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1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138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63篇
基础医学   627篇
口腔科学   107篇
临床医学   408篇
内科学   409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256篇
特种医学   194篇
外科学   238篇
综合类   447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预防医学   375篇
眼科学   68篇
药学   340篇
  2篇
中国医学   233篇
肿瘤学   1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344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幽门螺杆菌治疗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对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中所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128例HP阳性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成A组(阿莫西林、甲硝唑、奥美拉唑、果胶铋四联治疗组)和B组(四联加培菲康治疗组);两组抗生素疗程均为2周,奥美拉唑及果胶铋疗程为4周;抗生素治疗结束4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及尿素酶试验,判断根除HP疗效.结果 A、B组两组根除HP效果相近,根除率分别为92.19%和96.88%(P>0.05);AAD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60岁患者AAD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患者(P〈0.05).结论 老年人AAD发生率高,培菲康能有效防治根除HP感染治疗中引起的AAD.  相似文献   
43.
医院人员咽部机会致病菌与岗位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医院各类人员咽部带菌及药敏状况,以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302份咽拭子标本培养和菌种鉴定,选择15种抗菌药物,用纸片扩散法对所分离的菌种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医院人员咽部机会致病菌的分离率为30.13%,护理人员咽部带菌率为41.32%,明显高于医技(20%,P〈0.05)和管理人员(9.52%,P〈0.01),临床医师(29.29%)高于管理人员(9.52%,P〈0.05);副流感嗜血菌占分离菌株的56.57%,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0.2%,肺炎克雷伯菌占10.1%,表皮葡萄球菌占7.07%;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75%和60%,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57.1%和85.7%;副流感嗜血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哌酮和庆大霉素耐药率为100.0%,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达98.2%。结论 医院各类人员咽部机会致病菌携带率存在差异;临床医护人员带菌率最高,管理人员最低;G^+菌对青霉素和苯唑西林耐药率高,副流感嗜血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医院工作人员中临床医护人员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  相似文献   
44.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β环糊精丹参酮滴耳液中隐丹参酮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Intersil C18分析色谱柱(4.6 mm ID×250 mm,粒径5μm),流动相为乙腈和10%乙腈(55∶4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3 nm。结果隐丹参酮保留时间为23.9 min,与相邻峰的分离度大于1.5,理论板数分别为8000。回归方程Y=-0.6242 0.0000007859X,r=0.9998,线性范围12.93~64.64μg/ml,平均回收率为98.8%,RSD1.9%。最低检出浓度为0.1μg/ml。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β环糊精丹参酮滴耳液中隐丹参酮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射频微创治疗舌扁桃体肥大的疗效,进一步分析舌扁桃体肥大的病因及综合治疗策略。方法纤维喉镜下诊断舌扁桃体肥大、舌根部淋巴滤泡增生80例。在间接喉镜下给予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射频治疗后62例随访3个月~3年,未见复发;行二次射频治疗的2例,未见明显并发症;18例失访。结论舌扁桃体肥大的病因及综合治疗非常重要,射频治疗是治疗舌扁桃体肥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了解临床主要病原菌和药敏变化,研究其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2年12月~2005年11月住我院患者各种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和抗菌药敏感试验结果。结果4年间共分离病原菌4263株,其中前6位细菌3389株(占79.50%),分别是大肠埃希菌986株(占23.13%),金黄色葡萄球菌691株(占16.21%),铜绿假单胞菌676株(占15.86%),克雷伯菌476株(占11.17%),表皮葡萄球菌371株(占8.70%),其它假单胞菌189株(占4.43%)。常用抗生素中氨苄西林的抗菌活性最低,对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率分别是3.5%和3.65%;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奥格门丁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最低,分别是4.44%、8.86%、6.71%。抗菌活性最高的是万古霉素和亚安培南。结论临床病原菌中革兰阴性细菌仍为优势菌,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其它阴性细菌检出率逐年降低;革兰阳性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逐年快速增加,而对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固经丸中黄芩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YWG-NH2分析色谱柱(4.6mmID×250mm,粒径5μm)。流动相乙腈-水(26∶74,含5ml三乙胺,磷酸调pH2.6),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76nm。结果黄芩苷的理论板数为2950,黄芩苷回归方程y=796121.5x 621926.0,r=0.9999,线性范围20.20~202.0μg/ml。其回收率为100.5%(n=6),RSD2.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48.
毛叶假鹰爪根化学成分及其抗艾滋病毒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从番荔枝科毛叶假鹰爪根中,提取分离得到具有抗艾滋病毒活性的物质。方法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经溶剂提取和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得到活性化合物,经波谱分析(UV,IR,MS,1H-NMR,13C-NMR和X-ray等)确定了它们的结构。结果得到两种具有抗艾滋病毒活性的化合物:2-甲氧基-3-甲基-4,6-二羟基-5-(3'-羟基)肉桂酰基苯甲醛,为一种结构新奇的查尔酮类化合物,命名为毛叶假鹰爪素D(desmosdumotinD)和另一种活性化合物为鹰爪素(lawinal)。结论毛叶假鹰爪素D为首次从毛叶假鹰爪中分离,首次报道查尔酮类化合物具有抗HIV活性。  相似文献   
49.
张申  李树平  卫涛涛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8):1424-1427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h761)对星形胶质细胞合成一氧化氮(NO)的作用以及对共培养的小脑颗粒神经元的作用。方法以脂多糖(LPS)和IFN-γ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产生NO作为病理条件下胶质细胞过度活化的实验模型,应用逆转录基因扩增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EGb761对星形胶质细胞中iNOS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这一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EGb761能明显降低星形胶质细胞中iNOS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减少NO 的生成、防止活化的胶质细胞损伤共培养神经元,抑制IκB-α的降解和阻止p65/RelA进入细胞核,提示EGb761对iNOS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依赖于NF-κB信号通路。结论EGb761可能对与胶质细胞过度活化有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治疗、预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potential toxic effects of phenanthrene (PHE) on tissues of clam Venerupis philippinarum using parameters of antioxidant defenses and oxidative stress. Antioxidant biomarkers including 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 (EROD),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glutathione (GSH), as well as DNA damage and lipid peroxidation (LPO) in gills and digestive glands of V. philippinarum, were analyzed after a 1-, 3-, 6-, 10- and 15-day exposure to seawater containing PHE at concentrations of 2, 10, 50 μg/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ity of most antioxidant enzymes was induced throughout the exposure period, and different trends were detected with time of exposure. The oxidative stress could be obviously caused in the gills and digestive glands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verall, our results show that digestive glands are more sensitive to marine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than gills, and GSH is proposed as potential useful biomarker as it showed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target contaminant. This coul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oxic risk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P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