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肠腔静脉C型分流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成阳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1992年以来施行的36例肠腔静脉C型分流术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6例患者术后门静脉压平均下降1.51kPa,胃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均有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后再出血率5.6%,肝性脑病发生率8_3%,术后1年、3年、5年及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7.2%、93.3%、89.3%及66.7%。结论肠腔静脉C型分流术手术适应证广,操作简单,近、远期疗效满意,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精准外科的理念,个体化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改善门静脉高压症复发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采用精准外科技术个体化治疗66例门静脉高压症复发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胃镜检查40例静脉曲张完全消失,19例基本消失,7例为轻度曲张。伴有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41例术后胃黏膜病变均明显改善。术后1年内再出血率6.1%(4/66)。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7.6%,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7.0%(64/66)、93.3%(42/45)、85.7%(18/21)。结论应用精准外科技术采用个体化的术式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复发性上消化道出血,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胆管损伤应用内镜联合手术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3年11月本院收住的98例LC术后胆管损伤采用内镜联合手术诊断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98例中LC术后早期出现异常临床症状者采用B超或CT检查后,分别实施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86例次,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7例次,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20例次;6例术后6个月-2年内出现延迟性胆管狭窄者经B超检查后亦实施了ERCP,均明确诊断并作出分型。92例采用ERCP治疗,治愈86例,6例未愈改开腹手术,经ERCP治愈率为93.5%。开腹行胆道重建手术12例均恢复胆道的通畅。全部患者术后随访5个月~5年以上,临床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MRCP检查胆管通畅。结论应用内镜联合手术处理LC术后胆管损伤,可及早明确诊断胆管损伤的类型和制定精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脾切除术脾蒂处理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脾蒂处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右侧斜卧位、超声刀、ligasure,二级脾蒂处理,手助。结果39例2例因为脾脏明显肿大,直接行腹腔镜下手助脾脏切除;1例因术中脾静脉出血转手助操作完成手术;余56例行完全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其中采用超声刀分离,二级脾蒂处理方法30例;Ligasure分离脾蒂血管、断离3例,超声刀分离、Endo-GIA夹闭2例,无中转开腹术,无死亡病例,手术后有1例并发少量胰漏,引流3周后痊愈。结论结合脾蒂解剖的特点,采取适当体位及处理方法,可安全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6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成  安东均  王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10):934-935,941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经验。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5月对2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LCBDE,全麻后平卧位,采用四孔法。游离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后施血管夹后夹闭,显露胆总管,电凝钩切开胆总管长度约1.5~2.5 cm,取出胆管结石放置于标本袋内,胆道镜检查无结石残留,置入T管于胆总管内间断缝合固定。切除胆囊,取出胆囊、标本袋,经T管注水检查无渗漏,放置腹腔引流,缝合切口。结果成功254例,成功率97.7%(254/260),手术时间70~230 min,平均126 min。中转开腹6例:3例因胆囊三角纤维化严重,呈"冰冻状",无法解剖而中转开腹;1例术中证实Mirizzi综合征而中转开腹;1例因结石嵌顿于胆总管下段无法镜下取出而中转开腹;1例剥离胆囊床时位置靠深,损伤肝中静脉分支,出血汹涌而中转开腹。术后3例出现胆漏,经保守治疗后2~6 d痊愈。1例胆管充满泥沙样结石术后并发寒战、高热,体温高达41.0℃,抗感染、对症治疗体温正常。1例术后3周经T管造影检查证实残留结石1枚,8周后经窦道用胆道镜取出结石。254例术后住院时间6~19 d,平均9 d。223例随访13~24个月,平均16个月,无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出现,1例术后22个月出现腹痛、黄疸、高热,MRCP证实胆道结石复发,经EST取出结石。结论严格筛选病例,熟练掌握软硬镜技术及细致的术中操作是开展此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马富平  梁刚  晁延军  何盟国 《安徽医药》2017,38(8):1012-10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咸阳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微创手术组(腹腔镜组)38例,传统开腹手术组(开腹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第2天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后伤口疼痛、切口感染例数均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胆漏、胆管残余结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腹腔镜组患者NEUT%、CRP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疗效确切,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38例)与精准肝切除(21例)治疗肝癌,比较两种术式围手术期和随访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术后AST水平、标本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等进行数据分析,对随访1~2年的临床资料亦进行分析。
