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64篇
药学   8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分析实施综合接触隔离措施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鲍氏不动杆菌(CRAB)感染发生状况的影响,为预防与控制耐碳青霉烯类细菌院内传播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收集干预前医院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实施综合接触隔离措施,措施包括开具接触隔离医嘱、标识、信息干预,手卫生宣传活动等,比较干预前后CRKP及CRAB的隔离率和感染率的变化。结果干预后CRKP隔离率从20.95%升至61.82%,CRAB从16.80%升至5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卫生依从率从63.93%上升至8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KP、CRAB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从0.51‰、0.68‰降至0.19‰、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KP检出率从13.15%下降至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AB检出率从36.43%上升至40.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具接触隔离医嘱、标识明确、信息干预、提高手卫生依从率等综合接触隔离措施,能有效减少CRKP、CRAB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不同胃癌根治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探讨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调查2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6年行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病例98例;根据手术方式等因素进行1∶1匹配,分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49例、开腹胃癌根治术组49例,分析两组老年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结果腹腔镜胃癌组感染率为12.24%,低于开腹胃癌组的2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系统;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连续发热、术后用抗菌药物>7d是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较开腹胃癌根治术低,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是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评价荧光标记法对改善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用品(PPE)脱摘时污染的效果。方法 在成都市8所三级医院招募69名医护人员进行PPE穿脱培训,并分别在培训前、培训后当日、培训后半个月及培训后一个月采用紫外线-荧光标记法考核PPE脱摘效果,记录脱摘后内层衣物及皮肤表面残留荧光污染点数及部位,比较污染点数及污染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培训前相比,所有医护人员在培训后当日、培训后半个月及培训后一个月脱摘PPE后残留荧光污染点数均减少(Z值分别为5.306、5.813、6.641,均P<0.001),其中女性、护士、初级与中级职称医护人员在培训后污染率较培训前明显下降(均P<0.05)。随时间推移,3次考核医务人员荧光污染点数逐渐减少(均P<0.05)。工作鞋在PPE脱摘过程中最容易受到污染。结论 医护人员在脱摘PPE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经过实操培训可以降低脱摘PPE后污染率,改善污染情况,荧光标记法可以用于观察PPE脱摘过程中的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建立医务人员诊疗过程手卫生监测数据的评价体系。方法 2019年9月1—30日采用手卫生观察员现场调查方法获取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内科病区、骨科病区、感染科病区、儿科门急诊、血液透析室医生和护士手卫生执行情况,并统计同期调查科室工作量、手卫生用品消耗量以及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数,计算手卫生依从率和手卫生用品床日消耗量。结果 共有1 480所医疗机构手卫生调查资料审核合格,应执行手卫生1 353 531次,执行手卫生1 076 639次,正确执行手卫生891 185次,手卫生依从率为79.54%,手卫生执行正确率为82.77%。不同规模医疗机构手卫生依从率为76.26%~82.84%,以实际开放床位数600~899张者手卫生依从率最低;手卫生正确率为81.87%~84.01%,以实际开放床位数≥900张者手卫生正确率最低。调查科室手卫生依从率为76.80%~84.44%,以儿科门急诊手卫生依从率最低;手卫生正确率为81.19%~84.98%,以骨科手卫生正确率最低。五个手卫生时机手卫生依从率为67.59%~89.84%,以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手卫生依从率最低;手卫生执行正确率为81.51%~86.76%,以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手卫生执行正确率最低。综合ICU、呼吸内科、骨科、感染科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分别为56.62、10.76、9.50、14.54 mL/床日,儿科门急诊、血液透析室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分别为2.02、9.06 mL/人次。不同规模医疗机构中,综合ICU以实际开放床位数600~899张者手卫生用品消耗量最多(61.15 mL/床日),呼吸内科、骨科、感染科均以实际开放床位数>900张者手卫生用品消耗量最多(分别为13.61、10.96、16.55 mL/床日),儿科门急诊、血液透析室均以实际开放床位数300~599张者手卫生用品消耗量最多(分别为2.53、10.76 mL/人次)。结论 此次调查获取的不同规模医疗机构手卫生依从率及手卫生用品床日消耗量可作为标杆,为各医院机构提供手卫生执行情况的对照体系,以促进全国医疗机构手卫生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5.
