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4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9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412篇
综合类   178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4篇
  8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40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瑾  张超 《中国肿瘤临床》2019,46(22):1189-1192
随着临床诊治水平的不断进步,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获得延长,但是HCC骨转移发生率则显著升高,HCC骨转移的筛查与诊治已成为全球性热点与难点问题。明确HCC骨转移的致病机制有助于临床肿瘤筛查及诊疗手段的提高,血管形成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HCC骨转移的主要致病机制,骨微环境使得HCC骨转移持续发生。明确HCC骨转移的预后因素有利于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干预以延长患者总生存期,但目前尚未就HCC骨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达成共识。本文就HCC骨转移分子病理学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人工骨替代材料是否能通过微创手术快速重建骨强度,并取得安全的愈合效果。方法从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共10例良性骨肿瘤病例在我科接受经皮穿刺注射型人工骨再生骨替代材料治疗。10例病理诊断均为骨囊肿。接受治疗的肿瘤部位均位于长管状骨,包括股骨4例、肱骨5例和胫骨1例。通过术后随访,评估植骨部位的骨吸收转化过程和结果,记录患者术后MSTS功能评分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2.4 (8~17)个月。截止最终随访,人工骨转化率平均为98.8%(90%~100%),全部病例愈合良好。8例随访达到1年,转化率均为100%。植骨术后转化率与年龄(P=0.552)、部位(P=0.781)和植骨量(P=0.508)无显著相关性。术后MSTS功能评分平均29.3分。5例术中出现少量人工骨经穿刺道溢出骨皮质外,术后4~5个月外漏人工骨完全吸收,无软组织内成骨。术后未见肿瘤复发、骨折、伤口感染及其它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注射型硫酸钙/磷酸钙复合骨移植物,治疗以骨囊肿为代表的良性骨肿瘤,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愈合率高。植骨后可保持较高的骨强度,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集手术切除未经培养的骨肉瘤标本,研究肿瘤中成骨细胞的分化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观察骨肉瘤中成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频率、特异性,以及骨肉瘤成骨细胞表型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应用RT-PCR方法研究48例骨肉瘤标本的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和骨桥蛋白(ON)的mRNA转录。磷酸甘油酸激酶(PGK)被用于内参照。结果在大多数骨肉瘤标本中可以发现ALP或OC的mRNA转录(分别为93.75%,79.17%)。在所有的肉瘤检测中均可发现ON的mRNA转录。在骨肉瘤的成骨细胞亚型中可见到ALP和OC的高水平表达。肺转移瘤OC的mRNA表达弱于原发灶。肿瘤细胞有高水平OC表达的病例组有较高的生存率(P=0.045)。结论OC是目前最好的成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将来可能用于检测骨肉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的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4.
恶性颗粒细胞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全  陈飚 《四川肿瘤防治》2006,19(2):129-130
目的:探讨恶性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我院自1984年以来共诊治11例恶性颗粒细胞瘤患者,所有病例均广泛切除原发病灶和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结。术后8例行放疗和化疗,2例单纯化疗,1例自动放弃化疗。结果:术后随访5个月-36个月,8例出现肝、肺转移,3例出现肝、肺、骨转移,其中最短生存期仅5个月,最长生存期5年,平均生存期3.1年。结论:恶性颗粒细胞瘤是一种高转移率、低生存率的高度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1994年6月-2003年10月,收治四肢长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18~44岁,平均26岁。股骨下端5例,胫骨上端8例,股骨上端1例,桡骨远端4例。Enneking分期:Ⅰa期14例,Ⅰb期4例。放射影像学Cam-panicci分级:Ⅰ级7例,Ⅱ级7例,Ⅲ级4例。病理学Jaffe分级:Ⅰ级8例,Ⅱ级7例,Ⅲ级3例。采用肿瘤扩大切除,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髂骨联合移植术治疗9例;瘤段切除,吻合血管的腓骨头移植重建术4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5例。结果:随访时间11~110个月,平均66个月。所有移植骨术后均愈合,一侧关节间隙轻度狭窄2例,术后再复发1例。术后功能评价:优13例,良3例,可1例,差1例。结论:肿瘤扩大切除,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髂骨联合移植术既能彻底切除病变,又能保持和重建关节功能,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Campanicci分级Ⅲ级、病理学Jaffe分级Ⅱ~Ⅲ级的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原则上应施行更为广泛的瘤段切除术,桡骨远端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因其部位的特殊性,应用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动物接种方法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抗体对骨肉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将OS 732骨肉瘤细胞以 1 0 70 / (mL·只 )的剂量接种于BALB/C型裸鼠腋窝部皮下 ,并分成 4组 :A组于接种次日于瘤体局部注射VEGF抗体 ,B组于接种后 2周瘤体局部注射抗体 ,C组于接种次日于瘤体局部注射PBS ,D组不注射抗体。