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考察两面针4个部位(根、茎、叶、地上部分)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为两面针扩大药用部位提供参考。【方法】观察两面针根、茎、叶、地上部分对盐酸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同时观察不同剂量两面针叶对消炎痛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结果】两面针根、茎、叶、地上部分均可减轻盐酸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30 g.kg-1.d-1剂量两面针叶可减轻消炎痛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结论】两面针根、茎、叶及地上部分均具有一定的胃黏膜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脾方药四君子汤多糖提取物、黄芪甲苷对小鼠小肠类器官的干预作用。方法取4~6周龄小鼠小肠约20 cm,经过清洗、剪切、消化,分离出小肠隐窝细胞团后,接种于含有多种细胞因子的基质胶中,在基质胶3D结构支撑下,培养形成具有小肠上皮样形态的立体多叶结构,即小肠类器官。光镜下观察小肠类器官的形态特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传代2天后的小鼠小肠类器官分为3组:对照组、四君子多糖组(终浓度为100 mg/L)以及黄芪甲苷组(终浓度为10μmol/L),继续培养48 h后观察四君子汤多糖提取物、黄芪甲苷对小肠类器官出芽生长及增殖细胞核核抗原Ki-67表达。结果分离出的小鼠隐窝细胞团1天类似囊状,中心具有单个内腔;2~3天开始出芽;4~5天出芽增多,管腔结构进一步清晰,形成小肠类器官,初步建立了小肠类器官培养模式;四君子多糖组(100 mg/L)小肠类器官出芽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2.31±1.60vs 4.15±1.91,P<0.05);黄芪甲苷组较对照组中小肠类器官Ki-67表达明显增高。结论小肠类器官模型的构建为探讨肠黏膜修复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干预提供了更完善的体外研究模型。四君子汤多糖提取物、黄芪甲苷的肠黏膜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促进隐窝干细胞更新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脾胃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是脾胃学说研究的重点内容,而舌苔为临床脾胃湿热证所体现的最主要体征之一。本文拟从微生态与发病学角度,初步提出胃黏膜和舌苔中幽门螺杆菌(Hp)与乳酸杆菌(LA)数量改变及其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微生态失衡,可能与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邪正交争、阴阳失衡”之发病学特点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核因子抑制蛋白-κB(IκB-α)基因表达及磷酸化核因子抑制蛋白-κB(pIκB-α)蛋白表达的作用,对其抗UC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复制UC大鼠模型并进行不同剂量药物干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检测结肠黏膜IκB-α基因表达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肠黏膜p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模型组IκB-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溃结灵高剂量组ⅠκB-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p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溃结灵低、高剂量组p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溃结灵对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IκB-α基因表达有上调作用及对pIκB-α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其抗UC作用的机理可能为抑制IκB-α的磷酸化,进而抑制IκB-α蛋白的降解,最终抑制核转录因子-κB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溃结灵对白介素-1β(IL-1β)刺激的Caco-2炎症细胞模型核因子抑制蛋白-κB(IκBα)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的作用,对其抗溃疡性结肠炎(UC)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生长融合至70%~80%的Caco-2细胞分为7个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蛋白酶抑制剂组、阳性药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及溃结灵高、中、低剂量组。