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补肾柔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CHB肝纤维化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4项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同时Alb升高,以治疗组明显。治疗组患者HA、PCⅢ、LN、C-Ⅳ亦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柔肝方具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脊神经刺激对冠脉内皮功能及血流储备的影响。方法小型猪10只,用冠脉造影的方法,测量左冠脉主干的内径。同时插入5F塑型后的右冠造影管到冠状静脉窦。在胸椎3~4间隙椎旁2cm,分别进针3.5cm,电麻仪刺激30分钟。刺激后立即做冠脉造影,并同时分别抽取冠状动静脉血各1ml送检,测量其NO、ET含量。结果刺激脊神经可以改善内皮功能,促进内皮细胞释放NOx同时减少ET的释放,增加冠状动脉直径。结论脊神经刺激疗法能改善冠脉内皮功能及血流储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变化.方珐分离培养慢性乙型肝炎脾虚、非脾虚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DC,以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面HLA-DR、CD86、CD80、CD40、CD14、CD11c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两组DC的功能.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脾虚组D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HLA-DR、CD86、CD80、CD40、CD11c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与非脾虚组相比,脾虚组HLA-DR、CD80、CD11c降低明显(P<0.05).两组DC的刺激活性均降低,且脾虚组比非脾虚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脾虚患者的DC成熟度降低,功能缺陷,提示脾虚与DC成熟障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健脾方对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健脾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患者树突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慢乙肝脾虚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干扰素(赛诺金500万U,肌肉注射,每周3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方(每日1剂,分2次服用),用药6个月。分离培养外周血DC,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面HLA-DR、CD86、cD80、CD40、CD14、CD11c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两组DC的功能,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结果治疗组DC表面的CD86、CD80、CD40、CD11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刺激指数、IFN-γ、IL-12的变化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方明显改善DC的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可能是其提高临床疗效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也就是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就可以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异病同治"的思想最初体现在《黄帝内经》的论述中,最终真正确立于《伤寒杂病论》[1-2]。"异病同治"是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中的特色之一。中医学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是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中医治疗疾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疾病本身,而是着眼于疾病的"证",不管是什么疾病,只要在其发  相似文献   
6.
正脾胃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慢性胃炎、肠炎、溃疡等。中医学常将脾胃病归属为"胃痞""嘈杂""胃脘痛""腹痛""便秘""泄泻"等范畴,表现为中脘痞塞不通,胀满疼痛、烧心反酸,嗳气叹息、食欲不佳、腹痛腹泻、腹胀肠鸣、情绪急躁、失眠多梦等不适。脾胃病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生,并且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压力也比较大,再加上饮食不规律或偏嗜,经常熬夜等,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脊神经刺激对冠脉内皮功能及血流储备的影响。方法小型猪10只,用冠脉造影的方法,测量左冠脉主干的内径。同时插入5F塑型后的右冠造影管到冠状静脉窦。在胸椎3~4间隙椎旁2cm,分别进针3.5cm,电麻仪刺激30分钟。刺激后立即做冠脉造影,并同时分别抽取冠状动静脉血各1ml送检,测量其NO、ET含量。结果刺激脊神经可以改善内皮功能,促进内皮细胞释放NOx同时减少ET的释放,增加冠状动脉直径。结论脊神经刺激疗法能改善冠脉内皮功能及血流储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脾虚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表型改变及健脾方对其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慢性乙型肝炎脾虚、非脾虚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DC,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面HLA-DR、CD86、CD80、CD40、CD14、CD11 c的表达。同时将脾虚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健脾方和干扰素,对照组给予干扰素,用药6个月。分离培养外周血DC,流式细胞仪测定DC的功能,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脾虚组D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HLA-DR、CD86、CD80、CD40、CD11 c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与非脾虚组相比,脾虚组HLA-DR、CD80、CD11 c降低明显(P<0.01或P<0.05)。治疗组DC表面的CD86、CD80、CD40、CD11 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脾虚患者的DC成熟度降低,功能缺陷,提示脾虚与DC成熟障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健脾方明显改善DC的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可能是其提高临床疗效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树突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由美国学者Steinman及cohn于1973年发现,是体内重要的一类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其共同的生物学特性是细胞表面有许多树枝状突起,胞内具有丰富的线粒体,与巨噬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功能不同,只有DC能够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 T cells)使之分化、激活,后者影响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因此,DC被认为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HCV)为黄病毒科病毒的一条RNA正链。整条负链的中间编码区域、包膜、非结构蛋白都可以进行复制,包膜区包括超变量区域,与序列的变异有关。丙型肝炎“基因准种”的出现对疫苗和包括针对逃避变异抗病毒药物的开发增加了难度。在丙型肝炎患者中,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或者α2b联合病毒唑,持续性病毒学的总应答率可达到50%,而携带Ⅰ基因型患者的持续应答率比较低,只有(41-46)%。因此,新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制,以及深入探讨复杂的宿主免疫反应,对于丙型肝炎的治疗非常重要,而丙肝病毒模型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