糊等病理改变;4)柔肝固肠方可显著升高酒精饲料喂养肝损伤大鼠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蛋白与mRNA表达及黏附连接蛋白β-Catenin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结论:柔肝固肠方通过改善肠上皮紧密连接及黏附连接改善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通透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