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6篇
临床医学   222篇
内科学   209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65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03篇
预防医学   133篇
药学   104篇
  1篇
中国医学   100篇
肿瘤学   1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1 毫秒
31.
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医源性疾病主要类型之一,被分为固有性和特异质性两种类型。前者指当给予高剂量药物时在人类和动物模型中引起的肝损伤,最常见的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少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能够导致黄疸、肝衰竭,甚至死亡,仅影响易感人群,与剂量关系不大。DILI的临床表现多样,致病药物种类繁杂,缺少客观的诊断方法,为其诊断和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黄连解毒汤(HLJDT)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为黄连解毒汤临床防治酒精性肝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6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HLJDT低、中、高剂量(0.61、1.22、2.44 g/kg/d)模型组,每组各12只。模型组用50%乙醇灌胃,同时采用HLJDT进行实验干预,6周后,对各组小鼠的体质量、肝指数、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脏和结肠的病理学改变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 HLJDT各剂量模型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量均显著增加(P<0.05),肝指数明显降低(P<0.05),同时HLJDT各剂量模型组能显著降低血清ALT、AST和TG的含量(P<0.05)。病理结果显示HLJDT各剂量均对酒精性肝损伤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且从低剂量到高剂量组对肠粘膜通透性具有递增的改善作用。结论 黄连解毒汤可显著降低肠粘膜的通透性,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3.
邵清  陈国凤  李梵 《肝脏》2007,12(5):366-367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2型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221例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其中肝硬化72例)2型糖尿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660例(其中肝硬化220例)2型糖尿病发病情况进行对照。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21.2%(47/221),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的10.9%(72/660)(P<0.02);丙型肝炎病毒致肝硬化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30.6%(22/72),明显高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型糖尿病发病率23.4%(35/149),(P<0.05),并明显高于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致肝硬化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11.3%(25/220),(P<0.05)。结论肝硬化是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肝硬化和丙型肝炎病毒共同作用导致了2型糖尿病危险性的增加。丙型肝炎病毒致肝硬化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病毒致肝硬化。  相似文献   
34.
目的 了解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80例患者进行生化、病毒标志物及病毒定量检测,并和肝脏病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光镜下见肝组织基本正常者1例,病理诊断为慢性肝炎轻度者48例,中度以上者19例,占23.75%,活动性肝硬化者12例,占15%;抗Hbe阴性组纤维化程度要重于抗Hbe阳性组,其中大于S3的抗Hbe阴性组患者占总数的60%,阳性组为26%,但肝脏炎症程度与抗Hbe水平无关;血小板和胆碱酯酶对于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具有辅助价值.结论 对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应尽可能进行肝脏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5.
ConA诱导肝细胞损伤机理及CsA对其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NO、脂质过氧化反应及蛋白巯基状态改变在ConA诱导肝组织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以及CsA对其损伤的影响。方法 :尾静脉注射ConA( 2 0mg·kg-1)于雄性BALB/c小鼠作为试验组 ;提前半小时予以CsA( 2 5mg·kg-1)后再按试验组处理作为CsA组。观察血清中ALT、AST、NO-2 及肝组织MDA、TSH、PSH含量在 3h、6h、9h和 12h的动态变化。结果 试验组血清中ALT、AST进行性升高 ,在 12h时与对照组、CsA组比较均P <0 .0 1。试验组动物体内有大量的NO合成 ,血清中NO-2 随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 ,在 12h时与对照组、CsA组比较均P <0 .0 1。试验组动物肝组织MDA含量逐步升高 ,在 12h与对照组、CsA组比较P <0 .0 1。试验组动物肝组织TSH含量不断下降在 12h与对照组、CsA组比较P <0 .0 5 ;PSH含量亦不断下降在 12h与对照组、CsA组比较P <0 .0 1。对照组和CsA组血清中ALT、AST及NO-2 前后变化不大 ,肝组织MDA、TSH、PSH含量变化亦不明显。结论 在ConA所致肝损伤中 ,动物体内NO生物合成机制被激活 ,是肝细胞损伤的重要介质之一。同时脂质过氧化的发生以及蛋白巯基持续消耗致肝组织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解毒能力下降也均是ConA性肝损伤机制之一。免疫抑制剂CsA预处理能阻断ConA性肝损伤的发生 ,免疫介导机制亦可能是其损伤  相似文献   
36.
