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正>输卵管结核约占女性盆腔结核的85%~95%[1]。输卵管结核患者临床表现隐匿,多数无明显症状,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图像表现复杂多样,而且其血清CA125检测有较高的阳性率,易与附件恶性肿瘤混淆。超声造影是近年来超声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应用超声造影联合血清CA125测定探讨其对输卵管结核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结节中恶性结节仅占5%-15%[1],但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比较困难。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造影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日益成为诊断甲状腺癌的研究热点。笔者就本院30例行甲状腺结节超声造影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颈部淋巴结结核以颈部肿块为主要表现,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易出现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时机。常规超声检查能显示淋巴结部位、大小、包膜及内部回声,但显示微小血管的能力有限,因此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囊实性结节射频和微波消融的可行性及效能。 方法使用目前常用的热消融方式(射频和微波)对甲状腺囊实性结节囊性成分的模拟液体(蒸馏水、生理盐水、血液、肝囊肿穿刺液和甲状腺囊实性结节穿刺液)进行消融。作用功率为目前临床常用的热消融功率(35 W和50 W),每30 s记录温度值,连续监测10 min,绘制时间温度曲线。观察消融针针尖情况,记录针尖液体固化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特点,必要时送病理检查。比较相同功率消融达到目标温度(60 ℃)的时间,并使用方差分析比较相同功率的射频和微波消融的热效能差异。 结果蒸馏水仅能进行微波消融,而无法进行射频消融。35 W射频消融在生理盐水、肝囊肿穿刺液中比微波消融较早达到消融目标温度[(171.4±3.9)s vs(343.6±5.7)s、(170.2±4.8)s vs(444.5±7.2)s],时间温度曲线上具有较好的热效能(F=228.311、193.632,P均<0.001);50 W射频消融在肝囊肿穿刺液中比微波消融较早达到消融目标温度[(127.3±3.1)s vs(165.7±3.4)s],时间温度曲线上具有较好的热效能(F=47.429,P<0.001);但射频消融在血液和甲状腺囊实性结节穿刺液中无法达到消融目标温度。而50 W微波消融能在所有模拟液体中达到消融目标温度,且在血液和甲状腺囊实性结节穿刺液中的热效能明显优于射频消融(F=47.429、22.859,P均<0.001)。 结论微波消融能对各甲状腺囊实性结节囊性成分的模拟液体进行消融,且性能相对稳定。射频消融热效能较高,但对蒸馏水无法消融,对血液和甲状腺囊实性结节穿刺液因针尖容易形成积碳而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5.
结核病是实体器官移植术后较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由于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器官移植受者结核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1-2]。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最严重、最常见的感染之一,感染部位多为呼吸道和泌尿系统[3]。文献报道,移植肾结核在肾移植术后的发病率可达11.5%,且诊断和治疗较复杂,易造成移植肾功能丧失[4-5]。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能客观地反映移植肾的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提高移植肾病变的诊断率[6-7]。目前有关移植肾结核的超声研究鲜见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确诊的4例移植肾结核患者的超声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为临床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附睾结核是较常见的附睾疾病,临床上触诊难以确定病变范围,超声能显示附睾结核病灶,可以确切了解其大小、形态、内部结构改变、周围组织受累情况,以及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情况,对诊断附睾结核有着重要价值。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4例附睾结核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在附睾结核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经颅超声(TCS)观察6-OHDA诱导的PD模型大鼠电针治疗前后中脑黑质区高回声(SNH)面积,结合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及血清、十二指肠和黑质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等,探讨TCS在PD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6-OHDA造模45只,通过向黑质区单侧输注6-OHDA诱导PD模型,模型成功33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6只)和电针组(17只),并于造模后第15 d和45 d进行行为学评估及超声观察,造模后第45 d,每组选取4只大鼠进行脑组织免疫组化染色,余下大鼠取心脏血后,根据解剖位置迅速分离出黑质及十二指肠,进行ELISA法检测,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指标差异。 结果造模15 d后的大鼠损伤侧黑质区均出现明显的大面积片状SNH;超声观察第45 d时电针组损伤侧SNH面积比模型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P<0.05);电针组TH阳性面积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电针组血清和十二指肠TNF-α及十二指肠IL-1β较模型组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8,7.64、10.86,P均<0.05);模型组、电针组SNH面积与TH阳性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698、-0.723,P<0.05)。 结论TCS可以成功观测PD模型大鼠电针治疗前后SNH的面积变化,可作为PD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渗出型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弥漫性、慢性腹膜炎症,约占结核病的5%,多数结核性腹膜炎继发于体内其它部位的结核病灶[1]。本文对经实时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的渗出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30例以及多次腹腔穿刺抽液术治疗的渗出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36例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包膜结核的超声造影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5年10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肝包膜结核的患者共48例,对48例肝包膜结核患者的71个病灶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位置、形态、大小、回声和增强时相、强度及模式等特征。 结果肝包膜结核常位于肝脏膈面包膜(54/71,76.1%),形态以梭形多见(59/71,83.1%),常呈混合回声(48/71,67.6%)。根据病灶与肝包膜的关系将肝包膜结核分为2种类型,Ⅰ型表现为病灶与肝实质接触处肝包膜连续性完整(37/71,52.1%),Ⅱ型表现为病灶与肝实质接触处肝包膜连续性中断(Ⅱa型,20/71,28.2%)或完全消失(Ⅱb型,14/71,19.7%)。超声造影示63个(88.7%)病灶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平均增强起始时间为(12.5±2.2)s(范围为9~17 s),达峰时间为(28.4±3.8)s(范围为22~35 s),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等增强或低增强,有8个(11.3%)病灶表现为超声造影全程无增强。按峰值强度时病灶回声不同可分为4种表现:无增强(8/71,11.3%),环形增强(29/71,40.8%),不均匀增强(24/71,33.8%),均匀增强(10/71,14.1%)。本研究中不同类型的肝包膜结核超声造影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肝包膜结核超声造影表现以环形增强及不均匀增强多见,超声造影可显示肝包膜结核的血流灌注情况,在肝包膜结核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胸壁结核性脓肿高频超声与CT表现,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对胸壁结核性脓肿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就诊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5例胸壁结核性脓肿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及CT平扫检查。采用χ2检验比较本组35例胸壁结核性脓肿患者高频超声检查及CT检查结果。 结果35例胸壁结核性脓肿,高频超声检查与CT均能100%检出;高频超声显示病变肋骨17根,CT显示肋骨病变15根;超声显示死骨5例,CT显示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显示肋骨骨皮质毛糙3根,CT显示1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显示骨质增粗2根,CT显示10根,CT检出率高于超声检查[45.5%(10/22)vs 11.8%(2/1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P<0.05);超声显示骨质中断12根,CT显示11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变肋骨中断范围<0.1 cm中,超声显示2根,多于CT的1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CT检查比较,高频超声检查能显示胸壁结核性脓肿及肋骨病变,可作为胸壁结核的重要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