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成药》2016,(11)
目的考察白芷70%乙醇提取物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外翻肠囊法和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提取物、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抗生素(诺氟沙星)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结果十二指肠中,绿原酸组和绿原酸-白芷提取物组的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为(6.792±1.28)×10~(-6)cm/s和(11.605±2.03)×10~(-6)cm/s,而空肠中分别为(1.700±0.53)×10~(-6)cm/s和(7.194±1.93)×10~(-6)cm/s。绿原酸组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Papp分别是(1.984±0.99)×10~(-4)/s和(15.62±4.42)×10~(-6)cm/s,绿原酸-白芷提取物组分别是(4.784±0.36)×10~(-4)/s和(37.33±2.18)×10~(-6)cm/s,绿原酸-盐酸维拉帕米组分别是(5.847±0.75)×10~(-4)/s和(44.64±5.64)×10~(-6)cm/s,绿原酸-诺氟沙星组分别是(9.673±0.81)×10~(-4)/s和(88.86±7.92)×10~(-6)cm/s。结论绿原酸最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和空肠,白芷对其肠道吸收显著促进作用,可能与抑制P-gp活性及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玉屏风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TCMSP查询并筛选玉屏风散的成分及靶标,通过DAVID查询玉屏风散可能治疗疾病的类型,通过TTD、Drugbank、Polysearch等多个数据库查询治疗RA的相关靶标,依据多个相互作用数据库的数据,构建玉屏风散体内对抗RA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路富集分析玉屏风散治疗RA的可能通路。相关结果采用Cytoscape 3.3.0进行可视化研究。疾病分析结果表明玉屏风散可治疗RA和一些过敏及炎症相关疾病,玉屏风散靶标与TTD数据库中RA靶标的映射表明玉屏风散对目前治疗RA的靶标中的19.4%有调控作用,玉屏风散对抗RA体内蛋白质反应网络结果表明玉屏风散主要可通过RELA、TP53、IKBKB、JUN等蛋白治疗RA。通路富集表明玉屏风散可通过MAPK、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发挥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治疗RA。可见,玉屏风散对RA可发挥治疗作用,其主要机制为调控RELA、TP53、IKBKB、JUN等蛋白通过MAPK、T细胞受体等信号通路从抗炎和免疫调节方面来治疗RA。  相似文献   
3.
目的前期从黄芪中分离得到一种水溶性多糖RAP,在对其化学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其对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几种常见黄酮类化合物对黄芪多糖RAP激活巨噬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提前加入黄酮类化合物孵育巨噬细胞,1 h后加入黄芪多糖RAP刺激巨噬细胞,收集上清液和蛋白,分别进行ELISA和Western印迹检测,检测细胞因子和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黄芪多糖RAP可以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水平,并引起TLR4介导的MyD88依赖的和MyD88非依赖的通路的激活。几种黄酮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黄芪多糖RAP对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且不同黄酮类化合物对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不同。结论黄芪多糖RAP可以激活巨噬细胞,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此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6年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与发表协作网(ChiCTRPC)创建并发表第1次声明(《成都宣言》)[1-2]以来,临床试验注册逐渐被我国医学界知晓.2010年ChiCTRPC成员杂志召开第2次会议,重申发表伦理的重要性并赋予其新内涵,即编辑利用已有的临床试验注册和伦理审查平台及资源,从入口、过程和出口3个环节实时临督临床试验质量[3].2011年5月6日ChiCTRPC成员第3次会议再次提出实施研究伦理和发表伦理,促进规范研究、规范出版和规范转化的理念[4-6].为探索和研究我国医学期刊发表伦理学发展的新内涵及意义,与会全体成员决定共同推动我国医学期刊发表伦理学的发展,特发表本声明.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国内外机器人手术相关研究文献,了解机器人手术的临床应用现状。 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查找国内外机器人手术相关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 5.1.R6和Excel 2016分析机器人手术相关研究文献的国家合作关系、发文量、作者、机构、词频、期刊分布、被引频次等。 结果目前国际上开展机器人手术研究的国家共有67个,发文量居前列的主要有美国、德国、意大利、中国等,其中以美国的发文量最多,且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度最高。1999年开始机器人手术研究文献量逐年增加,且国外文献量增长趋势尤为显著。国外机器人手术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种类和被引频次明显多于国内。当前机器人手术研究热点集中于外科手术、泌尿外科、肿瘤等方面。 结论机器人手术是当前微创外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主要应用于良性、恶性肿瘤切除,发展速度较快。