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对证和配伍是控制有毒中药毒性的两个必要措施。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是限制控毒研究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在系统生物学指导下,探索组分配伍干预对证动物模型的蛋白质表达谱和代谢物谱,明确与毒性减低相关的标志物;采用分子网络分析技术整合多组学信息,找到调控减毒的关键分子和途径,并以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从而揭示在对证机体中组分配伍控毒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药毒性理论在我国的形成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研究系统概述了中药毒性理论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状况,对中药毒性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既能体现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又可与国际接轨的"药毒网络调控学说",将有助于为临床安全有效的应用有毒中药提供科学支撑和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性中"毒"的涵义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性质.广义的"毒"主要有两种涵义,包括药物的总称和药物的偏性.欲全面揭示中药药性理论中"有毒无毒"的科学内涵,应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开展中药毒性与机体状态相关性研究,并在系统论和信息学指导下,进行中药毒性信息的综合挖掘研究.  相似文献   

4.
雷公藤作为疗效确切的免疫抑制剂常用于治疗多种风湿免疫病,但也是不良反应报道最多的中药之一。在传统中药配伍原则基础上提出"异类相制"理论,即有毒中药通过与不同性味、不同功效中药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既能减轻或消除毒性,又可全面兼顾病情、增强药效。基于"异类相制"理论开展的系列研究,在奠定临床实践基础的同时探讨雷公藤复方配伍减毒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深层诠释"异类相制"理论的科学内涵,为雷公藤类有毒中药的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试从细辛文献来谈如何认识中药之毒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君  张成博  王均宁  张昆 《陕西中医》2010,31(5):601-602
从细辛有毒无毒的定性问题和"细辛不过钱"的定量问题两个方面,分析了中药之毒存在争议的历史原因,并提出了今人应从全方位系统性并结合现代技术来解读中药毒性的科学内涵和影响因素,建立属于今人的有毒中药毒性标识和量化认知标准。  相似文献   

6.
中药使用历经数千年,但对于中药之毒性一直存在误区,简单认为“中药有毒”、“中药无毒”的描述同样是片面的。本文分析了中药和化药关于“毒”的不同含义,认为传统记载有毒的中药可以分为“不良反应较多的中药”和“具有机体损害作用的中药”,前者主要指作用复杂且作用较强的中药,后者则为含有明确毒性成分或强药理效能成分的中药,由此形成科学的表述方法,为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中药物质有效成分基础研究应通过成分研究、组合成分研究、复方成分研究,对中药“毒”与“效”的科学内涵和物质基础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和毒性特点,为有毒中药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有毒药材。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毒性特点等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药典中共有83味有毒中药,分别为大毒10味,“有毒”42味,“小毒”31味。除去炮制品共计有38味“有毒”药材。在这38味“有毒”中药中,有8味“有毒”中药的内服与外用功能不同。38味中药的毒性成分各不相同,多为毒苷、生物碱、毒蛋白和金属元素,毒性范围分布于脑、神经、脏腑等。结论:通过对有毒中药的毒性特点和成分分析,总结出有毒中药的功效分布广泛,常见为杀虫、泻下和清热。毒性成分和毒性特点也各不相同,多数有毒中药其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相同,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会对机体产生毒性。  相似文献   

8.
中药毒性,即所谓的有毒无毒。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早在东汉时,《神农本草经》就把所收录的365种药物,按无毒、有毒和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品;其中下品就有125种,属于“多毒”不可久服的药物。古代医家针对中药的毒性大小分为大毒、常毒、小毒等三类,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是说针对病体虚实,疾病深浅来适当选择药物和确定剂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治病收到相当效果后,就要停用,毒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药毒性理论在我国形成、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中药毒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做进一步探讨,提出应将中药特色与优势体现出来,并接轨国际“药毒网络调控学说”,为其临床安全应用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基于药、毒效成分辨证关系探讨有毒中药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红玉  周春祥 《中草药》2008,39(11):1601-1603,1674
有毒中药一直被认为是药效成分与毒效成分的组合体,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有毒中药包含的两类不同成分存在着辨证关系,它们在不同病理状态下呈现典型的"双面"或"多面"特征,展现药效成分与毒效成分的角色转换。基于上述认识提出有毒中药未来研究的新思路,包括坚持在生、病理状态下进行有毒中药毒性评价;运用不同病理模型确立有毒中药药、毒性;着眼不同病理状态下药、毒效物质最佳组合;探索药、毒效物质角色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11.
毒邪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毒,《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草。”《广雅·释诂》“毒,犹恶也”,所论毒者,之深之甚也,险恶深重,超态之常。中医首论毒溯及《内经》,如“毒药攻邪”、“大毒治病”、“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所论大指毒物、药物祛邪,寓治疗之意。《神农本草经》亦有“解毒”、“逐毒气”之论,亦从治法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论阴阳毒,华佗《华氏中藏经》直言“毒邪”致病,“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疔”。晋·王叔和以“内伏寒毒化温”阐述温病之成因,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述毒邪致病及病势趋向:“结胸者,谓热毒聚于心胸…  相似文献   

