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91篇
  免费   1408篇
  国内免费   290篇
耳鼻咽喉   61篇
儿科学   91篇
妇产科学   277篇
基础医学   1118篇
口腔科学   130篇
临床医学   1214篇
内科学   1287篇
皮肤病学   139篇
神经病学   513篇
特种医学   356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1344篇
综合类   192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821篇
眼科学   105篇
药学   1111篇
  28篇
中国医学   923篇
肿瘤学   113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587篇
  2022年   801篇
  2021年   984篇
  2020年   856篇
  2019年   480篇
  2018年   432篇
  2017年   361篇
  2016年   398篇
  2015年   533篇
  2014年   951篇
  2013年   859篇
  2012年   1076篇
  2011年   1025篇
  2010年   674篇
  2009年   523篇
  2008年   332篇
  2007年   391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疗效与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方法对组织或细胞病理证实的35例晚期NSCLC患者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采集全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外周血标本,三色染色后流式细胞仪分析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35例患者中部分缓解13例,稳定13例,进展9例,疾病控制率为74.2%。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差异。结论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轻微。治疗后T淋巴细胞可以恢复到治疗前水平。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钙拮抗剂异搏定区域动脉灌注在阻止急性胰腺炎重症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5例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常规治疗组、静脉治疗组及动脉灌注组。入院后,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保守治疗;静脉治疗组行合理液体治疗,静脉注射异搏定;动脉灌注组液体补充同时采用持续动脉灌注异搏定1~2周。测定治疗后1、4及7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黏附分子-1(ICAM-1)及P-选择素(P-selectin)水平。结果治疗后4、7d,血清TNF-α和P-selectin水平动脉灌注组较静脉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血清IL-1β水平动脉灌注组和静脉治疗组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血清ICAM-1水平动脉灌注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持续区域动脉灌注异搏定可能通过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黏附分子P-selectin和ICAM-1的上调,阻止急性胰腺炎重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两种麻醉方法对儿童腹腔镜疝高位结扎术(lapamscopic hernia sac high ligation)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股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60例,年龄6—12岁,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和单纯气管内全麻组(G组)各30例。检测术中不同时点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并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E组各时点Cor、NE、E、ACHT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G组气腹后上述各指标较气腹前明显增高(P〈0.05)且显著高于E组同时点(P〈0.05)(见表2);E组气腹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组的则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儿气腹10min后PaC02均显著增加(P〈0.05),停气腹后渐恢复至正常,血PH值则变化不明显。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基础麻醉相对于单纯气管内全麻更能有效抑制儿童腹股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4.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颅内动脉瘤及并发症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 对76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采用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回顾性分析发生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方法.结果 76例动脉瘤患者发生并发症8例,占10.5%.其中动脉痉挛3例,弹簧圈提前解脱1例,弹簧圈脱落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1周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1例,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 正确理解并发症发生机制和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是控制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关键.恰当的处理可避免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5.
缺血再灌流肾组织内皮素—1动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大鼠肾缺血60分钟再灌注的模型上观察不同时相肾静脉血、肾皮质、外髓和内髓的内皮素1(ET1)浓度变化,肾组织ET1光镜和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变化。结果发现:缺血再灌流肾组织ET1基因表达及分泌明显增强,主要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其分布特点与细胞类型和活性有关。本实验结果提示了缺血再灌注肾内ET1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6.
针对医学分子遗传学内容抽象复杂、信息更新迅速、教与学的难度都很高的问题,本研究探讨总结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和实习生教学中医学分子遗传学的教学方法:夯实基础理论,注重学科融合;引入临床病例,激发主动学习;突出知识更新,鼓励线上查阅;教学科研结合,启发创新思维。结果表明,学生表现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更独立和创新地进行思考。对分子遗传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进行分析,问卷显示课程教学满意度为97%(152/157)。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索并分析原发性胃癌(gastric cancer,GC)患者转移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寻找可早期预测转移的临床指标。  方法  回顾性研究云南省肿瘤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原发性GC的31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转移分为转移组(213例)和未转移组(105例)。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与GC转移及预后的关系,并探索各影响因素对转移的诊断效能。  结果  (1)生存分析提示转移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平均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27个月和22.16个月,未转移组中位OS及平均PFS分别为45个月和41.98个月,2组间OS及P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1);(2)多因素分析提示浸润深度 > 黏膜层、未接受化疗及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125,CA-125)≥14.4 KU/L是GC患者发生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3)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提示与单指标或双指标联合相比,浸润深度、前白蛋白和CA-125三指标联合后对预测GC患者是否发生转移具有更精确的敏感性及特异性;(4)Log-rank检验及COX多因素分析提示化疗总周期<8周期及CA-125≥14.4 KU/L是转移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灶未接受手术治疗、初诊合并转移、病程中合并远处转移及CA-125≥14.4 KU/L是转移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GC患者一旦发生转移则预后极差,临床中应重视转移的早期发现及诊治,多指标联合对于诊断GC转移具有较精确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提示对GC患者应进行积极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尽早诊治转移灶,为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8.
