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00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5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目的 目的 研究蚊龄对安徽淮南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抗性和P450单加氧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其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方法 在安徽省淮南市现场采集中华按蚊幼虫, 饲养羽化, 分别在雌蚊羽化后1、 3、 6、 9、 12、 15 d和20 d时, 测定其抗药性和P450单加氧酶活性, 并以实验室敏感蚊作为对照组, 比较二者抗药性和P450单加氧酶活性。结果 结果 随蚊龄增长, 安徽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抗性和P450单加氧酶活性曲线均呈不对称倒U形变化。1 d龄时, 抗性和P450单加氧酶活性较低; 其后迅速增加, 至3~9 d时达到顶峰, 进入平台期; 随后, 抗性和P450单加氧酶活性均逐渐降低。3~12 d龄蚊虫P450单加氧酶活性高于敏感蚊, 15 d与20 d龄蚊虫与敏感蚊类似, 1 d龄蚊虫则低于敏感蚊。 结论 结论 蚊龄是蚊虫抗性和酶活性检测的混杂因素。P450单加氧酶活性增强可能是当地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抗性产生的原因之一。采用蚊龄不一致的现场蚊作为测试对象可能会低估其抗性水平, 误导杀虫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92.
人毛滴虫[Trichomonas (Pentatrichomonas) ho-minis Daraine, 1860]又称人五鞭毛滴虫,是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盲肠和结肠内的鞭毛虫, 通常不致病,偶可致人体不适,尤其是在小儿可致腹泻,我室近期诊治了1 例人毛滴虫感染致幼儿腹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利用重组亮氨酸氨基肽酶(rSjLAP)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rSjFBPA)辅以佐剂免疫BALB/c小鼠,观察基于2-DE和血清蛋白质组筛选的上述二种重组抗原的免疫保护效果;通过福氏佐剂和纳米C60佐剂在增强免疫效果方面的比较,探讨纳米C60佐剂在血吸虫分子疫苗接种中的价值.方法 从重组质粒转化的E.coli中诱导表达rSjLAP和rSjFBPA,纯化并检测含量.将6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rSjLAP+福氏佐剂组(B组)、rSjFBPA+福氏佐剂组(C组)、rSjLAP+rSjFBPA+福氏佐剂组(D组)、rSjLAP+纳米C60佐剂组(E组)、rSjFBPA+纳米C60佐剂组(F组)、rSjLAP+rSjFBPA+纳米C60佐剂组(G组),每组6只.除A组外,B~G组小鼠皮下多点注射rSjLAP或rSjFBPA 100 μg,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用尾蚴感染小鼠6周后,处死小鼠,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收集肝组织虫卵,计算减卵率.结果 B~G组的减虫率分别为:35.59%、 33.05%、37.98%、38.99%、43.21%和45.75%,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G组的减卵率分别为:40.25%、42.57%、48.88%、41.64%、45.44%和46.88%,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LB/c小鼠经rSjLAP和rSjFBPA辅以福氏佐剂或纳米C60佐剂免疫,获得了一定的免疫保护力;福氏佐剂和纳米C60佐剂均增强了重组疫苗的免疫效果,但两种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4.
目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医院感染分布特点、产β-内酰胺酶情况和耐药性。方法:对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108株引起医院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采用硝基头孢噻吩纸片法、双纸片协同法、三维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在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神经外科的检出率分别为63.89%、11.1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手术切口为主,分别为77.78%和12.96%。该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发现多重耐药菌96株(88.89%)。108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共检出产ESBLs 11株,阳性率为10.19%;头孢菌素酶78株,阳性率为72.22%;产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100.0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其对抗生素耐药率高,且多重耐药。产β-内酰胺酶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要重视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95.
