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Su QJ  Wang ZW  Han N  He J  Wang TB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0):1577-1580
目的 了解椎管内T9~12神经根移位修复L2~4神经根、恢复截瘫后股四头肌功能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5 具成人尸体标本,其中男性2具,女性3具.完全显露胸段及腰段椎管,观察T9~L4神经根在脊髓上发出的部位,T12及L1椎体水平与椎管内各神经根之间的关系;测量T9~L4神经根在椎管内的长度,T9~L4神经根的直径,T9~L4各神经根起始部之间的距离,T9~12神经根自硬脊膜穿出到L2椎体中部水平的距离.结果 T9神经根发自T9椎体中部,L4神经根发自L2椎体中部;T9~L4神经根在椎管内的长度均值分别为16.12、22.97、30.43、43.47、56.02、70.03、88.70和113.65mm.T9~L4神经根的直径均值分别为2.45、2.04、1.96、2.18、2.32、2.56、3.10和3.26 mm.各神经根起始部之间的距离均值分别为22.87、25.08、28.47、27.38、29.78、31.93和31.00 mm.T9~12神经根自硬脊膜穿出到L2椎体中部水平的距离均值分别为118.69、95.82、70.74和42.27 mm.结论 T9~12神经根均可以作为动力神经;可以将L2椎体的中部作为受体神经吻合平面修复L2~4神经根.  相似文献   
42.
目的:比较转子下截骨全髋置换术治疗Hartofilakidis C1和C2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差异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32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1型17例,C2型15例,均行转子下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采用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和WOMAC(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评分,拍摄髋关节X线片,测量双下肢不等长,记录跛行等并发症。结果:C1型HSS评分由43.7±4.6提升到87.2±7.1,WOMAC评分由43.6±4.3提升至87.5±6.7;C2型HSS评分由44.4±5.4提升到86.5±8.0,WOMAC评分由44.1±4.1提升至86.7±8.1,术后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均P<0.001)。C2型中4例出现术中骨折,C1型中1例出现术中骨折,术后随访均愈合。术后X线片提示关节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股骨截骨处均愈合,无感染。结论:股骨转子下截骨全髋置换术治疗高位脱位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疗效,不同亚型(C1和C2型)在疗效上无明显差异,C2型应注意避免发生术中骨折。  相似文献   
43.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吻合处力学性能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断裂修复后吻合处不同时期的力学性能变化。方法以大鼠坐骨神经为实验对象,离断后端端外膜缝合,于术后即刻、1、3、6周采用拉伸实验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神经吻合处的拉伸最大强度的变化。结果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修复后仍具有正常神经相似的负荷位移曲线,经t检验,术后即刻组同术后1周和3、6周组的拉伸最大负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t术后即刻-1周=5.577,t术后即刻-3周=5.747,t术后即刻-6周=8.931,P均<0.01)。术后1、3、6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术后1周-3周=0.259,t1周-6周=0.677,t3周-6周=0.364;P均>0.05)。术后即刻组、1、3、6周组同正常坐骨神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701,6.357,5.890,7.016,P均<0.01);术后即刻组的拉伸最大负荷仅为正常神经的9%,术后1周拉伸最大负荷为正常神经的48%,而到术后6周为54%。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仍具有粘弹性的特点,神经重获结构强度的速度非常快,且主要在神经修复后的1周内获得,并能在6周内维持拉伸最大强度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研究尺骨茎突骨折与乙状切迹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桡骨远端骨折139例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评分参照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以腕关节疼痛为重点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和乙状切迹骨折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较差,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的腕尺侧痛发生率较高;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总体效果满意,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乙状切迹骨折是导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是腕尺侧痛的危险因素之一,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可改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医务人员在医院内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有关影响因素,以探讨罹患SARS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并为今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3家发生SARS院内感染的综合性医院,用调查问卷形式收集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调查因素逐一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其对SARS发病是否有显著意义,并根据OR值确定其为保护因素或危险因素.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统计,综合分析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的作用,确定哪些因素作用更为重要,即是具有独立作用的保护因素或危险因素.结果:在56个调查因素中,有22个因素与医务人员感染SARS有显著关联.其中,对SARS感染有保护作用的因素有19个,危险因素有3个.对上述22个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统计,结果表明在所有因素中,穿两层防护服(OR=0.053)、接受过防护知识培训(OR=0.072)、戴手套(OR=0.102)、用碘伏擦拭或浸泡进行手消毒(OR=0.231)和办公区通风良好(OR=0.32)是独立的有显著作用的保护因素;参加气管插管操作(OR=30.793)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对高危医务人员实施严格的防护和消毒措施是避免感染的关键环节,同时及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提供有效的通风环境是避免感染SAR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6.
