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3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72篇
耳鼻咽喉   54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66篇
口腔科学   24篇
临床医学   1082篇
内科学   110篇
皮肤病学   37篇
神经病学   103篇
特种医学   92篇
外科学   300篇
综合类   835篇
预防医学   627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394篇
中国医学   491篇
肿瘤学   9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315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322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81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大专层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适合大专儿科护理人才堵养的实验教学模式,对本院2001级大专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分别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与教学改革前的2000级学生相比,理论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实验操作、整体护理计划的制定能力考查的结果及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2001级高于2000级.改革后的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儿科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阻滞(continuous fascia iliac compartment block,CFICB)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7月于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CFICB组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每组各34例。采用15项恢复质量量表(15-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questionnaire,QoR-15)评估两组患者术后24h和48h的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h、3h、6h、12h、24h和48h静息和运动时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首次镇痛补救时间、镇痛补救发生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4h和48h,CFICB组患者的QoR-15总分及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心理支持、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PCIA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身体独立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h、3h、6h、12h和24h,CFICB组患者的静息和运动时NRS评分均显著低于PCIA组(P<0.05);术后48h,CFICB组患者的运动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CIA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静息时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ICB组患者术后静息和运动时NRS评分的AUC均显著小于PCIA组,首次镇痛补救时间长于PCIA组,镇痛补救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PCIA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CFICB能够提高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恢复质量,并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99m锝-二乙基三胺五乙酸(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指标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新月体形成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20年10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HSPN患者80例,按照新月体形成率将患者分成A组(新月体形成率<15%)、B组[新月体形成率15%~25%(含)]和C组(新月体形成率25%~50%)。所有患者均接受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并计算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和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比较各组肾功能及肾图曲线,分析GFR、PI与新月体形成率间的关系。结果 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GFR及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GFR及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N患者随着疾病进展和新月体形成比例升高,GFR逐渐下降,肾脏PI升高。99mTc-DTPA肾动态显像能无创、动态反映HSPN肾脏损伤的严重程度,对于早期发现肾功能损害及准确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分析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将2017年1月—2022年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骨四科收治的126例Pilon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38例)与非并发症组(88例),比较2组患者相关资料(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骨折类型、骨折分型、合并腓骨骨折、骨折复位效果、植骨),再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119例(94.44%),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7例(5.56%);发生并发症38例,发生率为30.16%,均予以对症处理,处理后愈合。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的骨折类型、骨折分型、是否合并腓骨骨折、骨折复位效果、是否植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合性骨折、骨折分型Ⅱ型、骨折复位效果良好是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保护因素,合并腓骨骨折、植骨是Pilon骨折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论  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合并腓骨骨折、植骨是其危险因素,应严格进行术前评估,术中、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45.
额窦筛窦向眶顶气化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额窦、筛窦气房向眶顶气化情况。方法:对60具成人尸体头部标本额窦、筛窦向眶顶气化进行解剖观察,并结合全部标本的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气化情况。结果:120侧标本气化眶顶骨板的有36.7%(44侧),其中气化整个眶顶者36.4%(16侧),气化部分眶顶者63.6%(28侧),气化眶顶的前颅底骨质内侧缘及外侧缘骨壁厚度分别为(0.3±0.1)mm(0.1-0.4mm)和(0.2±0.1)mm(0.1-0.3mm),无气化的前颅底骨质骨壁厚度为(0.9±0.3)mm(0.4-1.8 mm);CT扫描显示额窦、筛窦向眶顶气化结果与解剖观察一致。结论:了解额窦、筛窦气房向眶顶气化情况对预防鼻微创手术颅内及眶内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6.
自1990年法国Galibert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VCF),2000年用后凸成形术(PKP)微创治疗VCF以来,国内用这一技术治疗VCF的报道也日趋增多,但同时大家也在探索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来预防PVP和PKP后可能出现的脊髓、神经压迫等并发症。我院于2004年开展了PVP和PKP治疗VCF,在12例手术中将体感诱发电位(SEP)用于手术中监测,取得了一定经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7.
