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背景:活血化瘀止痛中成药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但目前尚无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验证其有效性。目的: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验证活血化瘀止痛中成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自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由中国国内13家大中型医院联合参与,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设计,按照3︰1的比例纳入试验组(口服活血化瘀止痛中成药——颈舒颗粒)360例,对照组(口服安慰剂)120例。两组受试者按连续4周,每日3次,每次1袋的剂量口服试验药物或安慰剂,分别在服药后第2周和第4周接受访视,主要疗效指标为疼痛评分(0~100分),观察治疗后疼痛评分变化值及变化率,同时复查相关检验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以评价试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根据神经根致压物性质(软压迫、硬压迫及混合压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完成研究病例数386例,其中试验组299例,对照组87例。试验组、对照组分别有359例和120例进入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有299例和91例进入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有358例和117例进入安全性分析集(safety analysis set,SAS)。PPS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基线VAS评分分别为(49.3±7.0)分和(50.1±7.3)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4周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VAS评分较基线的下降值分别为(12.9±13.5)分和(22.7±15.1)分,变化率分别为26.52%±27.66%和45.71%±30.10%,与基线比较,各组的前后差异以及变化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比较两组VAS评分下降值和变化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AS分析结果类似。亚组分析显示,对于软性压迫者,试验组的VAS评分下降值和变化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该活血化瘀止痛中成药对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缓解神经根性疼痛方面有效,特别是对于软性压迫的病例。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片联合移植在足踝部非负重区创面修复中的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足踝部非负重区创面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行复合皮移植治疗患者24例,设为复合皮移植组;采用自体全厚皮片移植治疗患者27例设为全厚皮移植组。患者创面清创后,复合皮移植组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覆盖创面,其上覆盖自体刃厚皮片联合移植,全厚皮移植组使用自体全厚皮片覆盖创面。术后评估2组患者的皮片成活率、再植皮率、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供皮区愈合时间。术后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进行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关节功能评估及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术后评估,复合皮移植组和全厚皮移植组的皮片最终均存活。全厚皮移植组因术后皮片部分坏死的再植皮率为22.2%(6/27),高于复合皮移植组的4.2%(1/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03)。复合皮移植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7.0(15.8, 18.0)d,显著短于全厚皮移植组的24.0(18.0, 38.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4.222, P< 0.01)。2组患者供区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复合皮移植组的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为93.0(92.0, 95.0)分,显著优于全厚皮移植组的87.0(84.0, 9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574, P< 0.01)。复合皮移植组VSS评分为5.0(4.0, 6.0)分,优于全厚皮移植组7.0(5.5, 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23, P< 0.01)。 结论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片联合移植可有效修复足踝部非负重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显著促进创面愈合,术后瘢痕较轻且可保持良好的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综合分析关于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相关文献,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自1980—01—2013—05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需要数据,通过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加权汇总分析。结果共检索出96篇相关文献,共10篇被纳入分析,共553例(656髋),男426例,女127例,加权平均年龄(37.08±5.10)岁,加权平均随访时间(7.91±4.20)年。术后加权平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82.57±5.78)分较术前(62.69±10.07)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0,P〈0.05)。纳入文献中6篇(373髋)中78髋术后进展至髋关节置换,加权平均进展至髋关节置换时间为术后(5.96±2.51)年,术后髋关节幸存率79%。并发症主要深静脉血栓(6.60%)、拇趾趾问关节伸直功能受限(6.51%)、腓神经麻痹(3.76%)、术后感染(3.74%)、异位骨化(1.54%)、股骨粗隆部滑囊炎(1.00%)。结论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是一种治疗股骨头坏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需要重视术后并发症问题。  相似文献   
34.
目的建立人骨髓来源的间质干细胞成骨向脂肪转分化的体外培养条件,为了解成骨向脂肪转分化的分子机制和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方法运用Haynesworth法分离出间质干细胞,经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后,将分化后的成骨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分化诱导,碱性磷酸酶(ALP)、油红O染色后,RT-PCR检测转分化效果。结果转分化后的脂肪细胞强表达脂蛋白脂肪酶(LPL)和过氧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y2(PPARy2),弱表达ALP,但完全不表达骨钙素(OC);转分化后的脂肪细胞与正常脂肪细胞相似,油红0染色显示脂滴在胞质内积聚成小泡。结论本试验建立了hMSCs成骨向脂肪转分化的体外培养体系,为了解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hMSCs向脂肪定向分化优于向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35.
