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96篇
内科学   24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目的 探讨缺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P-MSC)对大鼠糖尿病心肌病(DCM)的保护作用.方法 8周雄性SD大鼠腹腔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60 mg/kg)构建糖尿病(DM)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由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并经3~5次传代扩增和纯化.MSC在体外用CM-DiI(2μg/mL)标记20 min.AP-MSC缺氧(氧体积分数<0.5%)3h.STZ注射后4个月,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组,分别心肌注射150 μL DMEM,5×106 MSC/150μL,或5×106 AP-MSC/150 μL(每组n=10).在STZ注射后3个月及MSC移植后2周,采用心脏超声评价大鼠心功能情况,并在移植后2周,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以凋亡相关蛋白和信号通路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来评价三组大鼠的心脏情况.结果 与DMEM相比,MSC特别是AP-MSC增加了DCM大鼠的短轴缩短率(P<0.01),AP-MSC显著增加了DCM的心肌毛细血管密度(P).AP-MSC组Bcl-2/Bax比值升高(P<0.05 vs.DMEM),被剪切的caspase-3表达低于DMEM和MSC 组(P<0.01).结论 AP-MSC对大鼠DCM具有保护作用,改善了心功能.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行经皮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的患者应用西洛他唑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LM病变患者76例行PCI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西洛他唑组,各38例.2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治疗,西洛他唑组患者早晚各加服西洛他唑100mg,疗程为6个月.记录患者不良心性事件发生情况,并以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antibody against activation dependent epitope of GPⅡb/Ⅲa,PAC-1)和人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alpha-granular membrane protein,CD62P)的表达,计算并比较其抑制率.结果 西洛他唑降低患者PAC-1和CD62P的表达(P<0.01).治疗1个月和6个月西洛他唑组对PAC-1和CD62P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冠状动脉行PCI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西洛他唑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益心舒胶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高龄患者血管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PCI术后高龄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给予益心舒胶囊口服。观察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再发胸痛、再发心梗、再次血运重建和死亡)、左室射血分数(LVEF)、健康相关生存质量(SF-36)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SAS评分均和SD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个月时研究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0.60±0.08 vs.0.55±0.09,P=0.013);治疗后12个月时研究组患者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0.45±8.83 vs.66.00±7.92,P=0.020);SAS评分显著降低(32.87±6.90 vs.41.07±8.32,P=0.000);SDS评分显著降低(32.32±6.65 vs.38.02±11.07,P=0.021)。结论益心舒胶囊有助于改善PCI术后高龄患者血管功能、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及其对置管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因各种临床情况需置入PICC的62例患者。置入操作在X线透视下完成,同时以PICC导丝为探测电极,监测导管头端位于不同血管部位时的腔内心电图。结果所有患者通过导丝介导均能获得腔内心电图。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为(1.11±0.36)mm,导管头端位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的上、中、下段,右房交界处及右房中、下部时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分别为(1.11±0.36)mm、(1.12±0.28)mm、(1.56±0.45)mm、(4.03±1.87)mm、(5.90±2.45)mm、(7.90±2.95)mm、(9.87±2.77)mm、(5.00±1.76)mm、(2.50±1.73)mm。10例患者最初导管头端异位于颈内静脉,此时P波振幅为(1.14±0.34)mm。结论以PICC导丝作为探测电极可引出腔内心电图,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与PICC头端位置有关,最大P波振幅可指导导管头端的定位。  相似文献   
85.
总结1例先天性valsalva窦动脉瘤破裂与房间隔缺损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心力衰竭的预防和观察,发热、胸痛护理等。及时抽取静脉血做培养,耐心解释每次抽血的目的,减轻患者的焦虑;高热多在午后和晚上发生,定时观察和降温;用药期间勤监测肾功能;给予营养护理和焦虑的心理护理。本例患者病情稳定转外院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6.
西立伐他汀对高胆固醇患者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观察西立他汀对高胆固醇患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以探讨他汀类药物其他可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方法:检测17例高胆固醇患服用西立他汀前后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率。结果:17例高胆固醇中层得,男15例,女2例,年龄36-54岁。口服西立他汀0.3mg/d,8周后,高胆固醇患的总胆固醇降低19.6%(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31.1%(P=0.001),甘油三酯(TG)降低5.1%(P=0.0097),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率降低27.7%(P=0.001);高胆固醇患的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率与总胆固醇(r=0.6744,P=0.003)、LDL=C(r=0.6175,P=0.008),TG(r=0.7127,P=0.0013)呈正相关性;内皮细胞先经西立伐他汀孵育后,对单核细胞的黏附率与胆固醇患服药前的黏附率差异无显性(P=0.7470);单核细胞经西立伐他汀孵育后,与内皮细胞的黏附率较服药前降低12.95(P=0.001)。但仍较服西立伐他汀8周后高20.75(P=0.001)。结论:高胆固醇患经西立伐他汀治疗血脂水平下降后,其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率随之降低,西立他汀可直接作用于单核细胞而降低其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性。  相似文献   
87.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紊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8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155名健康受试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第16内含子I/D多态性.结果正常对照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ID、Ⅱ型频率分别为16.1%、51.6%和32.3%,D、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19和0.581;扩张型心肌病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ID、Ⅱ型频率分别为37.4%、30.1%和32.5%,D、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24和0.476.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型(X2=13.528,P<0.001)和D等位基因(X2=4.781,P<0.05)频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可能是扩张型心肌病遗传易感性的基因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8.
心房颤动多见于老年人,通常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也可无心脏病基础的称为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少部分呈家族遗传倾向。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深入研究,发现家族性房颤的比例较以往增高,现针对心房颤动的遗传学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9.
目的采用三维螺旋CT方法显示冠状静脉窦(coronary sinus,CS)及其分支的解剖关系并加以分析。方法100例(男74例,女26例)患者,年龄(58.10±1.78)岁,行三维螺旋CT扫描并图像重建,观察CS及其分支的走行,内径大小及成角等解剖关系。结果100例患者CS系统均能很好显像,其中CS开口处测得CS的上下径为(1.98±0.41)cm,横径为(1.08±0.06)cm,截面积(2.14±0.37)cm~2;心中静脉(middle cardiac vein,MCV)与CS接口处内径为(0.49±0.04)cm。与CS夹角为(73.98±5.82)°;心大静脉(great cardiac vein,GCV)延续为CS,两者同轴无夹角,GCV内径(0.16±0.70)cm,(0.35±0.03)cm。左室后静脉(left posterior vein,LPV)只有82例得到了充分显影,4例因细小无法测量,另14例缺如。开口内径为(0.18±0.57)cm,(0.33±0.05)cm。与GCV夹角为(74.32±7.81)°,>100°的有16例(占19.51%),<60。的有24例(占29.27%)。结论三维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CS及其属支的大小及相关成角,是心衰患者行CRT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等心脏有创治疗术前无创了解冠状静脉解剖系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0.
多发性肌炎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发性肌炎(PM)是以横纹肌为主要受损部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是很清楚,没有皮肌炎(DM)所具有的特征性皮疹,临床上容易引起误诊和漏诊。在此我们通过回顾性总结我院住院PM患者81例,探讨其临床特征,提高对PM的诊断与治疗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