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6篇
儿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8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11篇
  1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通过检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患儿心血管活性肽含量的变化,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POTS组为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POTS儿童46例(平均12.1±2.8岁),对照组为健康儿童20例(平均11.5±3.6岁),采用酶免疫法测定血浆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 UII)及儿茶酚胺抑素(catestatin,Cs)浓度,分析POTS组患儿血管活性肽含量的变化及与直立后心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OTS组患儿血浆UII水平降低[0.41 (0.27, 0.85) μg/L vs. 0.46 (0.35, 1.41) μg/L,P<0.05],血浆UII水平与直立10 min后心率的变化次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363, P<0.05),血浆Cs浓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8 (0.20, 1.91) μg/L vs. 0.52 (0.18, 1.60) μg/L,P>0.05]。结论:POTS患儿血浆UII水平降低,提示血管张力调节异常可能是POTS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非冠状动脉阻塞性胸痛患者冠脉血流储备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2011年10月至2017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就诊的302例影像学检查证实冠脉狭窄<50%的胸痛患者,行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冠脉血流储备(CFR),比较男女性CFR特点.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0.1±9...  相似文献   
103.
<正>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曾发生过心肌梗死或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加强对上述人群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冠心病致死率及致残率[1]。在个体化用药基础上通过有效强度的运动刺激可稳定冠状动脉斑块、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改善其生活质量[2-4]。药物治疗与运动指导相结合是最有效的冠心病二级预防策略。本文分享1例冠心病二级预防合理用药联合运动指导对冠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4-苯基丁酸(4-PBA)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抗胰腺β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高脂饮食喂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T2DM模型,造模成功后第10天灌胃给予4-PBA 20 d。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ER)应激相关分子CHOP、GRP78、caspase-3、Bax、Bcl-2和细胞色素C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检测MAPK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高脂喂养和T2DM组大鼠胰岛β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4-PBA治疗显著降低caspase-3的活性,减轻了凋亡。高脂喂养和T2DM组大鼠CHOP、Bax和细胞色素C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Bcl-2的表达降低(P0.05)。4-PBA治疗显著降低了CHOP的表达,但对GRP78的表达没有影响;4-PBA治疗降低Bax和细胞色素C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增加了Bcl-2的表达(P0.05)。T2DM组可见ERK1/2磷酸化的增加,4-PBA治疗后降低了ERK1/2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 4-PBA通过CHOP途径减轻高脂喂养和STZ导致ER应激增加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进而抑制了下游的线粒体途径,最终减轻ER应激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这一过程可能还与ERK1/2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05.
长期以来,运动康复训练一直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禁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运动康复疗法可以延长患者寿命,降低死亡率。运动康复训练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并且可以改善其危险因素:降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糖、降低炎性反应(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调节脂质代谢。对于脂质代谢,运动康复训练可以调节血脂和脂蛋白的浓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浓度,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浓度,降低游离脂肪酸浓度。运动康复训练还可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研究报道,运动康复训练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这可能与长期运动使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有关。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能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线粒体的大小和密度,增加骨骼肌氧化酶含量,改善内皮功能,降低循环中儿茶酚胺含量,并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6.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群,是心血管系统最复杂、最普遍、历史最久远、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慢性心力衰竭,它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其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目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正在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心血管病症之一。  相似文献   
107.
10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上升,带病生存的患者数量急剧增长,涉及大量家庭、社会医疗资源投入和生产力的消耗,也给医疗服务带来巨大挑战。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缺乏体力活动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约1/3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死亡与缺乏体力活动有关,而适度的体力活动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效应[1,2]。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在心肌梗死发病前有规律运动习惯的患者发病后早期的运动耐量明显高于无运动习惯者[3]。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通过对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表达进行测定,研究纳米脂质体剂型对辛伐他汀(simvastatin,SMV)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形成骨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小鼠原代BMSC.以SMV原料药处理组作为对照组,分别设SMV药物浓度1μmol/L和2μmol/L为SMV低剂量组(SMV low dosage group,S1)和SMV高剂量组(SMV high dosage group,S2);将辛伐他汀纳米脂质体(simvastatin nano-liposomes,SMV-liposome)处理组作为实验组,根据SMV药物包载浓度1μmol/L和2μmol/L分别设为SMV-liposome低剂量组(SMV-liposome low dosage group,SL1)和SMV-liposome高剂量组(SMV-liposome high dosage group,SL2);此外,实验中所有涉及到不做任何处理的组,都作为空白组(blank).将SMV和SMV-liposome分别与BMSC共孵育48 h后,用碱性磷酸酶比色法测定其ALP比活性,用碱性磷酸酯酶显色试剂盒(BCIP/NBT alkaline phosphatase color development kit,BCIP/NBT Kit)检测其ALP蛋白表达量,用Western Blot检测其BMP-2蛋白的表达量.结果: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在与BMSC共孵育48 h后,各组细胞生存率均高于84%,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意义(P>0.05).在给药浓度相同时,实验组ALP比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S1组和SL1组ALP比活性分别为0.27±1.11和0.21±2.15(P <0.001),S2组和SL2组ALP比活性分别为0.63±1.64和0.72 ±2.88(P <0.05).ALP BCIP/NBT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LP染色更深,且组内呈现剂量依赖性.实验组BMP-2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ALP比活性、ALP BCIP/NBT染色及BMP-2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内均呈现剂量依赖性,即高剂量组结果优于低剂量组.结论:纳米脂质体剂型能显著提高SMV促进BMSC的成骨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亚组分HDL2b的变化特点及对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风险的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41例T2DM患者及41例空腹血糖正常(normal fasting glucose,NFG)对照者,病例均来自于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镇35~74岁自然人群,2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臀围、血压均匹配,采用微流芯片(microfluidic chip)技术测定空腹血清HDL、HDL2b、HDL2b/HDL比率,并对10年CHD发生风险(10-year CHD risk)进行评估。结果 T2DM组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稳态模型胰岛素敏感指数(homeostasis model for insulin resistance,HOMA-I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t index,HOMA-IR)、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10年CHD发生风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DL、HDL2b、HDL2b/HDL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HDL2b与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TG、TC、HOMA-IR、10年CHD发生风险呈负相关,HDL2b与FBG及10年CHD发生风险相关性优于HDL。结论 T2DM患者HDL2b显著降低,10年CHD发生风险显著上升,与HDL相比,HDL2b预测CHD发生风险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