47.
背景:人工虎骨粉主要用于骨质疏松症、骨折、类风湿关节炎等骨科疾病的治疗,并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其成骨作用的药物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人工虎骨粉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新生SD大鼠颅盖骨组织二次酶消化法培养原代成骨细胞,其中人工虎骨粉干预组细胞培养液的药物终质量浓度分别为10-4,10-5,10-6g/L。对照组给予不含人工虎骨粉的无血清DMEM细胞培养液。结果与结论: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人工虎骨粉可显著提高成骨细胞增殖活力(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人工虎骨粉可提高S期和M/G2期细胞分布比例,并伴有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RT-PCR和ELISA的检测结果显示,各质量浓度人工虎骨粉处理成骨细胞48h,均可以提高成骨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P<0.05)。结果表明人工虎骨粉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成骨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并可以促进Ⅰ型胶原的合成和分泌。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基于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跟骨骨折术后三维形态学特征与踝-后足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2年1月,按预设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退出标准,收集来自五所医院的146例跟骨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信息及CT薄层扫描的原始数据,采用容积重建法观察跟骨距下关节面的恢复状况;采用表面重建法结合三维组合式测量模式测量跟骨形态学相关参数;将观察及测量结果与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男、女性组的跟骨长度、跟骨后关节面高度、跟骨后关节面长度均与AOFAS评分无相关性。男、女性组Gissane角与AOFAS评分呈负相关,B?hler角呈正相关。在距下关节面平整性观察中,关节面完全恢复平整有38例,其中AOFAS评分优良率为89.5%(34/38);关节面不平整组有108例,优良率为90.7%(98/10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跟骨骨折后的Gissane角、B?hler角对踝-后足功能恢复的影响较大;而跟骨长度、跟骨后关节面高度、跟骨后关节面长度及跟骨距下关节面的平整性与踝-后足功能恢复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9.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医生最常遇到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6[1].主要好发于两个人群: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前者主要是由于运动或交通的高能量损伤所致[2-3],并常常合并软骨和韧带损伤[4];后者则由于骨质疏松的存在,通常低能量的损伤即可导致骨折[5],且骨折严重程度不一,手法复位后出现复位丢失的几率较大.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个代表,桡骨远端骨折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课题共在全国5家大学附属医院收集到完整随访资料的骨折患者2338例,其中桡骨远端骨折186例,占8%.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与顺行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7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肱骨干骨折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18~70岁,平均42岁。交通事故致伤11例,摔伤36例,高处坠落伤9例。骨折采用AO分型:A型19例,B型24例,C型13例。根据治疗方法将56例患者分为两组,应用顺行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25例,为髓内钉组;应用LCP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31例,为LCP组。髓内钉组:取沙滩椅位,于肩峰外侧作纵行直切口4~5 cm,于肱骨大结节内侧1 cm、肱二头肌沟后方0.5 cm处用骨锥开口,插入导针,并与髓腔轴向一致,X线透视下复位,穿入髓内钉,磁力导航引导下锁入螺钉;LCP组:近、中段骨折取前外侧切口,远段取上臂后正中切口,找到并保护桡神经,清理骨折断端,复位骨折,克氏针临时固定。将LCP预弯后放置,视情况打入皮质骨螺钉及锁定螺钉固定骨折。对两组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疗效。 结果术后5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8.7±3.6)个月。手术时间45~110 min,平均手术时间(74±14)min。2例发生浅表伤口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恢复良好。1例发生术中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经神经电刺激及联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术后6周完全恢复腕关节及拇指背伸功能。骨折8~24周达到临床愈合,平均(13±4)周,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愈合率达100%。肩关节外展95°~170°,平均151°±11°;前屈100°~175°,平均153°±12°。肘关节伸直0°~10°,平均5°±2°;屈曲122°~145°,平均131°±5°。在本组患者的随访中,肩关节功能依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标准:优53例,良3例。肘关节功能依据Mayo评分标准:优55例,良1例。对比髓内钉组与LCP组,两组性别比例、年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类型分布未见显著差异。对比两组预后,髓内钉组无一例感染、神经损伤发生,而LCP组发生了2例浅表伤口感染及1例桡神经损伤,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髓内钉组术后肩峰撞击比率显著高于LCP组,肩关节前屈外展活动范围显著低于LCP组外,其余预后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LCP固定有着较高的伤口感染及桡神经损伤发生率,但与髓内钉系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髓内钉固定的患者术后肩峰撞击的发生率较高,显著高于LCP组,同时肩关节活动度也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