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勇  冯艺  赵彩霞  汪勤  唐曼  张卫琴  刘婷珽  娄蓉  张和平 《安徽医药》2020,24(10):1992-1995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Adenomatoid Tumors,ATs)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病理科 2012年 1月至 2018年 1月 67例子宫 ATs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人均为女性,年龄范围 24~64岁,中位年龄 39岁。肿瘤位于子宫浆膜下或肌壁间,其中 66例呈结节状(直径 1.0~8.0 cm),平均直径 2.7 cm,1例呈巨大囊实性(直径 12.0 cm)。肿块切面灰白,质韧,类似平滑肌瘤,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肿瘤由大小不等的管腔或乳头状结构构成,被覆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呈单个或巢状分布于平滑肌组织之间。所有病例肿瘤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角蛋白广谱抗体(CKAE1/AE3)、钙网膜蛋白(Calretinin)、跨膜唾液酸糖蛋白(D2?40)、细胞角蛋白(CK5/6)的阳性率分别为 100.0%(67/67)、 100.0%(67/67)、 100.0%(67/ 67)、 19.4%(13/67)肿瘤增殖抗原(Ki?67)增殖指数低,约 1%~5%之间,高度糖基化的 i型跨膜糖蛋白(CD34)不表达。结论子宫 ATs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来源的良性肿瘤,但组织学特征多样,尤其出现腺腔样结构难与腺癌相鉴别,结合镜下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CL)的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10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1例子宫CL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征,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H-Caldesmon、Desmin、CD10及Ki-67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子宫CL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异常子宫出血,肿瘤组织学特征为瘤细胞呈席纹状排列,细胞密度显著增加,无异型性,核分裂象0~4个/10 HPF,间质中出现厚壁血管35例,裂隙样结构24例,水肿变性7例,间质出血5例,囊性变3例,未见坏死。免疫组化H-Caldesmon、Desmin、CD10在肿瘤中的表达分别为100.00%和100.00%、14.63%。Ki-67增殖指数:30例<2%,11例为2%~5%。术后随访37例,时间为6~60个月,平均(34.83±14.88)个月,其中3例复发,复发率为8.11%。结论 子宫CL相对少见,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特征,有一定的复发率,术后须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汪勤  唐曼  刘婷珽 《安徽医药》2014,(5):957-960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的22%,严重危及妇女的健康。目前多种肿瘤的指标(如肿瘤的体积大小、组织学分级以及是否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等)是决定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但作为指导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识别分子情况更能准确预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4种全子宫切除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患有良性子宫性疾病(非脱垂子宫)有手术指征的患者200例,分别实施4种不同全子宫切除术式,其中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LTH)、阴式全子宫切除术(TVH)、腹腔镜辅助下的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VH)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TAH)各50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对各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发热、术后疼痛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性生活基本满意率等指标进行系统地评价。 结果 术中出血量TVH组多于其他三组,其中LTH组最少;手术时间LTH组较其他三组最长; LTH组住院时间最短,而TAH组最长;LTH组术后疼痛时间最短,而TAH组最长; LTH组术后排气时间最短,而TAH组最长;四组患者术后发热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四组患者术后性生活满意率不同,其中LTH组最高。结论 LTH术式较其他术式,具有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时间短、术后排气快和性生活满意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奇异性核的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伴奇异性核的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51岁,平均40岁。大多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腹部疼痛等特征。眼观:类似经典型平滑肌瘤,切面灰白色,偶有灰黄色,质硬韧。镜检:可见局灶或弥漫分布的奇异性细胞,这些奇异性细胞伴多核或多叶核(96.3%)、嗜酸性核仁(88.9%),可见核内假包涵体(37.0%)及类似非典型核分裂象的破碎细胞核(25.9%),核分裂象少见(0~4个/10 HPF);缺乏凝固性肿瘤坏死。免疫表型:p16在3例表现为局灶斑片状阳性,其余24例为阴性;p53在5例肿瘤细胞中表达,其中阳性细胞数小于10%;Ki-67增殖指数21例小于5%,5例为10%~20%,1例大于20%。22例获得随访资料,平均随访26个月(6~118个月)。1例术后52个月死于其他疾病,1例患者术后62个月复发,复发后的肿瘤形态类似第一次肿瘤,复发后行全子宫切除术,随访7个月无瘤生存,其余20例均为无瘤生存。结论伴奇异性核的子宫平滑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瘤的少见亚型,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临床经过通常为良性病变,偶有复发,临床切除后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 differentiated-type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dVI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VIN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3~80岁,平均62岁,临床特点大多表现为外阴白斑、激惹、瘙痒、疼痛、溃疡、触血。