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机器人手术研究及临床应用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研究论文数量少、被引频次少及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度低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近年我国麻黄的资源分布和市售品情况,为麻黄的资源保护和品种整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委托调查和访问调查等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由于20世纪末对麻黄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和野生资源遭严重破坏,正品麻黄的资源急剧减少,内蒙古中、西部已少见草麻黄,宁夏和甘肃西北部曾有的数万公顷中麻黄资源已完全消失,尤其是木贼麻黄资源已濒临灭绝,仅见零星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山脉一带.全国市场七的主流品种为草麻黄(33/38份商品药材),中麻黄次之(5/38份商品药材),但中麻黄在分布区(青海和新疆)的小规模诊所中常见,未见木贼麻黄商品药材.结论:应大力发展麻黄的栽培技术,尤其是推广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栽培,同时也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并恢复麻黄的野生资源(如采用适当的采收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添敏  徐士钊  张慧  陈虎彪  康廷国 《中成药》2012,34(8):1567-1569
目的 考察不同时间采收的胡桃楸茎枝、叶和果实中总鞣质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胡桃楸茎枝、叶和果实中总鞣质.结果 不同时间采收的胡桃楸茎枝、叶和果实中总鞣质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5.68、57.24、38.91 mg/g.胡桃楸茎枝中总鞣质的动态变化无一定的规律,而胡桃楸叶和果实中总鞣质的量分别随叶和果实的生长而增加.结论 胡桃楸叶中总鞣质的质量分数最高,茎枝中总鞣质的质量分数最低.胡桃楸叶和果实中总鞣质质量分数的动态变化与各自的生长周期吻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克隆高良姜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的全长cDNA,分析其组织表达模式及茉莉酸甲酯(MeJA)的调控模式,为高良姜有效成分的基因调控及基因工程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应用简并引物RT-PCR和RACE技术从高良姜根茎中克隆DXR全长cDNA,运用生物信息学解析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其组织表达模式和MeJA的调控模式。结果:克隆了高良姜DXR全长cDNA序列(AoDXR),开放读码框长1 419 bp,编码的蛋白质含472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约51.48 kDa。推导的AoDXR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高等植物的DXR具有高度的序列一致性(73%~99%)。AoDXR在高良姜叶片中表达量最强,而在根茎中表达量较弱。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提高了根茎AoDXR的转录水平和1,8-桉油精含量。结论:AoDXR在高良姜根茎中的表达水平与1,8-桉油精的积累不一致,反应了AoDXR催化的终产物的多样性和表达调控的复杂性。外源MeJA可促进根茎AoDXR的表达和1,8-桉油精的积累,对提高药材品质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证使用有毒中药是控制其毒性的有效措施,用现代语言诠释其科学内涵对于健全和国际化推介中药毒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采取能够反映中医学整体观的司外揣内研究思路和方法,从量-效/毒关系研究入手,建立恰当的对应证候动物模型,采用代谢组学、网络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理论和技术,构建并解析各层次分子网络,有望诠释有毒中药对证控毒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不同灸量下,针刺透灸40 min、50 min、60 min三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减轻的时间差异,比较: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1个月后的疗效差异。为临床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症状提供依据,为运用透灸法治疗其他疾病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突症患者,分为三组,即针刺透灸40 min组、针刺透灸50 min组、针刺透灸60 min组,各30例。选取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进行针灸。施灸过程中记录患者温度出现情况、持续时间,观察灸后效应,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及综合评分,并于1个月后进行随访,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疗效。结果:1综合疗效:针刺透灸40 min组,治愈率60.0%,显愈率76%;针刺透灸50 min组,治愈率73.0%,显愈率90%;针刺透灸60 min组,治愈率90%,显愈率9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症状、体征评分:三组治疗前后M-JOA总分、VAS评分组内自身比较,及三组治疗后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个月后随访,针刺透灸40 min组,复发率为40%;针刺透灸50 min组,复发率为20%;针刺透灸60 min组,复发率为0%,F=8.70,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灸量增加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效止痛时间缩短,充分激发经气,达到透灸效果,能显著提高艾灸的疗效。2针刺透灸60 min组1个月后的随访情况良好,优于针刺透灸40 min组及针刺透灸50 min组,远期疗效显著,治愈后不易复发,对透灸量效关系使用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标准。3灸量的积累,是透灸法止痛起效的前提,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可作为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