Zhao M  Fan R  Jiang TJ  Chen Z  Xie GQ  Xiao F  Wu YF  Chen BW  Han DM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6):410-412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中与重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 ,寻找发生重症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 对北京市SARS临床诊断病例数据库中转院资料完整 ,且在 2周内发生重症的 35 5例和始终未发生重症的 84 1例SARS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高龄、有基础病的患者发生重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重症患者发生重症前表现出以下特点 :体温下降缓慢、脉搏加快、淋巴细胞计数持续 <0 9× 10 9/L、中性粒细胞高于 7 1× 10 9/L(80 % )、X线胸片异常进展较快等。采用Cox多元逐步回归发现 ,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的早期预警重症发生的独立因素包括 :年龄偏大、有基础疾病、住院 2d后体温仍不能降至正常、住院 3d后中性粒细胞比值持续在 80 %以上、住院 4d后淋巴细胞计数仍持续 <0 9× 10 9/L和病程中出现脉搏持续加快达到 10 0次 /min。结论 根据SARS患者的年龄和基础病情况 ,结合临床对体温、脉搏、淋巴细胞绝对值以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百分比 )的密切观察能够对重症SARS的发生进行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37.
目的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非结构蛋白5A(NS5A)是一种具有显著反式激活作用的病毒蛋白质。为了探索HCV NS5A病毒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新的靶基因,我们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对于转染和未转染的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阐明HC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HCV NSSA表达质粒peDNA3.1(-)-NSSA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提取mRNA并进行SSH分析。对于所获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其中之一为新型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注册的已知功能基因序列没有同源性,利用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的搜索和比对,进行电子拼接。根据基因起始密码子的Kozak规则和终止密码子下游保守的多聚腺苷酸信号序列,确定新型基因序列。结果 结果从HepG2细胞提取总RNA,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获得该新基因的全长序列,测序证实,命名为NSSATP8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为.AF529369.NSSATP8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为1449(nt),编码产物由483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结论 HCV NS5A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NSSATP8筛选与克隆,进一步研究HCV NS5A反式激活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探索新型治疗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 (SSH)技术及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技术筛选并克隆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聚合酶(DNAPolymerase)逆转录酶 (RT)区蛋白的反式调节新型靶基因 ,进一步阐明HB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HBVDNA聚合酶RT基因的表达质粒pcDNA3 1( -) RT转染HepG2细胞 ,以空载体pcDNA3 1( -)为平行对照 ,提取mRNA并进行SSH分析。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 ,克隆RT反式调节作用的新的靶基因。结果 对于所获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 ,其中之一为新型基因片段。从HepG2细胞提取总RNA ,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扩增获得该新基因的全长序列 ,并测序证实 ,因其可以被HBVDNA聚合酶逆转录酶RT反式激活 ,故命名为DNA多聚酶反式激活蛋白 1(DNAPTP1) ,已在GenBank中注册 ,注册号 :AY45 0 3 89。DNAPTP1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为 43 5个核苷酸 (nt) ,编码产物由 14 4个氨基酸残基 (aa)组成。结论 HBVDNA聚合酶逆转录酶RT在HBV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RT蛋白还具有反式激活的作用 ,上调宿主细胞某些基因的表达 ,从而改变宿主正常的免疫应答水平 ,引起病变。逆转录酶RT反式激活新靶基因的发现 ,为进一步研究RT蛋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探索新型治疗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构建人源抗破伤风毒素重链C端单链二硫键稳定抗体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原核表达和生物学特性鉴定.方法 采用PCR定点突变的方法,获得二硫键稳定的抗破伤风毒素重链C端(TeNT-Hc)单链抗体基因(27G-scdsFv).连接pET22b(+)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 (DE3)工程菌,IPTG诱导表达,SDS-PAGE、Western blot法鉴定表达产物.ELISA检测27G-scdsFv体外抗原特异结合活性和抗体相对稳定性;非竞争酶免法检测抗体亲和力.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7G-scdsFv体外中和活性.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获得正确的27G-scdsFv基因.原核表达scdsFv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50%.复性后的27G-scdsFv保持了与TeNT-Hc的特异结合活性,亲和力较其scFv形式略有提升,KD =0.93×10-7 mol/L,1L培养物可获得5 mg scdsFv蛋白.27G-scdsFv的稳定性较scFv形式明显增强.27G-scdsFv在体外可以明显抑制TeNT-Hc与神经元细胞的结合.结论 成功构建人源抗破伤风毒素重链C端单链二硫键稳定抗体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有活性的目的蛋白,为27G-scdsFv的进一步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0.
<正>薛伯寿教授,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临床指导老师。拜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为师,为蒲辅周先生入室弟子,得其真传。善于治疗内、妇、儿科疑难病证,在学术上造诣精深,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的临床家、首批特需专家之一,中央保健会诊专家。1986年,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医科技专家,2006年12月被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为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