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2篇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洋  楼叶琳  张恒  姜佳伟  吴海啸  徐旻 《浙江医学》2022,44(10):1099-1103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与盆底肌电生理参数评估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FSU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就诊的11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产后发生FSUI55例,未发生FSUI55例。比较两组患者产后12周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和盆底超声参数,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与非FSUI组比较,FSUI组Ⅱ类肌纤维收缩期平均值、Ⅱ类肌纤维收缩期分级、Ⅱ&Ⅰ类肌纤维收缩期平均值、Ⅰ&Ⅰ类肌纤维收缩期分级等均更低,Ⅱ类肌纤维收缩期时间更短,Valsalva时膀胱颈口漏斗化比例更高,Valsalva时膀胱尿道后角度及膀胱颈移动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典型相关分析显示,Ⅱ&Ⅰ类肌纤维收缩期平均值、Ⅱ类肌纤维收缩期平均值、Ⅱ类肌纤维收缩期时间与膀胱颈移动度、Valsalva时膀胱颈位置均呈负相关(r=-0.17、-0.23、-0.19和-0.27、-0.33、-0.34,均P<0.05);而Ⅱ&Ⅰ类肌纤维收缩期平均值、Ⅱ类肌纤维收缩期平均值、Ⅱ类肌纤维收缩期时间与静息时膀胱颈位置均呈正相关(r=0.17、0.21、0.25,均P<0.05)。结论盆底肌电生理参数与盆底超声参数在评估产后FSUI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建议在临床上合理选用,为临床筛查与诊断产后FSUI提供更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是乳腺癌治疗失败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但与治疗也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综合治疗的进步,局部复发率可能会下降,复发后再治疗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试图用发现导致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局部复发乳腺癌的预后,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林熳熳 《新中医》2023,55(3):143-146
目的:观察景天祛斑胶囊辅助点阵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4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景天祛斑胶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皮损颜色、皮损面积、雌激素水平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4%,优于对照组80.85%(P<0.05)。治疗前,2组促卵泡生成素(FSH)、血清雌二醇(E2)及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SH、E2、L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皮损颜色及皮损面积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皮损颜色及皮损面积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皮损颜色及皮损面积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2.22%,低于对照组18.42%(P<0.05)。结论:景天祛斑胶囊辅助点阵激光治疗黄褐斑祛斑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皮损颜色,减小皮损面积,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RP)中解剖性保留控尿肌群技术对术后早期控尿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肿瘤学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0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泌尿外科采用LRP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共292例,将其中采用解剖性保留控尿肌群技术的83例纳入观察组;对另外209例接受经典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选择其中83例纳入对照组。全组共166例,年龄45~75(64.0±7.3)岁,BMI 21~31(24.4±2.4)kg/m2。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TNM分期、Gleason评分、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切缘阳性(PSM)率;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患者3年、5年无生化复发(BCR)累积生存率;根据术后每天使用的尿垫数量进行控尿功能分级评估,分别于拔除导尿管后的当天(第1个24 h)、1周及1、3、6、12个月时,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控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危险分级、膀胱颈和神经保留与否等临床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全组166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TNM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和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PSM率为10.84%(9/83),低于对照组的13.25%(11/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 P=0.633)。2组患者术后随访12~71个月,平均33.7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观察组3年、5年无BCR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2%和73.2%,对照组分别为91.4%和77.8%,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 P=0.535)。在拔除导尿管后当天、1周及1、3、6个月,观察组完全控尿率分别为39.76%(33/83)、53.01%(44/83)、66.27%(55/83)、90.36%(75/83)和97.95%(81/83),对照组为16.87%(14/83)、21.96%(18/83)、38.55%(32/83)、53.01%(44/83)和68.67%(57/83);观察组控尿功能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4、-4.09、-3.78、-5.61、-4.99,P值均<0.001);拔管后12个月,2组完全控尿率分别为98.80%(82/83)和93.98%(78/83),控尿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P=0.094)。