目的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北部地区淡色库蚊对多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及其kdr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方法 2014年 6-9月在淮北市、 蚌埠市和滁州市3地采集淡色库蚊幼虫, 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虫, 采用WHO成蚊接触筒药膜滤纸接触 法对其进行0.05%溴氰菊酯、 5%马拉硫磷、 0.1%噁虫威、 4%DDT抗性生物测定。以PCR扩增经溴氰菊酯抗性测定的库蚊 抗性相关kdr基因并进行测序, 统计L1014位点突变情况。结果 结果 上述3个地区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 马拉硫磷、 噁虫 威、 DDT 4种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对DDT产生的抗性较高; 虽然3地淡色库蚊接触DDT后的死亡率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F = 1.027,P > 0.05); 但接触溴氰菊酯、 马拉硫磷、 噁虫威后的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23.823、 33.955、 128.841, P均< 0.01)。3地淡色库蚊种群的kdr基因1014位点均存在L1014F、 L1014S 这2种非同义突变; L1014F 突变频率与溴氰菊酯抗性水平呈正相关 (r 2 = 0.718, P < 0.01)。结论 结论 安徽省中北部地区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 马拉硫 磷、 噁虫威、 DDT均产生了较强的抗性, kdr基因L1014F突变频率与溴氰菊酯抗性水平呈正相关; 各地区卫生部门需加强 对媒介蚊虫抗性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对大鼠睾丸组织结构及睾酮水平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术后7 d组,A组)、实验组B(术后14 d组,B组),对照组C(术后7 d组,C组)和对照组D(术后14 d组,D组),每组10只.A、B组膀胱注射0.6 ml UU4型菌株(1×107 CCU/ml),C、D组膀胱注射等体积的UU液体培养基.术后第7天取A和C组、第14天取B和D组大鼠睾丸组织HE染色观察结构,相应时间取4组大鼠睾丸间质液和血浆,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睾酮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A、B组呈炎症性病理变化,曲细精管生精细胞层次和数量减少,基底膜破坏,炎细胞浸润,成熟精子减少,但B组炎症病变较A组轻,C、D组睾丸结构正常.A、B组血浆睾酮水平均明显低于C、D组(P<0.01),但B组与A组血浆睾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睾丸间质液睾酮水平均明显低于B、C和D组(P<0.01),而B、C和D组睾丸间质液睾酮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感染UU后睾丸组织可出现病理性改变,睾酮分泌功能降低,随时间的延长,睾丸组织结构及睾酮水平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97.
目的 了解肺炎克雷伯菌主要的β-内酰胺酶和整合子耐药基因型,明确其耐药特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临床分离的242株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结果,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β-内酰胺酶及整合子耐药基因。结果 24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16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氨曲南、头孢唑啉、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6.86%、65.70%、63.64%、62.40%和59.92%;亚胺培南、丁胺卡那、厄他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为敏感,分别为17.77%、18.88%、18.88%和23.55%。PCR结果显示,ESBLs基因阳性155株,占64.05%,主要为TEM型和SHV型,两者均存在的菌株有114株,占产ESBLs基因菌株的73.55%(114/155)。其次为KPC基因86株,占35.54%;此外AmpC基因43株,占17.77%,全部为DHA型。整合子基因128株,占52.89%,以整合子1(intI-1)为主,共检出120株,占49.59%。结论 我院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严重,主要的耐药基因型为TEM型、SHV型、KPC和intI-1。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分析和比较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P.v)和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P.f)可溶性抗原与间日疟感染者混合血清和单克隆抗体(McAb)M26-32免疫反应性的差别,以期寻找潜在的疟疾诊断抗原。方法取P.v感染者血样,用Plasmodipur滤器分离去除白细胞,经60%Percoll浓集其中的感染红细胞(i RBC)。分别制备P.v、P.f和正常红细胞(nRBC)可溶性抗原,应用P.v感染者、正常对照混合血清和M26-32单抗与相应的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免疫印迹分析表明,P.v感染者能特异性识别26k、33、49、115kDaP.v抗原;100、102、110、150、175kDaP.f抗原;能够交叉识别的条带有:31、59、63、70、120kDa。M26-32单抗能识别P.f、P.v抗原中31kDa等抗原条带。结论P.v感染者能特异识别间日疟抗原组份,并能交叉识别P.f抗原,其中31kDa抗原组分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同时能被M26-32单抗识别,其作为P.v特异性诊断抗原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
教学比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自身参加及观摩近年来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及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实践和体会,探讨其中《人体寄生虫学》获奖作品的共性,包括选题、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为高校人体寄生虫学专业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是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莱姆病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硬蜱吸血传播给人.人对该螺旋体普遍敏感,感染后约半数以上发病.此病先由Steere于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洲的莱姆镇发现而命名.人莱姆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易造成误诊.对莱姆病的诊断除参考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临床症状外,实验室诊断主要分为病原体分离及血清学检查两部分.本文就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