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6篇
儿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8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11篇
  1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运动后心率恢复与运动耐量的相关性以及其对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直接PCI治疗成功、符合入组标准、资料完整的STEMI患者260例,均于发病后30 d内行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并计算运动试验终止后1 min心率恢复(heart rate recovery at 1 min,HRR_1),将HRR_1与运动耐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记录上述患者随访期间的心血管终点事件。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CPET,HRR_1为(26.0±12.2)次。(1)HRR_1与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VO_(2peak))呈正相关(r=0.129,P0.001)。进一步多重线性回归显示VO_(2peak)仍与HRR_1呈正相关。(2)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为55(42,72)个月]共发生心血管终点事件60例(23.1%)。经过Cox回归模型单因素筛选,HRR_1减低(HRR_1≤12次)与STEMI患者发生心血管终点事件呈显著相关性(P=0.010)。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RR_1≤12次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终点事件的风险是HRR_112次者的2.671倍。结论 HRR_1减低与直接PCI成功的STEMI患者心肌梗死恢复期运动耐量降低相关,是STEMI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直立试验心率的变化预测口服补液盐(ORS)治疗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效果.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05年7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54例POTS患儿为研究对象,以2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POTS患儿治疗前进行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及直立试验,给予ORS治疗3个月后再次进行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及直立试验,根据症状评分减少程度是否大于50%将患儿分为治疗有效组及治疗无效组.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卧立位心率差值及直立后10 min内最大心率对ORS治疗POTS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POTS组患儿54例,年龄6~ 17(11.3±3.0)岁.对照组儿童20名,年龄10 ~ 12(11.0±0.8)岁.POTS组患儿卧立位心率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10)比(20-±7)次/min,t=-10.441,P=0.000].POTS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低[(3.2±1.8)比(5.7±2.0)分,t=10.958,P<0.001],其中有30例POTS患儿复查直立试验,治疗后卧立位心率差值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33±11)比(41±ll)次/min,t=2.956,P=0.006].54例POTS患儿治疗有效26例,治疗无效28例.治疗有效组治疗前卧立位心率差值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组[(46±10)比(37±9)次/min,t=-3.582,P=0.001],治疗前直立后10 min内最大心率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组[(122±12)比(113±10)次/min,t=-2.693,P=0.010].当卧立位心率差值为41次/min时,预测应用ORS治疗POTS有效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和70%;当直立后10 min内最大心率达到123次/min时,预测应用口服补液盐治疗POTS有效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和78%;卧立位心率差值联合直立后10 min内最大心率预测ORS治疗POTS有效的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56%.结论 采用POTS患儿直立试验中心率变化预测口服补液盐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反复发作的胰腺炎作为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并发症常见于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lipase,LPL)或载脂蛋白CII基因突变导致的I型高脂血症病人。然而,胰腺炎和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至今还没有明确。为了探讨LPL缺陷小鼠能否作为研究严重高甘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儿童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 OI)和坐位不耐受(sitting intolerance, SI)的基础疾病谱, 并了解其在临床上采用的经验性治疗方式。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十年期间所有患儿的病例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符合OI和SI诊断标准的患儿纳入研究, 分析患儿OI和SI的基础疾病谱, 并总结分析其治疗方式。结果: 共纳入OI和SI病例资料2 110例, 其中男943例(44.69%), 女1 167例(55.31%), 年龄4~18岁, 平均(11.34±2.84)岁。十年间总体OI和SI患儿例数呈逐渐增多趋势。OI疾病谱中占比最高的是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 共826例(39.15%); 其次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 共634例(30.05%)。而SI疾病谱中占比最高的是坐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sitting tachycardia syndrome, STS), 共8例(0.38%); 其次为坐位性高血压(sitting hypertension, SHT) 2例(0.09%); 此外, OI和SI合并疾病中占比最多的是POTS合并STS, 共36例(1.71%)。在OI和SI治疗方式中, 主要为自主神经功能锻炼757例(35.88%), 其次为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s, ORS) 687例(32.56%), 美托洛尔307例(14.55%), 盐酸米多君142例(6.73%), ORS联合美托洛尔138例(6.54%)和ORS联合盐酸米多君79例(3.74%)。POTS合并VVS的患儿相对于POTS或VVS患儿, 接受药物治疗者更多(41.95% vs. 30.51% vs. 28.08%, χ2= 20.319, P < 0.01), 而POTS和VVS患儿的药物治疗占比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儿童POTS及VVS是OI的主要基础疾病, SI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疾病。OI和SI患儿的人数整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其主要治疗方式为自主神经功能锻炼和口服ORS。POTS合并VVS的患儿相对于单纯POTS或VVS患儿, 更倾向于接受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安全性.方法 15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细胞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及骨髓中CD34+细胞含量;移植前、移植后24 h和随访12个月时分别测定血浆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D-二聚体(D-Dimer)、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 reactive protein,hs-CRP)、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及尿酸(uric acid,UA)水平.