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131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片类物质成瘾(依赖)的机理十分复杂。大脑中有关组织中蛋白质表达改变可能与阿片类物质依赖产生密切相关。海马是一个调节学习记忆功能的重要脑组织,近年来研究表明它在阿片等毒品成瘾机理中也有重要作用。研究海马组织蛋白表达改变与阿片类物质成瘾的关系,对认识阿片类物质成瘾的机理和发现药物作用的靶标的重要意义。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我们观察到慢性吗啡处理能引起小鼠海马中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呼吸链中的NADH脱氢酶的辅基Fe-s蛋白,三羧酸循环中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中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和糖酵解关键酶乳酸脱氢酶表达显著地降低。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分析表明编码这三个蛋白质表达的mRNA含量相应地降低。吗啡慢性处理小鼠海马组织中的ATP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小鼠海马组织中ATP水平,进一步证实慢性吗啡依赖小鼠海马中三个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酶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合成和天然左旋石杉碱甲(HupA)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东莨菪碱所致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比色法用于测定胆碱酯酶活性,小鼠水迷宫用于评价促智作用.结果:合成HupA抑制大鼠皮层和红细胞膜乙酰胆碱酯酶的IC50值分别为647(526-795),539(436-666)nmol·L-1,抑制大鼠血清丁酰胆碱酯酶的IC50为536(449-638)μmol·L-1.灌服合成HupA(012-048mg·kg-1),量效依赖性抑制小鼠体内的胆碱酯酶.行为实验证明,合成HupA(005mg·kg-1)明显地改善东莨菪碱所致的记忆损害.合成HupA具有与天然HupA相等的效力.结论:合成HupA与天然HupA具有相似的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进一步揭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基础,开发其活性成分,我们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经大孔树脂,硅胶和Sephadex LH-20反复柱层分得并通过波波谱分析鉴定了12个化合物。结果:它们分别为2,3,4,9-tetrahydro-1-methyl-1-H-pyrido[3,4-b]indole-3-carboxylicacid(Ⅰ);thymine-2-desoxyribofuranoside(Ⅱ);ethyl-α-D-lyxofuranoside(Ⅲ);kaempferol-3-O-rutinoside(Ⅳ);syringin(Ⅴ);quercetin-3-O-β-D-galactoside(Ⅵ);safflor yellow-A(Ⅶ);carthamin(Ⅷ)和阿魏酸,对羟基玻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结论:化合物Ⅰ,Ⅱ和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Ⅶ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海粗疣棘柳珊瑚中倍半萜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采自中国南海的粗疣棘柳珊瑚(Acanthogorgia vaga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寻找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用硅胶柱层析对粗疣棘柳珊瑚的乙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化学性质,结合现代波谱技术(MS,NMR等),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4个呋喃倍半萜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indenene(1),1indestrene(2),bebryazulene(3)及franodiene(4)。结论:本文系首次对该珊瑚化学成分进行研究;4个倍半萜成分亦均为首次从该生物中分离得到。其中,1indenene(1)的碳谱数据为首次报道,并首次对化合物1indenene(1)及franodiene(4)氢谱数据进行了全归属。另外,对文献报道的bebryazulene(3)及franodiene(4)的碳谱数据进行了童新归属.  相似文献   
5.
海洋生物柳珊瑚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柳珊瑚中含有许多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种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的极大兴趣。本文综述了1998年至2001年问有关柳珊瑚中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这类海洋生物潜在的药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苦瓜水溶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宝泉  杨益平  何直升  叶阳 《中草药》2005,36(5):657-658
目的为揭示苦瓜M om ord ica charantia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基础,对其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方法经聚酰胺、大孔树脂、硅胶、RP-18和Sephadex LH-20反复柱色谱分得并通过波谱分析鉴定了7个化合物。结果分别为:1,2,3,4-四氢-1-甲基-β-咔啉-3-羧酸(1,2,3,4-tetrahydro-1-m ethy l--βcarbo line-3-carboxy licac id,Ⅰ)、腺苷(adenos ine,Ⅱ)、核黄素(riboflav ine,Ⅲ)、苦瓜苷A(m om ord icos ide A,Ⅳ)、苯丙氨酸(pheny la lan ine,Ⅴ)、甘露醇(m ann ito l,Ⅵ)、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酯[1-(4-(hydroxybenzoy l)g lucose,Ⅶ]。结论化合物Ⅰ~Ⅲ及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Ⅱ具有抗心率失常和心脏镇静活性。  相似文献   
7.
电生理实验表明,右旋安非他明(d-Amp)对DA神经元有两种相反的作用:DA受体介导的抑制作用和非DA受体介导的兴奋作用。临床实验表明,在精神病人d-Amp可以引起更多的DA释放,并且由d-Amp引起的DA释放增加与精神病阳性症状有很大相关性。上述实验结果提示:(1)精神病可能存在d-Amp诱导的非  相似文献   
8.
新疆芍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新疆芍药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柱色谱分离 ,利用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芍药苷 (paeoniflorinⅠ )、白芍苷 (albiflorinⅡ )、芍药新苷 (lactiflorinⅢ )、胡萝卜苷 (daucosterolⅣ )和蔗糖 (sucroseⅤ )等 5个成分。结论 :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另芍药新苷化学结构曾 2次被修正 ,本研究分析后确认了其中的 1个结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离鉴定冈村凹顶藻中的倍半萜类成分,供抗菌活性筛选。方法 综合利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利用光谱学方法解析化合物结构;选择4株真菌为实验菌株,对6个倍半萜进行体外抗真菌活性测定;选择2株细菌为实验菌株,对所有倍半萜进行体外抗细菌活性测定。结果 分离得到17个倍半萜,分别鉴定为海兔阿普里醇 (1)、劳藻过氧素 (2)、海兔阿普里醛 (3)、 α-异溴花侧伯烯 (4)、α-异花侧伯烯醇 (5)、花侧伯烯醚 (6)、月桂烷-11-烯-10-醇 (7)、劳藻酚 (8)、劳藻酚乙酰化物 (9)、去溴劳藻酚 (10)、异劳藻酚 (11)、异劳藻酚乙酰化物 (12)、约翰斯顿醇 (13)、帕西菲醇 (14)、10-溴-α-花柏烯 (15)、10-溴-β-花柏烯 (16)、9-羟基-3-氯-4,10-二溴-α-花柏烯 (17),并对所获得的倍半萜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论 化合物5和7为首次从冈村凹顶藻中分离得到;应用1D和2D NMR首次对化合物6的1H和13C NMR数据进行了全归属;化合物5和13对光滑假丝酵母菌显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其MIC80值分别为1和4 μg/mL,与两性霉素B(2 μg/mL)和氟康唑(1 μg/mL)相当,而化合物2、8和9对新生隐球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化合物2、8~10、15和1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8和9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其MIC80值分别为2.3和10.5 μg/mL。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的化疗耐药性问题显著,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案。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和信号传导通路的深入研究,以及表观遗传修饰作用机制的阐明,靶向药物研究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本文综述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和表观遗传修饰抑制剂等靶向药物在子宫内膜癌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