病理组织学特征表现:基底与副基底层显著增生,上皮角下延、吻合,细胞显著异型,核仁明显,核分裂活跃,伴异常角化;中、表层细胞高度分化,细胞间桥显著,伴明显的胞质嗜酸性改变,表层角化过度与角化不全;邻近上皮真皮水肿与胶原化,带状淋巴细胞浸润,表皮增生与角化过度。免疫表型:p53在dVIN中的阳性率为83.3%(5/6),p16不表达(0/6),dVIN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Ki-67增殖指数>90%。4例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1例术后9个月死亡,1例术后6个月复发,复发和死亡的2例同时或异时伴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其余2例术后分别随访18个月和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dVIN是一种少见的高级别外阴上皮内病变,具有高的、潜在进展危险性,p53、p16及Ki-67联合使用有助于dVIN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匹多莫德配伍利巴韦林片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三联药物治疗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LEEP)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宫颈疾病中心就诊、经宫颈疾病三阶梯筛查联合第二代杂交捕获实验(HC-2)证实CIN病变合并HR-HPV感染,行LEEP术、术后1年仍为HR-HPV持续感染者,共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5例。试验组采用匹多莫德配伍利巴韦林片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三联药物治疗,对照组仅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治疗。两组患者均在停药3个月后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测(TCT)、HC-2检查。结果 药物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TCT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3,P=0.038);对照组复查HR-HPV阳性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9,P=0.031);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病毒DNA载量分别为(19.14±62.07)和(0.96±2.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9.056,P=0.004)。结论 匹多莫德配伍利巴韦林片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三联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HR-HPV持续感染,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致癌机制有多种,包括激素、环境、分子遗传学等。目前遗传学因素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或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由于具有特殊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其检出对患者或其家系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已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该文就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检测、筛查策略、临床病理特征及与免疫靶点抑制剂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替加环素联合亚胺培南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MPA)体外浮游菌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及联合抗菌效果。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替加环素和亚胺培南对89株MP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法测定替加环素与亚胺培南的体外协同作用,并计算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I),采用时间杀菌曲线判定2种药物的联合效应,采用96孔板结合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判定生物膜清除效应。结果替加环素联合亚胺培南对MPA临床分离株浮游菌的协同抑制作用为46.07%(41株),部分协同作用为14.6%(13株),相加作用为12.36%(11株),无关作用为26.97%(24株),无拮抗作用。培养24 h,亚胺培南、替加环素联用与单独使用比较,菌量抑制2 log_(10) CFU/mL。与单独使用1/4 MIC替加环素比较,加入1/4、1/2、1 MIC亚胺培南后,可明显降低生物膜黏附性(P0.05);与单独使用1/4 MIC亚胺培南比较,加入1/4、1/2、1 MIC替加环素后,可明显降低生物膜黏附性(P0.05)。结论替加环素联合亚胺培南具有协同或部分协同抑制MPA的作用,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具有更高的抗菌效能,同时对于生物膜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匹多莫德配伍利巴韦林片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三联药物治疗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LEEP)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宫颈疾病中心就诊、经宫颈疾病三阶梯筛查联合第二代杂交捕获实验(HC-2)证实CIN病变合并HR-HPV感染,行LEEP术、术后1年仍为HR-HPV持续感染者,共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5例.试验组采用匹多莫德配伍利巴韦林片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三联药物治疗,对照组仅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治疗.两组患者均在停药3个月后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测(TCT)、HC-2检查.结果 药物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TCT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3,P=0.038);对照组复查HR-HPV阳性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9,P=0.031);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病毒DNA载量分别为(19.14 ±62.07)和(0.96 ±2.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9.056,P=0.004).结论 匹多莫德配伍利巴韦林片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三联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HR-HPV持续感染,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