入组及随访12个月时行动态心电图(Holter)评价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移植前后及随访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分离后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为(1.48±0.52)×109;CD34+细胞占1.28%±0.17%,数量为(18.57±9.14)×106.移植前循环血中CD34+细胞0.33%±0.12%,术后24 h达峰值1.30%±0.35%,72 h基本恢复至移植前水平0.53%±0.21%.移植后24 h血浆NT-proBNP较移植前无显著性变化(1 864.00±412.60μg/L比1 864.00±369.70μg/L,P0.05),随访12个月时较基线显著降低(701.05±154.60μg/L比1 864.00±369.70μg/L,P<0.05).移植后2、6、14、24 h血浆TnT、CK-MB水平较移植前均无显著变化.与基线相比,移植后24 h、12个月血浆BBC、Hb、网织红细胞、D-Dimer、hs-CRP及肝、肾功能均无显著变化.术后12个月随访未见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未引起微栓塞、炎症反应及心肌损伤,不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对血液系统、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无影响,长期随访未见与移植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本研究提示经冠状动脉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以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为主要指标评价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临床指南的执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急性STEMI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情况、本次就诊时的多项体检与辅助检查指标以及症状开始、就诊和球囊扩张的精确时间等.结果 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219例,中位进门-球囊扩张时间135 min,进入医院90 min内开通冠状动脉患者占24.7%.经logistic回归分析,于非常规工作时间就诊为独立预测因子(P<0.001,OR=3.413,95%CI 1.805~6.452).结论 在对急性STEMI患者进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与临床指南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非常规工作时间就诊是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不达标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老年血管钙化、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肾透析以及接受维生素D和华法林治疗的患者常并存骨质疏松症.近年流行病学、血管和细胞生物学、影像学及治疗学的发展证实血管钙化和骨质疏松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除传统引起血管钙化和骨质疏松的因素外,基质Gla蛋白、骨桥蛋白、Klotho蛋白、胎球蛋白A以及RANKL/RANK/OPG系统均参与了血管钙化和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硫化氢供体对Apo 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供体对Apo E基因敲除小鼠(Apo E-/-)动脉粥样硬化的调节作用。方法6wk龄正常C57BL/6J和Apo E-/-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poE-/-组和Apo E-/-+硫氢化钠(NaHS)组,每组各8只,普通饮食饲养至16wk龄。分别观察各组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及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的变化;用硫电极法测定血清中H2S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po E-/-小鼠血清中TCHO[(12.59±3.11vs2.32±0.40)μmol·L-1]和LDL-C[(1.33±0.43vs0.13±0.03)μmol·L-1]水平明显升高,而HDL-C水平[(0.45±0.13vs1.49±0.21)μmol·L-1]明显降低,血清中H2S的含量[(44.64±4.52)μmol·L-1]较对照组[(57.69±7.03)μmol·L-1]明显下降,主动脉根部明显出现斑块[(139316.6±30362.93vs0)μm2];给予NaHS后,Apo E-/-小鼠血清中TCHO、LDL-C和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而血清中H2S的含量明显升高[(52.21±7.24vs44.64±4.52)μmol·L-1],主动脉根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缩小[(85927.84±1922.73vs139316.6±30362.93)μm2]。结论新型气体信号分子H2S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9.
背景及目的:心肌肥厚是心肌对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流动力学超负荷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归宿,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迄今为止,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的治疗仍是一个难点。随着对心肌肥厚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的研究,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节在心肌肥厚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Micro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RNA,主要参与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排便频率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的时间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在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的个体后,最终有510 134人纳入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排便频率和结直肠癌发病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随访9.9年,随访期间3 056人发生结直肠癌;在分癌种分析时,纳入结肠癌1 548例,直肠癌1 475例。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排便频率基本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1次/d者发生结直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的HR值分别为1.24(95% CI:1.12~1.39)、1.12(95% CI:0.95~1.31)和1.37(95% CI:1.18~1.59)。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随访前5年对应的HR值分别为1.59(95% CI:1.36~1.86)、1.43(95% CI:1.14~1.80)和1.76(95% CI:1.41~2.19);随访5年后,上述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交互P<0.05)。与排便频率基本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更低者的发病风险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排便频率>1次/d者在随访前5年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异常增加的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应该在自我健康管理和结直肠癌早期筛检的实践工作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