VEGF注射剂量为 2 0 0 μg/ (只·次 ) ,每周 3次 ,共 3周。 4周后处死A、C2组裸鼠 ,6周后处死B、D 2组裸鼠。每组均取出瘤组织作病理切片。计算肿瘤体积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A组的肿瘤体积小于B、C、D 3组 ,在接种后 2 5d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B、C、D 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4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的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提示 ,VEGF抗体对骨肉瘤早期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可作为转移病灶的预防及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罗道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淋巴结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系统多发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可同时累及人体各系统器官,目前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均有报道。自1969年,由Rosai和Dorfman将其正式命名后[1],国内外罗道病相关个案报道达1 200余例,国内80余例。其中骨骼系统罗道病报道近200例,胫骨罗道病个案报道不足20例,现结合文献综述报道1例左侧胫骨罗道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V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 1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9.2岁。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累及T12L1节段5例、L1,2节段2例、L2,3节段3例。4例患者为单纯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6例患者合并黄韧带增生、骨化致椎管狭窄或后凸畸形,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或矫形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在胸腔镜辅助下能清晰显露并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和骨化物,脊髓、神经根和硬膜囊得到充分减压。手术时间(115.4±23.8)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失血量(122.6±21.3)ml(范围40~31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7.2±1.9)分降至(1.8±1.1)分,ODI由术前64.3%±13.9%降至16.3%±5.1%,椎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7.8±1.5)mm改善至(11.9±2.3)mm,椎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4.5±1.1)mm改善至(7.4±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9例、良1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能够充分显露、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化物,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阿霉素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释药及其体内外抗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考察阿霉素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ADM—ACM)的释药特性及其体内外抗癌作用。方法:采用乳化胶凝法制备ADM—ACM,考察微囊的释药特性。以调亡细饱的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及SRB活细胞染色法考察ADM—ACM的体内外抗癌活性。结果:本制备的ADM—ACM具较高的载药量,当药载比为2mg/ml,载药量达U随右。载药微囊中ADM在PBS(pH=7.4)中突释后缓慢释放,t2h时达45%左右。体外抗癌实验表明,空白微囊对BGC—823、Bel—7402及Hela三种癌细饱株无毒性,ADM—ACM对它们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ADM溶液。TUNEL实验显示ADM—ACM(60.85%)引起兔肢体VX2肿瘤细胞凋亡的阳性率远高于原料药(3.98%)及空白微囊(3.97%)。结论:本制备的ADM—ACM的体内外抗癌活性均显强于原料药。  相似文献   
10.
化岩胶囊对成骨肉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化岩胶囊对成骨肉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将对数生长期的成骨肉瘤细胞以 5× 10 4 /ml浓度接种于 2 5ml培养瓶 ,每瓶 4ml,每组设 3瓶 ,37℃、 5 %CO2 温箱中培养4 8小时 ,分别加入浓度为 1mg/ml、 5mg/ml、 10mg/ml的化岩胶囊 ,药物作用 8、 16、 2 4、 4 8小时 ,空白对照组仅更换培养液 ,收集细胞 ,计算坏死细胞率。结果 :空白对照组和 1mg/ml、5mg/ml、 10mg/ml化岩胶囊处理 2 4小时 ,细胞坏死率分别为 2 2 %、 8 5 %、 33 6 %、 93 2 % ,5mg/ml化岩胶囊处理 8、 16、 2 4、 4 8小时 ,细胞坏死率分别为 4 1%、 11 1%、 33 6 %、87 4 %。结论 :化岩胶囊对人成骨肉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且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