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61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目的 传统的手工缝合行胆肠吻合术操作困难、费时,尤其在小胆管吻合和腹腔镜手术时明显。为简化和改良手术操作,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应用可降解腔内支架的无缝合胆肠吻合术。本文拟在狗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模型中评估该无缝合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为无缝合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设计一种腔内吻合支架管,这种专利支架管直径3mm和4mm,材料为可降解聚乳酸。38条毕格犬随机分为支架组(SG n=20)和对照组(CG n=18)。SG组应用无缝合支架法行胆总管十二指肠端侧吻合,CG组行传统可吸收缝线间断一层胆总管十二指肠端侧吻合。动物分术后1、3、6、12月4个亚组,比较两组术中吻合手术时间、术中吻合口耐受压、胆漏发生率、术后吻合口爆破压差异,观察两组术后胆红素和肝酶变化、术后1,3,6,12月取材的吻合口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包括HE染色和Masson染色,比较两组吻合口羟脯氨酸含量,观察两组吻合口疤痕纤维组织增生状况。MRCP了解术后6月,12月两组吻合口状况。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支架组吻合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SG19.2±4.3min VS CG29.2±7.1min, P 0.000);两组各有1例胆漏并死亡(SG5.0% VS CG 5.6%,P=0.695)。两组间术中吻合口耐受压、术后胆漏发生率、术后各时期吻合口爆破压、吻合口羟脯氨酸含量、胆红素和肝酶测定均无显著性差异。MRCP检查及病理检查未发现吻合口狭窄和梗阻。结论 在狗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模型中,无缝合腔内可降解支架胆吻合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切口行左布比卡因局部浸润止痛的最佳时机及对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9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在切皮前予0.5%左布比卡因20 ml行切口全层浸润;B组在手术结束缝皮前予0.5%左布比卡因20 ml行各切口全层浸润(剂量同A组);C组不予切口局部麻醉处理.分别观察记录术后2 h、4 h、12 h,24 h、48 h患者安静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前1天和术后2 h、4 h、12 h、1 d晨、2 d晨血清葡萄糖、皮质醇、β-内啡肽水平,并记录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2 h、4 h、12 h、24 h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50.00、22.58、12.57、7.90,P均<0.05);A组和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0.60、0.49、0.44、0.81,P均>0.05).A、B组术后2 h、4 h、12 h的血清葡萄糖、皮质醇,术后2 h、4 h、12 h、术后第1天晨的β-内啡肽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17.38、13.78、15.82、7.78、22.08、5.98、8.26、6.80、11.20、4.78,P均<0.05);A组和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0.29、0.28、0.42、0.20、0.49、0.22、0.45、0.60、0.60、0.50,P均>0.05).A、B组术后镇痛药的使用例数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P<0.05).C组镇痛药首次应用时间早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6,P<0.05); A组和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7,P>0.05).结论 左布比卡因局部浸润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安全有效,术前浸润和术后浸润的镇痛效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正癌症的分期系统是癌症治疗的关键,自1977年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癌症分期指南第一次问世以来,经过四十余年的更新和完善,基于解剖学的TNM癌症分期系统已成为临床癌症诊治的基础,指南以6~8年的时间间隔进行更新修订。随着非解剖学因素,如分子标志物在癌症的诊治中的应用不断增加,第7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 ,制成未控制性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 ,随机分成对照组、NF组 (无液体复苏组 )、NS4 0组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 )和NS80组 (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 ) ,检测和比较失血 /复苏 /急救后各组存活大鼠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液体输注可显著降低大鼠的早期死亡率 ;各组大鼠中存活者的小肠黏膜细胞均有大量凋亡发生 ,其中与NF组和NS4 0组相比较 ,NS80组存活大鼠的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在上述液体复苏方式中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降低未控制性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的早期死亡率和小肠黏膜细胞凋亡 ,这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TRISS法和ASCOT法对创伤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47例重度创伤患者,分别应用TRISS法和ASCOT法计算其生存概率(B)和预测准确性,并进行比较。结果347例重度创伤患者中,TRISS法预测准确性为94.5%,敏感性为79.6%,特异性为97.6%;ASCOT法预测准确性为96.8%,敏感性为84.7%,特异性为99.3%。结论在重度创伤患者结局预测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上,ASCOT法优于TRISS法。  相似文献   
6.
急诊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急诊处理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46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急诊处理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结果46例急诊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均成功,结石取净率为100%。其中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35例,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取石11例,两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d、2.5d,1例T管拔后并发胆漏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能安全、有效急诊处理胆总管结石。  相似文献   
7.
在《规定》出台之前,由于没有强制性告知义务,患者、家属也没有具体的渠道和途径去了解“准医生”们的工作内容和权限,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是难免的,这其实对医院管理和患者接受治疗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外科领域,发展很快,且日益完善,有些已取代了传统的手术方法,成为治疗的首选手段.由于肝脏血运丰富,腹腔镜下不易施行肝门血流阻断,肝脏切面出血难以控制.因此,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受到限制,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腹腔镜手术技巧的熟练掌握以及腹腔镜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扩大了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人肝细胞性肝癌性激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人肝细胞性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R)和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水平及分布规律。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肝细胞性肝癌标本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和10例肝内胆管结石的肝组织中AR和ER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肝内胆管结石的肝组织中,A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8%和0%,除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外(P<0.01),其它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E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10%和20%,在三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所有阳性片中,AR和ER的标记指数(LI)均<25。结论:AR和ER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很低。  相似文献   
10.
脓毒血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凋亡与病情及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玲  蔡秀军 《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1):799-801
目的通过检测脓毒血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凋亡率,以阐述白细胞凋亡在脓毒血症患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44例脓毒血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凋亡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并分析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脓毒血症组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3.06±3.23)%vs(2.85±1.19)%,P<0.05〕,而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18±0.65)%vs(3.92±0.74)%,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病情严重者及病情进展组分别与病情较轻者和病情好转组比较,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强,而中性粒细胞凋亡受抑。结论脓毒血症患者存在淋巴细胞凋亡增强,中性粒细胞凋亡延缓,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