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5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49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04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172篇
内科学   172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109篇
综合类   404篇
预防医学   258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68篇
  7篇
中国医学   127篇
肿瘤学   88篇
  2024年   161篇
  2023年   355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284篇
  2016年   274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观察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琥珀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血脂、葡萄糖耐量及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方法2021年9月—2022年3月于贵州医科大学实验室进行实验。将雄性C57小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饮食组(ND组)、正常饮食+琥珀酸处理组(ND+Suc组)、高脂饮食组(HFD组)、高脂饮食组+琥珀酸处理组(HFD+Suc组),每组10只,ND组给予正常饮食,ND+Suc组在ND组基础上加用2.5%琥珀酸喂养,HFD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NAFLD模型,HFD+Suc组另加用2.5%琥珀酸喂养,每周监测小鼠体质量,喂养15周后检测葡萄糖耐量,血清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肝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沉积及肝细胞病理形态变化。结果实验15周后,与ND组比较,HFD组体质量、OGTT试验各时间点(0、15、30、60、120min)血糖、血清TG和TC水平均升高(P<0.01);与HFD组比较,HFD+Suc组体质量、OGTT试验各时间点(0、15、30、60、120min)血糖、血清TG和TC水平均降低(P<0.01);ND组与ND+Suc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油红O染色显示,ND组、ND+Suc组小鼠肝脏组织中肝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大而圆,小叶结构清晰可见,未观察到明显脂质沉积;HFD组小鼠可见肝细胞弥漫分布脂肪沉积,以大小泡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部分细胞核被挤压变形甚至消失,肝细胞排列紊乱;HFD+Suc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肝脏脂质沉积较HFD组明显减轻。结论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琥珀酸能降低NAFLD小鼠体质量及血清TG、TC水平,减轻葡萄糖调节受损及肝脏脂质沉积,对于NAFLD具有潜在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OM)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实验检测OM在不同浓度(0,1.0,2.0,4.0,8.0,16.0,32.0和64.0 mmol·L-1)对NSCLC A549和H1299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法和划痕愈合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OM(8.0,16.0,32.0 mmol·L-1)对A549和H1299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OM(8.0,16.0,32.0 mmol·L-1)对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OM可有效抑制NSCLC A549和H1299的细胞活力(P<0.05,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此外,OM可抑制A549和H1299细胞的迁移与侵袭(P<0.01),也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高浓度(32.0 mmol·L-1)OM可以明显抑制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 1细胞内结构域(NICD),转录复合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酶(TACE)和无毛重组结合蛋白抑制子(RBPSUH)]及其下游蛋白Hes家族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OM可抑制A549和H129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且可抑制Notc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金骨莲胶囊对人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MDA-MB-231增殖的影响,探讨金骨莲胶囊对TNBC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技术,对金骨莲胶囊的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通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金骨莲胶囊(0.125,0.25,0.5,1,2 g·L-1)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金骨莲胶囊处理MDA-MB-231细胞24 h后的细胞核凋亡形态学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金骨莲胶囊不同质量浓度和作用时间对MDA-MB-231细胞凋亡及周期分布情况。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原癌基因蛋白(c-Myc),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 B1)和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该研究利用UPLC-MS/MS技术鉴定了金骨莲胶囊提取物中113个化合物成分。MTT比色法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金骨莲胶囊组(0.125,0.25,0.5,1,2 g·L-1)细胞抑制率显著增加(P<0.01),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13±0.02)g·L-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金骨莲胶囊组(1 g·L-1)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金骨莲胶囊组(0.5,1 g·L-1)细胞处于S期的数量明显增加(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金骨莲胶囊组(0.5,1 g·L-1)细胞中的PARP,c-Myc,cyclin B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金骨莲胶囊组(1 g·L-1)p-ER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金骨莲胶囊可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MDA-MB-231细胞MA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建立宽叶缬草的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反应体系,为宽叶缬草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Taq Mix用量,Mg2+浓度,模板DNA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对宽叶缬草SRAP-PCR扩增结果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宽叶缬草SRAP-PCR反应体系,并在最优反应体系条件下筛选可用于宽叶缬草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有效引物。结果 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Taq Mix用量为8~11 μL时扩增效果较佳;加入低浓度Mg2+可获得较佳扩增效果;中低浓度模板DNA用量可提高扩增效果;加入少量Taq DNA聚合酶可增加扩增结果丰富度。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宽叶缬草SRAP-PCR扩增结果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Taq Mix用量>Taq DNA聚合酶加入量>Mg2+加入量>模板DNA用量。适于宽叶缬草的最优反应体系为Taq Mix 11 μL,模板DNA 30 ng,Mg2+ 0.025 mmol·L-1,Taq DNA 1.5 U,正向引物与反向引物各5 μmol·L-1,用双蒸水补足体系至 20 μL。最优退火温度为36.8 ℃。应用最优体系从88对引物中筛选出17对适用于宽叶缬草SRAP-PCR的条带清晰、多态性较高的有效引物。结论 建立的宽叶缬草SRAP-PCR反应体系稳定性良好,可用于宽叶缬草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分析超选择性肾动脉弹簧圈栓塞术(SRACE)治疗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时机选择、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9年3月38例PCNL后严重出血患者的出血特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及栓塞后肾功能检测情况。结果38例患者中,7例未观察到确切出血点,31例DSA表现为肾动脉性出血,其中动脉撕裂6例,单纯假性动脉瘤(PA)17例,动静脉瘘(AVF)4例,PA合并AVF 4例。根据肾脏血管解剖位置定位,肾动脉上极支出血4例,中极支出血9例,下极支出血18例。急性出血2例,其中1例经SRACE联合输血等治疗后未能有效控制出血而行患肾切除术,迟发性出血20例,缓慢持续性出血16例。31例患者中30例成功栓塞,成功率为96.8%。SRACE术前与术后的肾小球滤过率(P=0.173)、血清尿素氮(P=0.969)、血清肌酐(P=0.1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出血应尽快行DSA明确诊断后行栓塞治疗,迟发性及缓慢持续性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DSA/SRACE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及治疗方法,SRACE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6.