目的比较INTERTAN髓内钉与滑动髋螺钉(DHS)治疗老年性粗隆间和粗隆下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对120例股骨粗隆间或粗隆下骨折患者分别行INTERTAN髓内钉或DHS固定治疗,其中INTERTAN组67例,DHS组5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进行术后疼痛评估、Harris髋骨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估;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中共有111例(INTERTAN组64例、DHS组47例)患者完成随访。两组间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DHS组的平均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大,与INTERTAN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VAS疼痛评分中,INTERTAN组术后3 d的VAS评分要优于DHS组,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的随访中无明显差异。在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后,两组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INTERTAN和DHS治疗股骨粗隆间或粗隆下骨折,术后疼痛、功能、并发症的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分析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的临床治疗疗效,总结预后相关因素并探讨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5年10月国内7家骨肉瘤治疗中心收治的确诊为肢体骨肉瘤的62例病人的资料,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范围限定在40~60岁,平均年龄为50.4岁;收集病人一般情况、发病部位、术前穿刺、化疗情况、手术方式、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等。以上述因素为变量指标,应用Kaplan-meier法测算生存率,研究这些因素与3年、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62例肢体骨肉瘤病人中发病于膝关节周围者50例,约占80.6%。62例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12~1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3个月;3年和5年总生存率为80.6%、56.5%;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为41.9%、32.3%;5年总生存率:术前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1.5%、62.1%;术后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2.1%、71.4%;术前术后均化疗组与均未化疗组为51.6%,61.3%;保肢手术组和截肢手术组分别为57.1%、53.8%。术后无复发转移、单纯复发、肺转移、多发转移的病人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78.6%、50.0%、73.3%。结论 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膝关节周围发病率高于年轻病人,且预后较差,其预后与术前穿刺明确诊断、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其临床治疗应当建立在充分切除肿瘤的基础之上,严格遵照Enneking外科分期,降低肿瘤的复发转移率,以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7.
内镜自20世纪初被引入以来,已成为许多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丹麦医生Nordentoft首次将内镜技术用于膝关节以来,关节镜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随着关节镜的日渐成熟,新兴技术也应运而生。针状关节镜(needle arthroscopy,NA)以其更小的尺寸和对患者更少的创伤获得了更多骨科医生的青睐。NA镜头杆直径1.9 mm、鞘管2.2 mm,相较于传统关节镜(4.0 mm),NA可轻松进入跖趾关节(metatarsophalangeal articulation,MTP)、距下关节等间隙小、操作难度高的关节。升级后的NA可在诊室内局部麻醉条件下直接进行操作,可以直接获取关节内病变的图像和病理组织,且有更小的创伤和更低廉的费用,使得NA检查有更高的患者满意度。目前,国外骨科医生已经率先将诊室内NA(in-office needle arthroscopy,IONA)应用于肩、膝、肘、踝等关节的检查,检查结果可与传统关节镜相媲美,且在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方面优于MRI。本文对NA在国外骨科及足踝外科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项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提供更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38.
随着运动损伤的逐渐增加, 低能量Lisfranc损伤的发生率也逐年提高。此类损伤临床表现常较隐匿, 且普通影像学技术的检出率低, 因此临床误诊率相对较高。而一旦延误诊治, 即可能进展为畸形愈合或创伤性关节炎, 导致疼痛及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最终可能需要关节融合挽救。鉴于此, 本文将对低能量Lisfranc损伤的诊断、分型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以提高此类损伤的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39.
脊髓损伤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极大影响患者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但目前为止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合理、有效的治疗对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姜黄素是一种从中药中提取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等功能,可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大量研究已证实,姜黄素对脊髓损伤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该文就姜黄素在治疗脊髓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0.
缺血性骨坏死的发病与许多因素相关,学者们建立了一些动物模型进行骨坏死相关研究。通过股骨颈结扎法建立的仔猪Perthes病模型发展最成熟,近年灼烧小鼠股骨远端血供的建模方法逐渐成为常用方法。股骨头坏死的动物造模方式包括手术创伤、介入栓塞、激素和酒精诱导、液氮造模等,其中液氮造模因损伤小、操作简便、效率稳定,成为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在缺血性骨坏死的基础研究中,仍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且大部分研究方向集中于股骨头坏死、Perthes病,缺乏其他部位骨坏死造模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