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
目的 研究波生坦对实验性高原性肺动脉高压大鼠的逆转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低压低氧3周组,,低压低氧6周组,安慰剂组和波生坦组。除正常组外,其它组置于模拟海拔5 000 m高原的减压舱中,8 h/d,分别持续3周,6周。自4周起,安慰剂组和波生坦组大鼠在低压低氧前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波生坦灌胃。测定各组大鼠的肺血流动力学变化、右心室肥厚指数、肺系数;光镜观察直径小于100 μm肺动脉管壁厚度百分比和40~60 μm肺动脉的肌化度;分别测定血浆和肺组织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的含量,肺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 波生坦显著降低了高原性PH大鼠的肺动脉压和右心室收缩压,逆转了肺动脉的重构。波生坦减少了肺组织中的ET-1的含量,增加肺组织中结构性NOS(cNOS)和总NOS的活力,升高了血浆和肺组织中NO的水平。结论 波生坦可逆转已形成的高原性肺动脉高压,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肺组织中ET-1的含量、增加机体内cNOS和总NOS的活性、升高体内NO的水平有关。波生坦对高原性肺动脉高压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反向点杂交法(reverse dot blot,RDB)在陕西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陕西地区610例丙型肝炎患者,利用PCR-RDB法进行丙肝病毒基因型检测,并使用SPSS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10例丙肝患者检出1b型273例(44.75%),2a型286例(46.89%),3a型30例(4.92%),3b型11例(1.80%),6a型10例(1.64%);各基因型间的患者性别比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基因型别相比,HCV 3a型患者年龄水平最低,差异显著(P<0.05). 结论 陕西地区丙肝病毒以2a、1b型为主,患者性别及年龄与所感染HCV型别有关联性;PCR-RDB技术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中的应用有利于HCV分型在临床上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
田珊  王玲  任文青 《当代护士》2016,(4):186-187
正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多疾病都需要通过激光治疗,但通常激光对皮肤进行治疗时会产生大量非常刺鼻的浓烟,为确保患者、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手术室空气环境,吸烟装置的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1])。传统吸烟装置存在吸烟口径狭窄、吸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联合应用替米沙坦(氨+替组)及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联合应用辛伐他汀(氨+替+辛组)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逆转高血压病LVH的效果。方法:将确诊的79例伴有LVH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配到氨+替组(59例)和氨+替+辛组(20例)。治疗18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心脏形态学、心脏功能及血压水平的变化。结果:①氨+替组及氨+替+辛组高血压病患者经过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降低(均P0.01)。②左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度(E)及晚期血流峰速度(A)比值(E/A)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增高(P0.01)。③氨+替组和氨+替+辛组两组治疗后SBP、DBP差别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间的IVST、LVPWT、LVM、LVMI的改变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氨+替+辛组对其降低作用的效果更明显。结论:氨+替+辛组有更强的降压、逆转LVH及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提示辛伐他汀具有逆转高血压LVH及协同保护心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2007-2008年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监测我国主要城市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的细菌耐药状况.方法 定点收集来自全国20家医院临床分离细菌,由中心实验室统一用平血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MIC值.对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来自全国19座城市20家医院的5204株临床分离致病菌,进行了MIC测定.结果 革兰阳性菌1310株,占25.2%;革兰阴性菌3894株,占74.8%.MIC结果显示,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A)和对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MRSE)检出率分别为73.6%和79.5%;未发现对万古霉素中介或耐药的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有2.4%的中介率和1.2%的耐药率.粪肠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23.7%;屎肠球菌则高达88.7%.在344株肠球菌中,发现2株对糖肽类耐药的VanA型屎肠球菌;5株对万古霉素中介的其他肠球菌.按口服青霉素V标准判断,对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和对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PISP)的检出率分别为17.3%和46.0%;非脑膜炎、非肠道系统给药的青霉素耐药率为0,中介率为0.8%.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保持很高的敏感性,敏感率大于99%;此外,拉氧头孢、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也具有很好抗菌活性,耐药率均在10%以下.非发酵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安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9.3%和29.2%,较2004-2005年的监测结果有明显增加,但仍属于对非发酵菌抗菌活性较好的药物.此外,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氟喹诺酮类药物及米诺环素等也有较强抗菌作用.比较不同病房来源菌株耐药率显示,ICU菌株耐药率高于NICU,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结论 MRSA检出率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增高,较以往的监测结果明显上升.大环内酯类、喹诺酮及氨基糖苷类药物抗菌作用明显低于欧美及日本等监测报道;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国外报道.  相似文献   
16.
王倩 《陕西肿瘤医学》2011,(9):1911-1913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体整块切除术(Tomita手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结合对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14例胸腰椎肿瘤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经后路全椎体切除手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结果:所有病例恢复较好,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于后路全椎体切除术的患者,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可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突发性耳聋患者87例,在巴曲酶治疗前及治疗3、6d后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经巴曲霉治疗后,患者PT、TT延长(P〈0.05),Fib降低(P〈0.01),FDP升高(P〈0.01),而APTT、D-二聚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TT、Fib、FDP可用于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在临床输血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法,目的在于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临床输血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综合分析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58岁,因突发神志不清0.5h于2011-08-20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患者突发昏迷倒地伴抽搐,目击者立即予心肺复苏术,2 min后自主循环恢复,被送来院.入院查体:昏迷,双侧瞳孔直径2.0 mm,对光反应迟钝;发绀,呼吸浅促,心率64次/min,血压146/80 mmHg(1 mmHg=0.133 kPa),四肢肌张力增高.立即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急诊头颅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CT血管造影证实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Hunt-HessⅣ级),发病后4h急诊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前交通动脉瘤栓塞+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术后送急诊ICU予以呼吸循环支持、脱水降颅压、抗脑血管痉挛、亚低温脑保护等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术中保暖联合或不联合术前1 h保暖,对全麻手术患者术中和术后低体温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女性择期腹部手术常规全身麻醉患者。10例不给于保暖措施(G1组);10例术前1 h联合术中保暖(G2组);10例仅术中保暖(G3组)。各组患者每30 min记录体温一次。结果 G2组患者手术2 h内体表和核心体均温高于G1组,其术中90 min和120 min核心体温高于G3组(P<0.05)。G2和G3组术后拔管较早且无寒颤反应;G1组手术结束时体温较低且5例患者发生寒颤。结论术前1 h联合术中保暖能避免全麻手术术中和术后低体温、寒颤发生,给拔管提供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