目的 了解嘉兴市0~3岁婴幼儿养育风险现状及家庭养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婴幼儿家庭养育提供针对性的家庭养育建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20年6月1日-7月31日期间在嘉兴地区所有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0~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家长现场用手机填写0~6、6~12、12~36月龄段《养育风险问卷》以及自拟的《家庭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问卷星,根据风险因素给予家庭干预指导。 结果 共调查9 384例0~3岁婴幼儿家庭,养育风险筛查阳性率0~6月龄为30.48%,6~12月龄为39.11%,12~36月龄为45.63%。小于6月龄婴幼儿养育风险因素前三位的是儿童不吃母乳(10.61%)、家中玩具少于3个(8.34%)、儿童至少有2周新生儿期住院史(7.93%);6~12月龄婴幼儿养育风险因素前三位的为没有给儿童吃富含铁的食物 (23.73%)、儿童有营养性疾病(9.64%)、儿童每天吃奶少于3次(6.53%);12~36月龄婴幼儿养育风险因素前三位的为儿童很少每天吃瘦肉或鸡蛋(22.46%)、家中没有图画书(14.85%)、每天很少跟儿童一起玩耍(9.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学历为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OR=0.784,95%CI:0.697~0.881;OR=0.701,95%CI:0.599~0.820); 母亲学历为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OR=0.815,95%CI:0.724~0.917;OR=0.628,95%CI:0.539~0.732)是保护因素;性别男性为危险因素(OR=1.160,95%CI:1.066~1.262)。 结论 现阶段0~3岁婴幼儿普遍存在养育风险,各级专业人员亟需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家庭科学养育,规避家庭养育中可避免的风险,保障婴幼儿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8.
目的:了解抗早孕剂量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对于中期妊娠的引产效果。方法:将172例中期妊娠要求引产的健康孕妇随机分为三组,A组53例以米非司酮500mg,每隔12h口服,共3次,10h后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0.2mg,如3h后无宫缩,再加用一次;B 组米非司酮服法同A组,10h后服用米索前列醇0.6mg,如每3h后无宫缩,。加服用0.2mg,C组59例常规用100mg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结果:引产成功率A,B,C三组均达到90%以上,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出现宫缩时间及平均完成引产时间A,B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较C组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引产后平均组织残留量与出血量A,B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也均明显少于C组(P<0.01),结论:抗早孕剂量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妊娠引产成功率高,引产时间短,组织残留量及出血量少,且用药剂量小,是一种较好的中孕引产方法。  相似文献   
49.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本院急诊科抢救轻、中、重度休克的成人病人241例。改良法病例选自1997年12月~1999年12月急诊休克病人126例,其中轻、中、重度休克各为63例、38例、25例。传统法病例选自1995年1月~1997年11月,休克病人115例,其中轻、中、重度休克各为61例、31例、23例。 1.2 材料采用美国进口BD公司生产静脉留置针,型号为18G、20G。 1.3 方法传统法: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穿刺者立于病人对侧或头顶侧〔1〕。常规消毒后,助手用手指按压颈静脉三角处,使颈外静脉充盈。穿刺点选在下颌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联线上1/3处。穿刺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留置针柄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皮肤后25°角沿颈外静脉方向穿刺,见回血后置管并固定。改良法:病人卧位及穿刺者站立位置及穿刺点与传统法相同,常规消毒后,穿刺者,左手放在下颌骨处轻轻绷紧颈部皮肤,右手持接上5 ml空针筒的留置针,针杆与皮肤30°~45°刺入皮肤后停止进针,待呼气时颈外静脉显形,看清静脉走向,调整进针深度及角度,待第二次呼气静脉显形时针头伺机刺入血管,进针同时略加负压,见回血后置管。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1例;年龄20~81(60.90±10.06)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腰椎管狭窄症3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28例,腰椎内固定术后邻椎病11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椎间隙炎7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5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提示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57例,骨密度正常87例。融合节段数:单节段124例,2节段11例,3节段8例,4节段1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40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104例。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对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观察融合器沉降对于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中位数99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6 ml;术中发生终板损伤30例,合并椎体骨折5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14.57±7.14)个月。随访过程中除原发性腰椎间隙炎病例、部分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病例,其余出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器沉降现象,其中正常沉降119例,异常沉降25例(Ⅰ级23例,Ⅱ级2例)。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48±1.84) mm恢复至术后3~5 d的(12.65±2.03) mm及末次随访时的 (10.51±1.81) mm,术后3~5 d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后3~5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为94.4%(136/144)。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由术前的(6.55±2.29)、(4.72±1.49)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0±0.82)、(0.60±0.03)分(P<0.000 1);ODI由术前的(38.50±6.98)%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1.30±3.27)%(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31.3%(45/144),再手术率9.72%(14/144),其中因融合器沉降或移位而再次手术8例,占再手术的57.14%(8/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Stand-alone OLIF组、2节段或以上融合组、终板损伤组中其异常沉降例数分别高于骨量正常组、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单节段融合组、终板无损伤组。结论:融合器沉降是OLIF术后较为常见的现象,术前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Stand-alone OLIF应用、2节段或以上融合和术中终板损伤可能是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重要因素。虽然融合器沉降程度与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但存在融合器移位的风险,需要加强预防,以降低因融合器沉降而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再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