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针刺人中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发生机制。[方法] 用BrdU+/nestin+免疫荧光双标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针刺对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实验模型(MCAO)大鼠大脑新生神经细胞及皮质、海马、纹状体nestin 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的影响。[结果] 针刺组MCAO 大鼠BdrU+、nestin+和BrdU+/nestin+细胞数均高于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5),模型组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针刺组nestin在海马和皮质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组别(P<0.05)。[结论] 缺血缺氧能引起MCAO大鼠脑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而针刺人中穴能增强神经干细胞增殖作用,促进大脑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得到认可。本文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针刺治疗取穴及方法进行概述,旨在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经穴—针刺效应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经穴特异性、经穴针刺方法及针刺量效关系3个方面对影响针刺疗效的作用环节及规律进行分析,为经穴—针刺效应研究提供可能的线索,丰富经穴—针刺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中医药领域高质量的研究较少,有关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强度较弱。数据是研究的核心,研究过程中有关数据的科学管理是影响研究质量的重要方面,加强临床研究中的数据管理和检查,对提高研究质量十分必要。笔者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具体实施,现将相关数据管理经验介绍如下。1真实性临床研究的结论建立在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为保证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频率下,不同针刺时间参数对内关穴经穴特异性的影响。[方法] 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随机分为基础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非针刺组以及内关短时间组(5秒)、中时间组(60秒)和长时间组(180秒)共7组,内关穴3组针刺参数是固定1次/秒频率分别应用5、60、180秒的针刺时间,并每12 h针刺1次持续6次。观察效应指标即动物神经功能情况、缺血局部微循环血流量、脑组织梗死率和机制指标包括微循环血管输入支、输出支管径,以及脑组织苏木-伊红HE染色的细胞形态学指标。模型组在造模成功即刻,后4组在造模后72 h观察指标。[结果] 内关3个组在效应指标的改善上优于模型组、非针刺组(P<0.05),机制指标中,内关皮质、海马、纹状体的微血管数、正常神经细胞数(P<0.05)增加,对各项指标的改善,以中长时间较优。[结论] 针刺内关穴可获得较好效应,针刺时间可影响经穴效应,慢频率下应用较长针刺时间可相对获得更好效应,其内在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脑组织微循环状态、调节缺血后炎症反应,减轻神经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证实有效的早期溶栓治疗受严苛的时间窗限制。缺血损伤诱导细胞级联反应过程复杂、进展快,针对单一病理因素的治疗不足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患者恢复程度有限,因此增强机体内源性自我保护能力是必需的。针刺可以通过激发人体自身正气,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且经临床验证治疗脑卒中有效。诸多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增强脑内源性保护通路,即通过增强星形胶质细胞调控途径,以减少氧化应激、抑制兴奋性毒性、炎症及凋亡以保护神经元;促进小胶质细胞抗炎作用,以减少自身免疫反应;调节血管或血脑屏障以恢复血流量,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通过回顾针刺防治缺血性卒中的实验证据,以期揭示针刺可能的内源性神经保护增效机制,为针刺治疗卒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案为卒中后吞咽障碍,住院常规治疗后遗留饮水咳呛,声音嘶哑。出院后针灸治疗1月,无明显改善。就诊时见饮水咳呛,口角流涎,语言缓慢,声音嘶哑,四肢乏力,行走欠稳,头晕,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右侧咽反射减弱,洼田饮水试验5级,共济试验(-),下颌试验(±)。本案患者病情混淆,需综合分析其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中医辨病为喑痱,证型为脾肾两虚兼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为真性延髓麻痹与假性延髓麻痹合病。笔者团队基于现代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将假性延髓麻痹和真性延髓麻痹分别辨病为痉证及痿证。假性延髓麻痹治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重点在脑和口咽;真性延髓麻痹治以通关利窍芒针法,治疗重点在咽喉。本医案治疗方案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基础上结合通关利窍芒针法,从脾(胃)、肾两脏入手,健脾以化痰湿,补肾以养咽喉,调动三焦气机,利化痰浊,配以口服中药煎剂以协同促效,疗效确切。针对本病例,笔者团队提出相应的针刺方案,总结介绍芒针特色手法及要诀,供临床参考,以期为临床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数量最丰富的细胞类型,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靶标,受到广泛关注。多项研究证实,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与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密切相关。针刺可以通过修复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结构、调节能量代谢、抑制兴奋性毒性、抑制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再生等途径发挥脑保护作用。本文对星形胶质细胞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针刺干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针刺对慢性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的疗效。方法 40名慢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治疗4周后及治疗完成后4周时中度以上头痛发作天数及头痛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度以上头痛天数较本组治疗前减少,两组治疗后头痛持续时间明显降低,且针刺组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随访4周中,两组治疗后中度以上头痛天数较本组治疗前仍减少,且针刺组优于西药组。结论针刺治疗对慢性偏头痛患者头痛持续时间有明显改善,并且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卒中已成为国内居民首位死亡原因,也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而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类型的80%.针灸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已通过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并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针剌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而对于针刺治疗脑缺血的电生理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就近20年来针刺干预脑缺血的电生理研究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