IL-1β刺激细胞建立炎症模型,收集细胞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aco-2细胞IκBα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 IL-1β刺激的Caco-2炎症细胞中,模型组IκBα基因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溃结灵中剂量组IκBα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IL-1β刺激的Caco-2细胞炎症中,模型组IκBα蛋白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溃结灵高剂量组IκBα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溃结灵对IL-1β刺激的Caco-2炎症细胞IκB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上调作用,其抗UC作用的机理可能为抑制IκBα蛋白的降解,最终抑制NF-κB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对四君子汤多糖进行提取和分离纯化,观察不同多糖样品对小肠上皮细胞(IEC?6)迁移的影响,从而进行多糖纯化过程的药效活性追踪,为探讨四君子汤多糖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方法:①四君子汤水提醇沉得到四君子汤多糖1;经Sevag法去蛋白得到四君子汤多糖2;经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并超纯水洗脱得到四君子汤多糖3a;经Sephadex G?10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并超纯水洗脱得到四君子汤多糖4a和多糖4b;并以苯酚?硫酸法检测各多糖样品糖含量(以葡萄糖计)。②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检测四君子汤多糖3a、多糖4a和多糖4b纯度。③在IEC?6细胞迁移模型上,观察四君子汤多糖不同样品促进细胞迁移的药效活性。结果:4种多糖样品(四君子汤多糖1、2、3a、4b)糖含量分别为71.35%、75.45%、81.00% 和98.50%,其促进细胞迁移的最低有效剂量分别为200、100、50、30mg·L?1;表明纯化步骤最多的多糖4b糖含量最高、药效最优,且GPC 法测得其为均一性多糖组分。结论:四君子汤多糖经不同纯化步骤后,糖含量和纯度提高,药效活性随之增强,研究结果为探讨四君子汤促进细胞迁移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种从唾液中快速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一种快速、有效且对人体无创伤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方法 比较碘化钾法和口腔拭子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法对新鲜和室温放置1周的唾液标本的基因组DNA提取和TP53、PRB-3基因PCR扩增效果.同时采集99名健康儿童和成人的唾液标本验证碘化钾法提取唾液基因组DNA的稳定性.结果 两种DNA提取方法都能从新鲜唾液标本中获得高质量的基因组DNA,其中碘化钾法的得率和D260/D280分别为(1.91±0.15) μg和1.99±0.05,试剂盒法分别为(2.64±0.34) μg和1.81±0.02.对于室温放置1周的唾液标本,两种提取方法获得的DNA虽然降解明显,但是对TP53和PRB-3基因都能扩增正确大小的目的片段.碘化钾法提取的99名健康儿童和成人的唾液基因组DNA虽然个体差异明显[得率为(1.89±0.46) μg],但是DNA质量稳定可靠(D260/D280为1.96±0.10).结论 碘化钾法提取唾液基因组DNA不仅廉价、高效,而且对人体无创伤,非常适合大范围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唾液淀粉酶(sAA)活性、流率和pH值以及sAA活性与流率相关性的性别差异。 方法 采集105名健康志愿者酸刺激前后的唾液标本,测定其sAA活性、流率和pH值,分析sAA活性和流率的相关性,比较唾液测定指标之间的性别差异。 结果 柠檬酸刺激能增加sAA活性、流率和pH值,其中以流率增加最大(P <0.01);sAA活性、流率和pH值在酸刺激前后以及对刺激的反应(前后的差值)都不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在酸刺激前后sAA活性和流率之间以及sAA活性差值和流率差值之间都存在正相关(P <0.05),并且相关系数相对稳定;男性只在酸刺激后的sAA活性和流率之间表现正相关(P <0.01)。 结论 sAA活性、流率和pH值在基础和应激状态下都没有性别差异,但是sAA活性和流率之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全面了解道地产区阳春砂水提液的止泻作用,为阳春砂品种鉴定和良种选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比较道地产区不同区域产的同一栽培品种阳春砂(长果)、道地产区不同栽培品种阳春砂(长果、圆果、春选)以及道地产区不同炮制方法制得的阳春砂的止泻药效;还进行了新选育品种春选水提液止泻的量-时-效关系实验。结果:在3 g.kg-1或4 g.kg-1剂量时,12个阳春砂水提液样品中11个有止泻作用;春选水提液量效与时效的实验结果提示其止泻的最佳剂量为4.8 g.kg-1,且在4 h时止泻效果最好。结论:道地产区阳春砂水提液有较好的止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柴胡汤对四氯化碳/乙醇诱发小鼠肝癌肠-肝-脑损伤的影响。方法:肝癌模型组:腹部皮下注射25%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5 mL·kg-1,2次/周)和自由饮用8%乙醇溶液4周,自由饮用四氯化碳(0.5%)-乙醇(8%)溶液20周;肝癌肝郁脾虚模型组:在肝癌模型基础上,夹尾(30 min.d-1)、孤养及隔日禁食4周,自由饮用四氯化碳(0.5%)-乙醇(8%)溶液、孤养和隔日禁食20周;小柴胡汤8 g·kg-1·d-1组:肝癌肝郁脾虚模型制作4周后灌小柴胡汤8周。监测死亡率、体重和症状,通过积分系统估计肠、肝、脑病理损伤程度。结果:肝癌肝郁脾虚组死亡率显著高于肝癌组(分别为70%和35%),小柴胡汤治疗后显著降低;肝癌组死亡小鼠存在明显的小肠、盲肠、肝脏损害、盲肠积粪及脑质量增加,肝癌肝郁脾虚组死亡小鼠以上表现更明显,小柴胡汤治疗后显著改善;肝癌肝郁脾虚组肝癌发生率显著高于肝癌组(分别为67%和46%),小柴胡汤治疗后显著降低;肝癌组存活小鼠存在明显的小肠、盲肠、肝脏损伤(增生为主),脑质量略降低,肝癌肝郁脾虚组存活小鼠以上表现更明显,小柴胡汤治疗后显著改善。相关分析发现,死亡小鼠和存活小鼠小肠损害、盲肠损害、盲肠积粪、肝损害、脑质量之间均呈显著正/负相关。结论:小柴胡汤通过降低肠-肝-脑损伤及改善肠-肝-脑互作用,抵御肝郁脾虚和四氯化碳/乙醇诱导的肠-肝-脑损伤和炎症,降低四氯化碳/乙醇诱发小鼠肝癌时的死亡率和肝癌发生率,其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