12.
对有毒中药的炮制应“依法炮制”“修制合度”,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报告制度,同时还要深入系统地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和毒性机理,加强对毒性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理学、安全性评价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质量可控的有毒中药炮制规范,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根据毒邪的有关理论,在总结前人学说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中医论治,分析外毒和内毒与再障的联系:认为毒邪在再障的发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提出解毒祛邪是治疗再障的重要法则之一,解毒可以祛邪安正,解除毒邪对脏腑的伤害,恢复亏损脏腑的功能,清除体内的毒邪,有利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R Yu  X Li  L Song  R Zhang  T Zhu  G Yang  Z Li  B Yang 《中国中药杂志》1991,16(3):160-3, 191
Eight alkaloids were isolated from Oxytropis glabra and identified as anagirine, thermopsine, N-methylcytisine, sparteine, baptifoline, adenine, dictamnine and ethyl allophanate respectively by spectral analysis and physicochemical methods. All these alkaloids were isolated from this genu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ethyl allophanate was found in nature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15.
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研究经费、研究周期、政策法规等影响,对有毒中药开发显得落后,尤其是临床疗效肯定的含有毒性中药的复方。目前,从单纯的研究来看,毒性中药科学有效的研究并未深入开展。毒性中药的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毒中药有其毒性的一面,又  相似文献   

16.
Many anticancer drugs are obtained from natural sources. Nature produces a variety of toxic compounds, which are often used as anticancer drugs. Up to now, there are at least 120 species of poisonous botanicals, animals and minerals, of which more than half have been found to possess significant anticancer properties. In spite of their clinical toxicity, they exhibit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have been used as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for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cancer. The article reviews many structures such as alkaloids of Camptotheca acuminata, Catharanthus roseus and Cephalotaxus fortunei, lignans of Dysosma versipellis and Podophyllum emodi, ketones of Garcinia hanburyi, terpenoids of Mylabris and Ginkgo biloba, diterpenoid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Euphorbia fischeriana, Euphorbia lathyris, Euphorbia kansui, Daphne genkwa, Pseudolarix kaempferi and Brucea javanica, triterpenoids of Melia toosendan, steroids of Periploca sepium, Paris polyphylla and Venenum Bufonis, and arsenic compounds including Arsenicum and Realgar. By comparing their related phytochemistry, toxic effects an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this review puts forward some ideals and examples about how to increase antitumour activity and/or reduce the side effects experienc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和生存质量而受到广泛关注。中西医都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探索 ,二者都认为“毒邪”在中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兹论述如下。1 中医学对中风“毒邪”的认识中医之毒是指某些特殊的致病因素 ,如某些药物、食物之毒 ,而中风之“毒邪”是指导致中风之火热、痰浊、瘀血、积滞等病理因素。由于毒邪损伤脑络 ,络脉破损 ,或络脉拘挛瘀闭 ,气血运行失常 ,导致脑络失养 ,神机失守 ,从而形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王永炎院士的“毒损脑络”学说 〔1〕以一“毒”概括病理因素可谓…  相似文献   

18.
贾冬梅 《世界中医药》2012,7(4):284-286
本文主要阐述了热毒的定义及成因,以及热毒在IgA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热毒是IgA肾病急性发作的重要致病因素,与IgA肾病进展过程中的反复发作密切相关。因此,临床治疗时,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重视对热毒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查动物灌胃给予壮尔颗粒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方法:以最大浓度、最大容积的壮尔颗粒给予小鼠,求出最大给药量;大鼠分壮尔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对照组,连续灌胃13周,停药恢复期2周。观察实验期间大鼠的行为活动、外观体征、体重、摄食量的变化,给药末和恢复期末两次解剖,检测血液常规、血液生化、脏器系数,观察组织器官病理学变化。结果:24h最大给药剂量为72g/kg壮尔颗粒(相当于生药264g/kg,为临床有效剂量31倍);长期毒性实验,壮尔颗粒对大鼠经口给药的高剂量为24.0g/(kg·d)壮尔颗粒(相当于生药88g/(kg·d),为临床有效剂量的15.3倍),无明显毒性反应。结论:壮尔颗粒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有关中药毒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 ,据不完全文献统计 ,仅 1 997~ 1 998年间 ,就不下 30 0余篇。其中 ,既有有毒中药引起的中毒 ,也有常用无毒中药引起的毒副反应。此外 ,现代中药制剂 ,特别是纯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 ,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中药 (特别是无毒中药 )毒副反应报道的增多 ,一方面反映了医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正在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提示滥用中药所造成的危害性也在不断扩大。引起中药毒副反应的原因相当复杂 ,有因个体差异引起 ,也有因药物的炮制 (静脉给药制剂不纯 )、使用时间、用量、配伍 (中药与中药、中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