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10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股前外侧区穿支动脉的形态学研究及皮瓣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皮瓣设计方法,以便增加术前多普勒定位的准确性。方法6具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前外侧区穿支,通过血管造影术和拍摄X线片测量其直径、行程、分支和定位。用3D—doctor和Scion Image软件分别测量穿支供血的趋向性、三维重建和单穿支供血面积。结果股前外侧区共有外径大于0.5mm穿支16支,平均外径0.8mm,平均供血面积45.61cm^2,其中20%为肌间隙穿支,80%为肌皮穿支。平均蒂长为(3.15±1.43)cm。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的穿支在浅筋膜中的平均长度为2.63cm。结论改良的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可以为皮动脉和穿支皮瓣的研究提供高质量的血管造影图像。本研究发现股前外侧单穿支皮瓣的最大供血面积是30cm×20cm。以股前外侧区穿支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以移植到下肢或身体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血供与可视化中的应用。方法①健康志愿者6人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使用64排多层螺旋CT进行盆腔及双下肢扫描,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布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将大腿二维灰度.DICOM格式图像以三维体数据的形式输入计算机,应用Amira3.1软件对股前外侧皮瓣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②明胶一氧化铅混悬液的灌注新鲜成人标本2具,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全身连续扫描,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分布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同法应用Amira3.1软件对股前外侧皮瓣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结果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股前外侧皮瓣血供的解剖学结构。结论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正常股前外侧皮瓣的三维动态解剖,为其他皮瓣的数字化重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stomotic relationships of perforators in each zone of the poste-rior leg and design perforating flaps for clinic. Methods Six fresh cadavers underwent a whole body, intra-arterial injection of a lead oxide and gelatine preparation. The posterior part of leg is divided into upper, mid-die and below equal parts, Observe topography of the perforating branches in every district by layer, and mea-sured their location, diameter, course, branches and anastomosis pattern. Radiographs of tissue specimens were digit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13 perforators that diameter≥ 0.5 mm, the average external diameter was 0.8 mm. The areas of each perforator supplied was average 38 cm2. Perforators from popliteal artery was identified an area 4 cm wide, around the intersection of two lines, a line drawn between the medial and lateral epicondyles of the femurs, and the midline of posterior leg. The areas of the every perforator sup-plied was 55 cm2. These vessels were large in diameter and create multiple true anastomoses with the perfora-tors from the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or fibular artery. Perforating branches were small in the below part, a long perforator chain comprised of two to three perforators accompanies the Achilles tendon. Conclusion The perforator flaps deviced by perforators from the posterior leg may be transplanted to the lower limbs and the other part of the body. The perforators located in the middle zone of the leg are larger. Free posterior tibial or peroneal perforator-based flaps are reliable, relatively large, and have thin flaps. The upper and lower zones were the larger donor site for the proximal or distally pedicled perforator flap harvest.  相似文献   
4.
股后区主要穿支的形态学分析与皮瓣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股后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后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结果:股后区共有穿支(外径≥0.5mm)27支,其中65%为皮穿支,35%为肌皮穿支。平均外径为0.8mm,平均蒂长为2.93cm。自股深动脉之穿动脉发出者平均长度为6.81cm。每侧穿动脉在股后区供血面积平均为229cm^2,平均每个穿支供血面积为43cm^2。结论:股后区的皮肤穿支管径较粗,营养皮肤面积较大,以股后诸穿支为蒂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为下肢或身体其它部位皮肤移植提供:①游离皮瓣;②近端蒂皮瓣;③远端蒂皮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莪术油注射液对慢性低氧大鼠学习与记忆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慢性低氧组、慢性低氧+低、中和高浓度的莪术油组,持续饲养28 d。实验结束次日,测试大鼠学习和记忆成绩的变化;测定血清和海马组织MDA和SOD的浓度;测定海马组织Ca2+浓度;观察磷酸化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p-CaMKII)在海马组织染色和表达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慢性低氧组发现隐蔽平台的潜伏期延长;MDA含量明显增高,SOD活力明显降低;[Ca2+]i明显增高;p-CaMKII染色较弱和表达量明显降低。中、高浓度莪术油组发现隐蔽平台的潜伏期缩短(P<0.05);莪术油各组MDA含量均显著降低;中、高浓度莪术油组血清SOD活力显著增加;莪术油各组[Ca2+]i明显降低;中、高浓度莪术油组p-CaMKII免疫组化染色较强,表达量也明显增加(P<0.05,P<0.01)。慢性低氧组突触界限不清楚,树突棘和轴突均见水肿,突触囊泡及突触后致密物质消失;随着莪术油浓度的增加,突触和线粒体水肿逐渐减轻,突触后致密物质逐渐增多。结论:莪术油能够通过清除和对抗自由基的产生,增加突触后致密物质的表达来改善低氧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此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旋髂深动脉及穿支的数字化可视模型,为临床上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具新鲜男尸,分别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及明胶/氧化铅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并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运用Mimics软件,在计算机上对腰区相关重要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和立体显示。结果:该数字化可视模型能够清晰显示髋骨、髂外动脉、旋髂深动脉及其供血皮瓣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并可任意方向的旋转观察。结论:重建的三维模型可以提供正常腰区皮瓣的三维动态解剖,为临床术前皮瓣设计提供了直观的数字化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7.