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精准组和非规则组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650±610)mL vs.(1050±910)mL,t=1.628,P>0.05];精准组术中输血量较非规则组少[(350±250)mL vs.(750±500)mL,t=2.520,P<0.05];精准组术后AST上升幅度较非规则组小[(169±131) U/L vs.(350±293)U/L,t=2.455, P<0.05];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8%(1/21)和21.1%(8/38)(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精准组较非规则组低[33.3%(7/21)vs. 71.1%(27/38),P<0.05];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精准组较非规则组低[23.8%(5/21)vs.44.7%(17/38)];术后1年生存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85.7%(18/21)和78.9%(30/38),P>0.05]。
结论:精准肝切除较之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癌,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揭示C-反应蛋白与《东京指南》评分的相关关系及其对急性胆囊炎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符合《东京指南》标准的急性胆囊炎患者739例.根据标准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分组,分别为Ⅰ级(450例)、Ⅱ级(260例)、Ⅲ级(29例)患者.自入院收治以来,测量并记录患者C-反应蛋白值,并与分组级别做相关分析.结果 急性胆囊炎各个分组间C-反应蛋白值平均值差异显著,3个组的C-反应蛋白值分别为18.74 mg/L、135.67 mg/L和257.43 mg/L,Ⅱ级患者与Ⅰ级患者的边界值为72.54 mg/L,Ⅲ级患者与Ⅱ级患者的边界值为195.85 mg/L,且C-反应蛋白值随着急性胆囊炎级别的增加而增加,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排除其他危险因素影响后,C-反应蛋白与急性胆囊炎分级相关(P<0.01).结论 C-反应蛋白可作为急性胆囊炎分级的相关预测指标,Ⅱ级患者与Ⅰ级患者的C-反应蛋白边界值为72.54 mg/L,Ⅲ级患者与Ⅱ级患者的C-反应蛋白边界值为195.85 mg/L,为《东京指南》评判临床急性胆囊炎的分级提供了评判辅助,为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乳头气囊扩张(EPB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经验。方法 2005年2月~2009年8月采用EPBD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十二指肠镜,常规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留置导丝,行EPBD,取石完毕常规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观察1~3d,无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十二指肠漏、胆管炎及胰腺炎者,在全身麻醉下行LC。结果 158例患者成功行EPBD、ENBD154例,手术时间32~56min,平均41min。1例取石时取石网篮将结石挤入左肝管并嵌顿,留置鼻胆管,放弃改开腹手术。1例因乳头纵轴较长,开口下移,且开口狭窄,呈"针尖状",造影导管及导丝不能顺利插入乳头,改用针刀开窗。1例气囊扩张乳头3次后,取石时网篮嵌顿于乳头部,努力使结石脱出网篮,切开乳头,取出结石。1例取石网篮成功取出2枚结石,再次检查取石时,乳头开口充血、水肿,反复努力,仍不能完成,改针刀开窗。术后并发症5例,4例急性轻型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后于术后1~2周痊愈,1例并发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经抗感染等治疗后于术后7天痊愈。154例EPBD、ENBD成功者中,成功行LC154例,手术时间26~85min,平均39min。1例LC术后4d出现胆漏,急行剖腹探查证实肝床有直径约0.2cm迷走胆管,缝合结扎胆管,行T管引流,术后10d痊愈。本组成功施行EPBD、ENBD及LC共154例,成功率97.4%。总住院时间7~19d,平均10d。ERCP术后住院时间1~14d,平均2.5d。LC术后住院时间3~22d,平均8d。无十二指肠漏、十二指肠乳头出血、急性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出现。143例随访8~24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112例>12个月,无胆管结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掌握操作技巧,EPBD联合LC可作为治疗部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LCBDE)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 (FTS)理念实施围手术期处理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咸阳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行LCBDE患者76例的资料,随机分为FTS组 (39例)和传统处理组 (37例)。计算两组术前术后的胰岛素抵抗指数、C反应蛋白变化、术后应用镇痛药次数、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等。 结果两组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对其术前至术后7 d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与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93, 17.74, P<0.05); 术后应用镇痛药次数、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88, 2.165, 14.996, 2.188, 2.183, P<0.0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4% (6/39)和32.4% (1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61, P<0.05); 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29, P<0.01)。 结论FTS能降低LCBDE患者的术后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其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改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