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中医药治疗AIDS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中医药可以稳定和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特别对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作用.本文对中医药治疗AIDS的现状和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地区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差异。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调查河南、广东、新疆3省区艾滋病病例,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制定调查表,进行现况调查,使用证素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3省区证素分布差异。结果河南、广东、新疆分别调查175、80、66例,合计321例。病性证素:3省区均以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和湿、痰、气滞、精亏等为主;各个地方有其自身特点:广东病例病性证素湿积分较高,新疆病例阴虚较突出,河南病例积分普遍较高。病位证素:3省区均以肾、肺、脾、肝等为主,广东病例的病位证素脾积分最高,河南及新疆病例肾的积分最高。结论不同地区艾滋病在病性、病位证素上有其地域特点,分析艾滋病病因病机时需考虑地域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药综合治疗对农村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以河南省某HIV感染高发区农村地区2004年10月纳入中医救治项目的 HIV感染者为中医治疗组,以未纳入中医救治项目、地理位置临近村庄的HIV感染者为非中医治疗组。通过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和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记录截至2012年10月两组患者的死亡例数,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HIV感染者死亡的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448例,中医治疗组103例,艾滋病相关死亡15例,死亡密度为2.12/100人年,累计死亡率14.6%;非中医治疗组345例,艾滋病相关死亡90例,死亡密度为3.94/100人年,累计死亡率26.1%,两组患者累计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中医治疗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中医治疗组患者的1.84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中医治疗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中医治疗组患者的1.90倍(P0.05);此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的时间也是HIV感染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医药综合治疗可能降低HIV感染者的死亡率,但有待开展前瞻性研究给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4.
HIV/AIDS患者常见的口腔病变是临床较为棘手的病症之一。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将其分为湿热熏蒸证,毒火熏灼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分别采用甘露消毒丹、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归芍天地煎、养阴清肺汤、六味地黄汤、附子理中汤、桂附地黄汤加减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肺培元微丸对艾滋病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41例艾滋病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清肺培元微丸,疗程28天。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检测体温、胸部X线及白细胞。结果在治疗第7、21、28天时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21、28天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时治疗组体温低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第7天时两组白细胞正常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第14、21、28天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第7、28天时治疗组胸部X线正常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21天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肺培元微丸对艾滋病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8946例艾滋病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从2004~2009年采用中医药治疗的HIV/AIDS患者8946例,对患者治疗后4个时间点(12、24、36、48个月)的症状体征、证候分布、CD4+计数、治疗情况及病例脱落死亡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中医药对发热、乏力、气短、咳嗽、纳呆、腹泻、皮疹等症状有明显疗效,其中以乏力改善最为突出。无症状期患者CD4+计数随时间的变化而降低,艾滋病期患者CD4+计数随时的变化而升高,12、24、36、48个月时与治疗初始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医药可阶段性地提高和稳定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症状体征,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AIDS后发生肝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T) 治疗AIDS后肝损伤,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HAART长期使用可出现慢性肝损害,临证运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HIV/AIDS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HIV/AIDS病死率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HIV/AIDS患者11482例,其中死亡50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感染途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死亡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男性、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感染途径为有偿供血和吸毒、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是HIV/AID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有上述危险因素的HIV/AIDS患者,应加强医疗和社会支持,提高其生活质量,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本课题组在“十五”“十一五”期间,运用中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方法,开展艾滋病患者中医证候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为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特点及证候分布分析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数据。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具有对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及时、准确的存储、选择、计算和分析的功能,为海量数据管理提供了有力工具。本研究在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构建了艾滋病中医证候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由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程序、中心Web服务器处理程序和用户浏览程序3部分构成,实现了数据录入、系统维护(查询与修改、删除、审核、数据导入与导出)、统计分析(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推断)等多项功能,为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