目的:针对目前小儿颅骨缺损的多种治疗观念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提出的“滑行理论”,利用幼龄SD大鼠模型探究颅骨缺损及钛网修补后对其颅骨生长和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将3周幼龄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OC)、颅骨缺损组(SD)和钛网修补组(TMR),术前排除组间差异,术后同环境下饲养至性成熟进行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后处死,测量体质量、颅骨径线、颅骨厚度、缺损内径和脑容积等指标。结果:术前体质量及颅骨径线显示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性成熟时体质量、颅骨径线、脑容积三组间均无差异(P>0.05),仅SOC组平均颅骨厚度较大(P<0.05);缺损内径方面SD组与TMR组无差异(P>0.05),且与术前相比均呈狭长形变;旷场实验中总路程、平均速度和静止时间及部分区域数据方面SD组与其他组有差异(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第5天逃避潜伏期、首次穿越平台时间和目标象限时间占比等SD组与其他组均有差异(P<0.05)。结论:颅骨缺损未行修补对幼龄大鼠颅骨的正常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可能影响其智力发育;钛网修补并不会...  相似文献   
49.
辛莉  冯焕村  姜琳瑞  许锐佳  张群 《西部医学》2023,35(8):1239-1244
基于FAERS数据库挖掘安全警戒信号,分析评估地舒单抗潜在不良反应信号,为其临床使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Openvigil 2.1访问 FAERS 数据库,将地舒单抗作为主要药物,检索自该药首次上市时间(2010年5月—2021年9月)的数据,获得与地舒单抗相关的不良事件报告记录。使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贝叶斯置信度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筛选地舒单抗安全警戒信号,挖掘潜在的不良反应,并通过工具BioPortal对不良事件信号挖掘结果进行系统分类,通过判断信号间置信区间的变化,发现与药物不良事件关联性较大的信号。结果 从FAERS数据库中收集到270503份不良反应事件(ADE)报告,根据ROR法和BCPNN法共得到343个不良事件信号,通过信号间同义合并、剔除与药物无关的信号后,得到316个不良事件信号。地舒单抗的不良事件系统分类主要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医学检查、胃肠道疾病。FAERS数据库的信号挖掘结果发现,高风险且说明书中未收录的安全警戒信号包括颞下颌关节综合征、下颌脓肿、雌激素缺乏症、血液甲状旁腺激素增加,计算高风险信号的置信区间显示颞下关节综合征较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不良反应;另外,也发现种植体周围炎为具有临床意义的可疑警戒信号,但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结论 基于FAERS数据库的信号挖掘结果提示临床应规范使用地舒单抗,治疗期间需警惕患者是否出现颞下颌关节综合征、下颌脓肿、雌激素缺乏症、血液甲状旁腺激素增加等不良反应事件,以便尽早发现尽早处理,从而有效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沉默环状RNA hsa_circ_0124696(circROBO1)对鼻咽癌CNE2细胞侵袭与肺转移的影响机制。 方法qRT-PCR检测鼻咽癌及癌旁组织中circROBO1表达。采用干扰小RNA(siRNA)沉默鼻咽癌CNE2细胞中circROBO1的表达,Transwell及HE染色检测circROBO1对CNE2细胞迁移能力和体内肺转移的影响。TargetScan在线软件预测circROBO1下游miR-217与下游靶基因KRAS的靶向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两者之间的靶向调控关系。蛋白免疫印迹检测siRNA沉默CNE2细胞中circROBO1表达对KRAS的影响。 结果鼻咽癌组织中circROBO1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与转染si-circNC的对照组相比,si-circROBO1组鼻咽癌CNE2细胞侵袭与体内肺转移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circROBO1下游miR-217与KRAS之间存在靶向结合位点,并且circROBO1可影响KRAS的蛋白和mRNA表达量。 结论沉默circROBO1通过miR-217下调KRAS抑制鼻咽癌CNE2细胞侵袭与肺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