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6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263篇
耳鼻咽喉   59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47篇
基础医学   158篇
口腔科学   47篇
临床医学   403篇
内科学   563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94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466篇
综合类   527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06篇
眼科学   311篇
药学   202篇
  1篇
中国医学   87篇
肿瘤学   1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97篇
  2011年   303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52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目的 应用影像解剖学测量腰椎板间隙参数,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观察1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正位片,比较患侧(症状组)与健侧(对照组)椎板间隙形态,根据不同性别分别测量L4/5以及L5/S1节段双侧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和面积;通过腰椎三维CT测量腰椎板间隙的有效直径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腰椎正位片上健侧L4/5、L5/S1的椎板间隙多呈椭圆形,而患侧的椎板间隙以三角形和扁圆形多见;患侧腰椎板间隙狭窄发生率为68.1%,L4/5节段发生率为65.1%,L5/S1节段71.0%;高度改变的同时伴随宽度的改变;腰椎三维CT测量结果表明,76.5%的患者患侧椎板间隙有效直径小于工作通道直径,其中72.3%位于L4/5节段,80.6%位于L5/S1节段;男性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面积以及有效直径其均值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L5/S1节段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面积以及有效直径的均值大于L4/5节段。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板间隙的改变存在密切联系,掌握腰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面积以及有效直径,可指导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中操作。  相似文献   
72.
目的 研制适合我国临床使用的高危孕产妇病情预警评估表,检验评估表的信效度和对病情的预测效能。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形成高危孕产妇病情预警评估表初稿;应用评估表对150例入院高危孕产妇进行评估,检验评估表的信度和效度,并分析其对高危孕产妇发生病危/病重的预测效能。结果 高危孕产妇病情预警评估表包括4个维度,23个条目;评定者间信度(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90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855~0.945;内容效度比(content validity ratio,CVR)平均值为0.96,评估表灵敏性为92.5%,特异度为68.2%,阳性预测值为51.4%,阴性预测值为97.4%,阳性似然比为18.00,阴性似然比为0.53,约登指数为0.6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为0.803;预测病危/病重的AUROC为0.719,灵敏性85.7%,特异度为58.1%,阳性似然比为10.23,阴性似然比为0.64,预测效果较好。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高危孕产妇病情预警评估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对发生产科急性事件和产科危重症的预测效果好,可作为临床高危孕产妇病情评估的工具,为高危孕产妇病情的早期预警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3.
70岁以上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临床及生物学特征、影响预后的因素及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1994~2005年收治58例老年AML患者(≥70岁)回顾性分析了其临床及生物学特征、影响预后的因素及治疗方案的比较。结果亚标准剂量组(A组)33例,减量组(B组)9例,支持治疗组(C组)8例。A组与B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39.4%,22.2%。生存期明显异常(P=0.01),分别为167天和68天。C组生存期176天,与亚标准化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疗引起副反应明显减少,平均住院时间缩短(P<0.05)。预后因素分析表明:生存状态,继发性,PBWBC>10×109/L,骨髓原始细胞比率>50%,染色体核型,免疫表型是预后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70岁以上AML患者有特殊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治疗应个体化,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筛查甲状旁腺探讨泌尿系结石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的关系。方法 对20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组)及2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甲状旁腺超声扫查,观察甲状旁腺显示情况及病变;并对超声发现异常者行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血磷检查。结果 结石组中,高频超声显示甲状旁腺136例(136/200,68.00%),发现甲状旁腺肿块28例(28/200,14.00%),肿块体积(588.93±15.25)mm3。对照组中,高频超声显示甲状旁腺90例(90/200,45.00%),发现甲状旁腺肿块4例(4/200,2.00%),肿块体积(84.74±12.51)mm3。两组间高频超声甲状旁腺显示率、甲状旁腺肿块显示率及肿块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石组12例甲状旁腺肿块患者为PHPT,另16例及对照组4例甲状旁腺肿块患者血清PTH、血钙、血磷均正常。两组间PHP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组泌尿系结石发作≥3次者PHPT发生率(7/53,13.21%)高于结石发作<3次者(5/147,3.40%;P<0.05)。超声显示12例PHPT均为单发肿块;7例接受甲状旁腺切除术,术后病理均为腺瘤;5例接受内科药物治疗。结论 PHPT是反复发作泌尿系结石的一个重要且易被忽略的原因,高频超声可作为反复发作泌尿系结石患者甲状旁腺的常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75.
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SWE)是一种用于评价活体组织硬度的新技术,具有实时、无创、定量等特点,目前的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旨在对该技术的原理以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6.