术后3个月,观察组控尿(完全+社交)率达100%(83/83),高于对照组的73.49%(6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6, P<0.001)。结论 LRP中解剖性保留控尿肌群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控尿功能,且不影响手术的肿瘤学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及动态血压变化情况。方法将8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与试验组41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起始剂量每次5 mg,每天1次,口服;连续给药7 d后若血压未出现明显改善,则继续提升药物剂量,但总剂量需低于15 mg·d^(-1)。试验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起始剂量每次2.5 mg,每天1次,口服,连续给药7d后若血压未出现明显改善,则继续提升药物剂量,但总剂量需低于5 mg·d^(-1)。2组治疗时间均为14 d。比较2组的动态血压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收缩压平滑指数(24 h SIS)、24 h舒张压平滑指数(24 h SID)]、血清学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脑钠肽(BNP)]、临床疗效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24 h SBP分别为(135.69±10.07)和(137.35±9.69)mm Hg,24 h DBP分别为(84.15±5.93)和(85.36±7.76)mm Hg,24 h SIS分别为1.52±0.27和1.49±0.25,24 h SID分别为1.55±0.28和1.53±0.27,Hcy分别为(15.93±1.99)和(16.15±2.72)μmol·L^(-1),BNP分别为(63.38±11.96)和(67.28±13.28)pg·m L^(-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6%(40例/41例)和92.68%(38例/4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4%(1例/41例)和14.63%(6例/4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单独口服治疗的情况下,短期内控制血压的效果较为接近,对血清学因子的影响程度也类似,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用药剂量较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早期支气管镜治疗对重症脑外科术后患者肺部感染预防和降低病死率的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急诊行脑外科手术,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并机械通气时间超过24 h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由临床医师根据病情给予处理,并按需给予常规吸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24 h内首次给予床旁支气管镜吸痰加灌洗治疗,之后按需给予床旁支气管镜吸痰加灌洗治疗。比较2组间早期肺部感染发生率及28 d病死率。结果共入组246例,男144例(58.54%),女102例(41.46%);年龄19~94岁,平均(58.52±14.42)岁;脑出血142例(57.72%),脑梗死15例(6.10%),脑外伤89例(36.18%)。111例行床旁支气管镜治疗,观察期内每例行床旁支气管镜治疗1~5次,平均(1.97±1.20)次。共68例继发早期肺部感染,总发生率27.64%,其中,观察组27例(发生率24.32%),对照组41例(发生率2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7例于28 d内死亡,总全因病死率35.37%,其中,观察组33例(病死率29.73%),对照组54例(病死率4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脑外伤亚组中观察组较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02%vs 38.10%,P=0.025);脑出血亚组中观察组较对照组28 d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69%vs 39.29%,P=0.019)。观察组中继发早期肺部感染患者血炎症指标峰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支气管镜吸痰和灌洗治疗有助于降低脑外伤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及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有助于减轻重症脑外科患者早期肺部炎症反应,减少毒素吸收,有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在治疗镜面人右肝后叶肿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镜面人右肝后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腹腔镜肝切除术顺利完成,未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08 min,术后无出血、胆漏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8 d出院。结论只要腹腔镜肝切除术经验丰富、术前规划良好以及术中操作精细,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镜面人右肝后叶肿瘤就是安全可行的,且微创、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用预混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口服降糖药物后血糖控制不理想;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L组采用门冬30胰岛素+二甲双胍+利拉鲁肽治疗,P组采用门冬30胰岛素+二甲双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血压、体质量指数、FBG、2h PG、HbA1c、2h C-P、FC-P、血糖波动情况、低血糖发生次数、日胰岛素用量、HOMA-IR以及HOMA-β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周,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FBG、2h PG、HbA1c、HOMA-IR均显著下降,HOMA-β显著上升(P<0.05),L组治疗后BMI和血压较治疗前降低,P组BMI增加(P<0.05)。治疗后L组的FBG、2h PG、血压及BMI低于P组,胰岛素用量、血糖波动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均小于P组(P<0.05)。结论:采用预混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能够良好控制血糖,且血糖控制更为平稳,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同时减少日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较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