 目的 了解某院常见肠杆菌目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0—2019年某院临床标本中检出的所有肠杆菌目细菌非重复菌株,分析不同种类细菌检出情况、临床分布、标本分布及耐药情况等。结果 共收集19 384株肠杆菌目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占45.32%(8 784株),肺炎克雷伯菌占25.11%(4 867株),阴沟肠杆菌占5.67%(1 099株),黏质沙雷菌占3.67%(711株),产酸克雷伯菌占3.29%(638株),其他肠杆菌目细菌占16.95%(3 285株)。大肠埃希菌以尿标本分离最多(占42.53%),其次为呼吸道标本(21.63%)、全血标本(16.33%)等;肺炎克雷伯菌以呼吸道标本分离最多(占69.37%),其次为尿(9.33%)、全血标本(8.73%)等。大肠埃希菌主要来源于泌尿外科(29.16%),其次是儿内科(8.86%)等;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来源于神经外科(22.52%),其次是儿内科(13.71%)等。2018—2019年肠杆菌目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上升明显,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检出率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杆菌目细菌耐药情况不容乐观,临床医生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预防CRE的产生,同时预防与控制医院交叉感染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究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入境人员隔离期间的心理状况,为做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人员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将2020年5月至9月及2021年同期杭州市6家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入境人员纳入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国籍、文化程度等一般人口学资料以及基础疾病史等临床资料,在集中隔离第7天,由心理医师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学问卷调查,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Scale, GAD-7)评估其心理学状况,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理学状况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768人,其中隔离时间为2020年5月至9月的有771人,GAD-7筛查存在焦虑症状621人(80.5%),平均分为(11.35±4.39)分。2021年5月至9月的有997人,GAD-7筛查存在焦虑症状558人(56.0%),比例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8.210,P<0.001),平均分为(12.80±4.74)分; 中国国籍1 159人; 男性803人; 年龄分布为17~87岁,平均年龄为(45.7±18.2)岁。按照不同隔离时间段分组分别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020年5月—2020年8月和2021年5月—2021年8月期间隔离人员焦虑症状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3.94,95%CI:2.21~7.05; OR=3.84,95%CI:2.36~6.23)、年龄>40岁(OR=2.71,95%CI:1.40~5.21; OR=4.96,95%CI:2.91~8.46)、国籍为中国(OR=6.71,95%CI:3.82~11.78; OR=16.09,95%CI:9.40~27.55)、国外旅居原因为探亲旅游(OR=4.35,95%CI:2.697.03; OR=4.76,95%CI:2.72~8.32)和就医(OR=3.80,95%CI:1.1312.75; OR=8.47,95%CI:1.89~37.99)、同行有阳性患者(OR=5.54,95%CI:3.11~9.88; OR=5.29,95%CI:3.16~8.88); 共同保护因素包括文化程度为中学(OR=0.07,95%CI:0.01~0.54; OR=0.08,95%CI:0.03~0.22)、大专及以上(OR=0.01,95%CI:0.0010.07; OR=0.01,95%CI:0.0050.04)。相比2020年5月—2020年8月隔离期间,在2021年5月—2021年8月期间,减少了国外旅居原因为学业、高血压、糖尿病等3个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 入境人员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存在心理焦虑现象较为普遍,需要重点关注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做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管理。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分析医院内血流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调查院内获得性血流感染(NBSI)且病原学为大肠埃希菌或肺炎克雷伯菌的病例194例,其中产ESBLs细菌感染103例为病例组,非产ESBLs敏感菌感染91例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大肠埃希菌感染118株,产ESBLs 73株,检出率为61.9%;肺炎克雷伯菌76株,产ESBLs 30株,检出率为39.5%.留置导尿管、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均是医院内血流感染产ESBLs菌株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严格留置导尿管指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预防产ESBLs菌株致NBSI发生.  相似文献   
78.
79.
80.
开腹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开腹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对开腹阑尾切除术患者采用1∶2配比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麻醉类型、ASA分级、糖尿病、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术前白细胞计数、失血量、住院天数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模型筛选出麻醉类型、糖尿病、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糖尿病、污染切口、手术持续时间60min等暴露因素为开腹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