在治疗前列腺癌的各种传统方法中,普遍存在着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器官造成损伤的现象。近年来兴起的靶向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作为靶向治疗的载体,病毒类载体存在免疫原性大、毒性大等缺点,而非病毒类载体靶向治疗前列腺癌往往能克服这些缺点。本文综述了以阳离子聚合物、脂质体和壳聚糖聚合物为主的非病毒类载体包裹基因药物靶向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7.
肥大细胞在大鼠胰腺组织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在大鼠胰腺组织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建立经逆行胆胰管注射2%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将大鼠分为三组,每组40只,分别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和MC激动剂48/80化合物及生理盐水进行干预,并于第3、7、14、21和28天处死动物。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Van Gieson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纤维化情况;硫堇蓝染色观察大鼠慢性胰腺炎过程中MC分布、形态和数量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慢性胰腺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和2型(AT2)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2%TNBS胰管内注射后可于第4周引起典型大鼠胰腺组织纤维化,在胰腺纤维化区域可见大量Ⅰ型胶原沉积。在此过程中MC存在着活化及脱颗粒。胰腺组织α—SMA、TGFβ1、AT1和AT2 mRNA蛋白制模早期表达即为阳性,至第4周时最强。与对照(生理盐水)组比较,色甘酸钠组MC数量及脱颗粒现象明显减少,α-SMA、TGFβ1蛋白表达和AT1、AT2受体mRNA表达明显减少;48/80化合物组MC数量及脱颗粒现象明显增多,上述各指标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MC参与TNBS诱导的大鼠慢性胰腺炎的炎症和纤维化的发生及发展,其机制可能与MC促进胰腺星状细胞活化,上调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等介导了胰腺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78.
Muscles innervated by the facial nerve show differential sensitivities to muscle relaxants than muscles innervated by somatic nerves. The evoked electromyography (EEMG) response is also proportionally reduced after facial nerve injury. This form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per utilization of muscle relaxants to balance EEMG monitoring and immobilit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1) To observ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level and mode of acetylcholine (ACh) release and the duration of facial nerve injury, and the influence of rocuronium in an in vitro rabbit model. (2) To explore the pre-synaptic mechanisms of discrepant responses to a muscle relaxant. Quantal and non-quantal ACh release were measured by using intracellular 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in the orbicularis oris 1 to 42 days after graded facial nerve injury and in the gastrocnemius with/without rocuronium. Quantal ACh releas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rocuronium in the orbicularis oris and gastrocnemius, but significantly more so in gastrocnemius. Quantal release was reduced after facial nerve injury,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nerve injury in the absence but not in the presence of rocuronium. Non-quantal ACh release was reduced after facial nerve injury, with many relationships observed depending on the extent of the injury. The extent of inhibition of non-quantal release by rocuronium correlated with the grade of facial nerve injury. These findings may explain why EEMG amplitude might be diminished after acute facial nerve injury but relatively preserved after chronic injury and differential responses in sensitivity to rocuronium.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PPAR)-β/δ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和作用方式。方法 3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对照组(5只)、高脂组(15只)和球囊损伤组(15只),后两组进一步分为6周、8周、10周组,每组5只。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用来检测PPARβ/δm RNA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PPARβ/δ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兔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8和IL-10的水平。结果 高脂组和球囊损伤组的PPARβ/δ蛋白质和m 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此外,高脂组PPARβ/δ蛋白质水平在6-10周增加显著(P〈0.01),PPARβ/δm RNA在8-10周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6-8周组之间也有明显差异(P〈0.05)。PPARβ/δ蛋白质和m RNA水平在球囊损伤组各亚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而且,球囊损伤组PPARβ/δ的表达水平比同一时间点的高脂组明显增加(P〈0.01)。高脂组和球囊损伤组,血清TNF-α、IL-6、IL-8和IL-10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上升。结论 PPARβ/δ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过氧化氢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本实验通过使用过氧化氢(H2O2)在体外诱导H9c2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给予不同浓度的丙泊酚(5,10,20,50μM)作用后,分别测定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细胞内活性氧(ROS)释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蛋白表达量。结果处理丙泊酚(10,20μM)能够抑制由H2O2诱导的细胞死亡,提高细胞存活率(P〈0.01);抑制LDH释放(P〈0.01)和细胞内ROS释放(P〈0.01);提高SOD活性,提高CAT活性和蛋白表达量(P〈0.01)。结论丙泊酚可能是通过提高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及蛋白表达量,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产生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