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方法 20只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A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组):间隔24h耳缘静脉内2次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每次40μg/kg,注射内毒素后注射醋酸泼尼松龙20mg/kg。B组(正常对照组)。两组分别在注射后24h、72h、7d、14d 及21d,进行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小板计数及血脂测定,21d取股骨头和肝脏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用药后24h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升高,血脂升高(P<0.01)血小板计数减少(P<0.01),用药后72h、7d、14d 及21d,持续异常,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A组21d时病理切片见股骨头骨细胞和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论 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中,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在引起血栓前状态,形成血栓导致骨坏死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皮肤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目的:对全身皮肤血管区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全身皮肤穿支血管的位置、数量、口径、穿支蒂的长度、类型、来源血管以及穿支所供应皮肤的面积,为穿支皮瓣提供血管解剖基础。方法: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一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将每个口径大于0.5mm的穿支血管进行解剖并记录。拍摄X线片以显示皮肤内血管的形态和分布。定量数据分析包括全身各部位的穿支血管的数量、口径、类型及其供应区域的面积。结果:发现全身128支起源血管发出440支穿支供应皮肤。其中肌皮穿支与肌间隔穿支之比为3:2。穿支平均直径为0.7mm。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如下:①躯干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皮穿支,这些穿支在皮肤内的走行距离和分布范围大于肢体皮肤的穿支。②肢体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间隙穿支血管,主要分布在深筋膜表面,皮神经和浅静脉周围穿支之间形成链式血管吻合。③单位面积的穿支数量与皮肤的移动程度成反比,穿支的口径大小和穿支在皮肤内走行距离与皮肤移动度成正比,与穿支的供应面积成正比。结论:本研究提供详细的皮肤穿支血管解剖数据,为临床设计应用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桡神经肱肌支的解剖特点。方法解剖136侧固定尸体的上肢,寻找并分别测量各型肌支的起始点、入肌点、长度、横径及其与桡神经主干的夹角,观察其行程特点。结果桡神经肱肌支的出现率是25.7%(35侧),肱肌支的出现以单侧多见,与性别和侧别无关。根据肱肌支与肱骨长轴的夹角将其分为升支、水平支及降支三种类型。肌支的起点在Hunter's线下1.40cm至Hunter's线上11.70cm,入肌点在Hunter's线上0.60~11.70cm,肌支的长度为0.20~4.68cm,横径是0.4~2.4mm,与桡神经主干的夹角在5~171°。结论桡神经肱肌支的存在较普遍(约1/4),行上臂、肘部手术时,应对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Ⅱ型胶原BMP复合物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8只成年新西兰兔制作膝关节缺损模型并随时机分成2组,实验组在缺损局部植入Ⅱ型胶原BMP复合物,对照组空白缺损,分别于术后2,6,12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HE和Safranin 0染色)。结果:Ⅱ型胶原BMP复合物对关节软骨缺损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修复结果接近正常软骨。结论:Ⅱ胶原BMP复合物具有较强的诱导软骨细胞生长的能力,其诱导生长的新生软骨具有正常透明软骨的组织学表现,对关节软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