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4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87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68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835篇
内科学   100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161篇
综合类   897篇
预防医学   422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63篇
  1篇
中国医学   305篇
肿瘤学   7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365篇
  2009年   316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研究CONUT评分与脑梗死预后及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对49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CONUT评分及TOAST分型,分析高CONUT评分组与低CONUT组发病三个月病残率及复发率的差异,分析TOAST分型各型CONUT评分的差异。结果:高CONUT评分组病残率和复发率比低CONUT组高,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TOAST分型,以心源性栓塞型(CE型)脑梗死患者CONUT评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NUT评分可以作为脑梗死预后判断的指标。在脑梗死TOAST分型中,CE型脑梗死患者CONUT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72.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稳定可靠的肾癌及膀胱癌原位癌模型,并运用于抗癌药效评价工作。方法将人肾癌肿瘤组织块穿刺接种到肾实质组织中,建立肾癌原位肿瘤模型;用留置针机械摩擦损伤膀胱黏膜,人膀胱癌细胞悬液暴露法建立膀胱癌原位肿瘤模型。通过小动物B超和荷瘤组织的HE染色确定模型建立的可靠性,并采用该模型对硝羟喹啉( nitroxoline,NTX)的体内抗肿瘤药效进行初步药效评价。结果术后2周通过B超可见肿瘤发生;组织病理HE染色显示肾癌原位模型肿瘤呈现浸润性生长,膀胱癌模型可见明显突向膀胱腔的癌组织团块。 NTX体内药效评价中,60 mg/kg NTX对肾癌原位肿瘤抑制率为57.5%,30 mg/kg NTX对膀胱癌原位肿瘤抑制率为48.8%。结论利用上述方法建立的肾癌及膀胱癌原位肿瘤模型简单、实用,是评价治疗肾癌和膀胱癌抗癌药物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动脉入路精细解剖胆囊三角技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胆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期间2 200例采用此技术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技术要点即优先处理胆囊动脉,精细解剖、掏空胆囊三角,完全充分的显露三管关系。结果:2 152例患者顺利完成LC,均未发生胆道损伤,其余48例(2.18%)因Mirizzi综合征、胆囊十二指肠内瘘、胆囊癌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20~55 min,平均35.5 min;术中出血量5~50 m L,平均15.5 m L;术后住院时间3~5 d,平均3.5 d。术后随访3~12个月,无肝内外胆管狭窄、胆瘘、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动脉入路精细解剖胆囊三角"技术能有效预防LC术中胆道损伤,可作为手术规范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74.
75.
刘月红  蒋军红 《临床肺科杂志》2020,25(5):760-763,77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EGFR、ALK基因突变状态及病理特征,分析二者与患者预后情况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确诊的NSCLC病例262例,记录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归,采用突变增阻滞系统(ARMS)-Taqman探针法及RT-PCR检测患者肿瘤样本的EGFR和ALK基因外显子突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回归考察不同基因突变情况的预后、临床病理特征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262例NSCLC患者中,168例为野生型,ALK突变12例,突变率4.6%;EGFR突变82例,突变率31.30%,其中18号外显子突变2例,19号外显子突变37例,20号外显子突变9例,21号外显子突变31例;各组间年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d type组中位OS时间11.6月,ALK组中位OS时间15.0月,EGFR组中位OS时间36.8月,EGFR组OS明显优于ALK组OS时间及Wild type组OS时间,P<0.05;EGFR19号外显子突变组、21号外显子突变组OS生存时间显著高于18号外显子突变组和20号外显子突变组,P<0.05;EGFR阴性(RR=15.751,95%CI:9.252~26.816)、鳞癌(RR=18.344,95%CI:6.187~54.388)为OS的危险因素。结论EGFR突变状态、病理类型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鳞癌和EGFR阴性患者生存期短。EGFR基因少见突变(18号外显子、20号外显子)患者的中位OS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求《御纂医宗金鉴》伤科内治原则及方药应用特色。[方法]运用文献法对《御纂医宗金鉴》伤科内治法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从辨治原则和方药应用两个角度进行归纳和分析,并举医案一则探讨该治法对临床的指导作用。[结果]《御纂医宗金鉴》伤科内治法以辨瘀血出血、辨病位为辨证要点;伤科的治疗原则包括瘀血从肝论治、分阶段论治、调畅情志、兼症施治;书中用方经典,多在用方时加用引药,并提出了"假其热以行其寒"的用药思想。所举验案诊为骨折脾虚肝郁、瘀血阻滞证,基于该理论,从肝论治伤科疼痛,治以疏肝健脾、活血通络,注重情志调节与兼症施治,故见收效。[结论]《御纂医宗金鉴》系统总结了伤科内治的辨治原则和方药应用,伤科内治注重辨瘀血出血及辨病位,治疗原则包括瘀血从肝论治、分阶段论治、调畅情志、兼症施治,用方时多加用引药,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伤科病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7.
神经性疼痛是由外周和中枢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介导的疼痛超敏反应,由于神经细胞受体、酶、离子 通道的复杂变化,神经性疼痛的治疗仍是全世界健康问题的重大挑战。神经系统中,自噬对神经元的生存和动态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其所需基因的特异性消耗,足以导致神经元的死亡,自噬功能障碍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础。该文讨论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过程中自噬的可能作用机制,以及可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 靶点。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产程特点及母婴结局。方法 分析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在泰州市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后孕足月经阴道分娩者30例(瘢痕子宫组),并收集同期孕足月自然临产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30例(初产组)及经产妇30例(经产组),比较分析三组产妇的产程特点、新生儿结局及产后出血情况。结果 瘢痕子宫组分娩成功率90%(27/30)。瘢痕子宫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均短于初产组(P<0.05)且均长于经产组(P<0.05);而第三产程、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 1 min评分、产妇产后住院时间方面,三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瘢痕子宫组的产后2 h、24 h出血量,多于初产组及经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经产组产后2 h出血量多于初产组(P<0.05),而两组产后24 h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需严格把握试产标准,产程中须严密监测,并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9.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