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48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黄瑾  李璐奕  祁炜罡  黄瑛  曾颖  唐帆 《药学实践杂志》2018,36(6):533-535,546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效果,评价其改善氯吡格雷抵抗作用的效果。方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80人,随机分组,分别给予3种药物治疗方案:A组用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加用血府逐瘀胶囊;B组使用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C组用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加用西洛他唑,连续3个月,采用血栓弹力图法检测干预后血小板抑制率。并随访患者半年,观察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3个月后,各组抑制率均有所提高,且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对血小板抑制的有效率达40%,优于C组(33.33%),与B组相当(40.74%)。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不敏感的患者换用进口波立维对提高血小板抑制效果更佳;仅对氯吡格雷不敏感的患者加用血府逐瘀胶囊对血小板抑制有协同作用。随访半年后发现,联合使用血府逐瘀胶囊的时间延长可能会增强血小板抑制的效果,但并不增加出血及凝血功能异常等风险。结论 血府逐瘀胶囊对提高血小板抑制率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出血风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O型臂导航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9年12月—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骨科收治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15例(15个椎体),男5例,女10例;年龄70~89岁,平均(76.7±5.8)岁。均采用O型臂导航引导下经单侧穿刺行PVP治疗。主要疗效指标:术中规划路径与实际路径的符合率,微创经皮开路器穿刺成功需要的次数,主要指标用于评价该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天以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使用量、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2天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次要指标用于评价该手术方案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规划路径与实际路径的符合率:优6例,良9例,优良率达100%,所有病例均为1次穿刺成功,无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或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11.7个月。术前、术后2天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分别为7.2±0.7、2.3±0.5和1.9±0.5,患者ODI评分分别为68.1±4.0、23.6±4.3和23.0±4.6,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4±0.3)cm、(2.7±0.3)cm和(2.6±0.3)cm。术后2天患者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2天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结论 O型臂导航引导下PVP治疗中段胸椎OVCF,可提高手术操作精准度及安全性,在治疗中段胸椎OCVF中可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视神经脊髓炎(NMO)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变,主要以视神经及脊髓受累显著为主,以女性患者多见,多在青壮年期起病~([1])。有研究指出,丘脑、下丘脑、第三脑室及第四脑室周围、延髓极后区等水通道蛋白4(AQP4)高表达区域均有特异性病变,至此,NMO谱系疾病(NMOSD)的概念得以扩展~([2])。除典型视神经炎及脊髓炎症状外,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的顽固性呃逆、恶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压力引导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合并周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8年9月采用压力引导式PKP治疗的89例合并周壁破损的OVCF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前CT显示的椎体周壁破损部位进行分组,前壁并侧壁破损46例(A组),前壁并终板破损20例(B组),前壁、侧壁并后壁破损23例(C组)。记录所有患者术前骨密度、术中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上病变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中央高度及伤椎后凸Cobb角等参数,评估伤椎恢复情况;在术后CT上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20(11.60±5.58)个月。手术时间30~90(60.30±10.62)min,住院时间4~8(6.10±1.01)d。3组患者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央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渗漏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4例沿椎前渗漏,2例沿椎体侧方渗漏;B组发生2例,均沿上终板渗漏至椎间隙;C组发生3例,2例沿椎前渗漏,1例沿椎体侧方渗漏。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骨水泥致脏器栓塞、神经根受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压力引导式PKP治疗合并周壁破损的OVCF,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指标恢复满意,骨水泥渗漏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外周血微小RNA(简称miR)-195水平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选取2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观察组,5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miR-195水平,观察比较CDFI和miR-195单独检查、联合检查的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观察组的外周血miR-195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外周血miR-195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195+CDFI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灵敏度为95.85%,准确度为97.59%,均高于miR-195和CDFI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95+CDFI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特异度为100.0%,与miR-195和CDFI单独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FI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而miR-195可作为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准确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Rab27A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2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癌病理标本及其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其中32对和8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相应的癌旁组织(距癌组织边缘>5 cm)中Rab27A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2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Rab27A表达情况,计算Rab27A染色强度,并分析其与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32对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肿瘤组织中Rab27A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临床组织(P=0.001)。在8对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肿瘤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在Rab27A蛋白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17)。生存分析结果显示,Rab27A表达水平越高,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越差。同时,多因素分析表明,Rab27A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分子标志物。结论: Rab27A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反映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潜在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抗体–药物偶联(ADC)是现代“精准医疗”需求下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从2000年第一款ADC药物的上市成功到2020年ADC药物的研发层出不穷。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带动了ADC药物研发领域的快速兴起。ADC药物是使用具有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与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毒素结合,将药物特异性递送至肿瘤表面位点,避免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减少毒副作用。ADC为细胞毒性有效载荷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递送方法。但是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由于肿瘤异质性、肿瘤代谢、肿瘤血供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肿瘤耐药是ADC药物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从ADC药物的发展进程、临床应用及其所面临的耐药问题进行综述,探讨抗体偶联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5例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5例).两组均给予药物、固定、牵引等治疗.试验组加用高压氧治疗,0.22MPa,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6个疗程.在治疗30、60、90d后评定两组骨痂质量,比较起效人数,观察两组的骨折愈合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骨痂质量和起效人数在30d差异无显著性(P>0.05),60、90d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效果满意,能显著增加骨折愈合率,加快愈合速度,提高骨折愈合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高压氧治疗4-6个疗程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可用于功能性胃肠疾病治疗的植入式电刺激系统,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不同刺激参数对胃肠道收缩活动的作用效果,为治疗用刺激参数的优化提供初步依据。方法系统由便携式体外控制器和植入式体内刺激器组成,体内外通信采用无线模式。刺激脉冲参数及指令由体外控制器设定并发送至体内刺激器,胃肠道收缩活动由体内刺激器集成的压力检测模块采集并发送至体外以供分析。通过电刺激猪盲肠实验,分析不同刺激参数下盲肠压力的变化,以评价刺激参数对盲肠收缩活动的作用效果。结果系统样机工作正常,输出刺激脉冲信号精确,压力信息记录准确。动物实验表明,增加刺激脉冲宽度使盲肠收缩活动的幅度增大,增加刺激脉冲频率使盲肠收缩活动的潜伏期缩短,增加刺激脉冲幅度同时缩短盲肠收缩活动的潜伏期并增大收缩幅度。结论该植入式电刺激系统参数设定范围大,输出脉冲信号精确并具备压力检测功能,便于进行功能性胃肠疾病治疗刺激参数的筛选和验证。动物实验初步验证了不同刺激参数对盲肠收缩活动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ERBD和PTCD两种微创方法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45例,随机分为PTCD组18例(A组)和ERBD组27例(B组),比较两组肝功能改善情况、黄疸再次升高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 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A、B两组术后1周时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谷丙氨酸转氨酶浓度、γ-谷氨酰转肽酶浓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术后1周A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和B组γ-谷氨酰转肽酶下降更明显(P〈0.05)。A组术后黄疸再次升高时间及死亡病人生存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但A组的胆道感染次数少于B组(P〈0.05);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RBD和PTCD均为微创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ERCP和PTCD疗效各有侧重,并可联合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