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回顾长链非编码RNA TUG1(lncRNA TUG1)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以及探讨TUG1在评估骨肉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医学数据库,收集TUG1与骨肉瘤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文献。系统回顾TUG1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并采用Stata12软件(Stata公司,美国)对TUG1与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meta分析。 结果目前的研究表明,TUG1主要通过发挥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效应调控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等过程,涉及通路包括AKT信号通路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本研究共纳入4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244例骨肉瘤患者。TUG1表达升高的骨肉瘤患者总体生存率低于TUG1表达降低的骨肉瘤患者(OR=1.921,95% CI:1.361,2.712,P=0.000)。不仅如此,骨肉瘤患者组织中TUG1表达升高往往提示肿瘤具有更大的体积(OR=4.084,95% CI:2.313,7.211,P=0.000)、较高的临床分级(OR=0.247,95% CI:0.133,0.539,P=0.000)和更早期远处转移(OR=1.943,95% CI:1.130,3.339,P=0.016)。然而,其与患者性别(OR=1.055,95% CI:0.620,1.793,P=0.844)和肿瘤发生部位(OR=0.806,95% CI:0.424,1.530,P=0.509)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长链非编码RNATUG1与骨肉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不仅如此,TUG1表达升高提示骨肉瘤患者不良临床预后,其可能是一种评估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防己诺林碱对去卵巢小鼠骨质疏松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去卵巢)组、阳性(雌二醇,E2)对照组、防己诺林碱组共4组,每组10只。连续腹腔给药7周后处死小鼠,取股骨及外周血清,通过ELISA法检测骨代谢相关血清学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 P)、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及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通过Micro-CT评估各组小鼠骨组织微结构相关指标:骨小梁百分比(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和骨小梁厚度(Tb.T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骨质疏松骨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包括TRAc P、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以及降钙素受体(CTR)。结果与去卵巢模型组比较,防己诺林碱治疗组小鼠BV/TV、Tb.N、Tb.Th显著升高,Tb.Sp明显降低,骨代谢相关指标(TRAc P、CTX、NTX)显著降低,破骨细胞标志基因(TRAc P、Cathepsin K、NFATc1以及CTR)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防己诺林碱对去卵巢小鼠骨质疏松有保护作用,有望为骨质疏松的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8.
<正>脑卒中是目前造成我国成年居民死亡和残疾的首位原因[1],脑卒中可以直接损伤呼吸中枢、破坏呼吸下行传导通路和(或)继发肺部疾病而导致肺功能受损,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此时往往需要予以机械通气[2],气管切开是有创机械通气的一种形式,常常用于抢救急危重脑卒中患者,保持氧气传输和引出痰液,国外研究报道15%~35%重症监护室的卒中患者需要气管切开[3],在改善患者通气功能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影响患者肺功能,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9.
摘要 目的 验证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尿道多重耐药菌定植与术后尿路感染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对2014年2月-2018年1月某医院前列腺增生症老年患者的术后尿路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尿道多重耐药菌(MDROS)定植率差异;分析前列腺增生症术后尿路感染主要危险因素及其与MDROs的相关性。结果 共调查术后尿路感染病例278例,与556例对照组相比,其尿道MDROS定植率明显增高,总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长;尿道MDROs定植与术后尿路感染风险呈正相关(OR=1.599,95%CI:1.004~2.546)。结论 存在尿道MDROs定植的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后尿路感染发生风险较大,需重视抗菌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0.
摘要 目的 探讨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血流感染特点与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2014年1月-2018年5月487例医院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院MDRO血流感染率为19.71%;单因素分析得知患者糖尿病史、感染前住院时间≥7 d、入住ICU、APACHEⅡ评分≥20、手术治疗、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留置导尿、使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抗菌药物种数≥3种、联用抗菌药物≥3种、血糖>11.1 mmol/L、血清白蛋白<30 g/L等14个因素是医院MDRO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得知患者入住ICU、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联用抗菌药物≥3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等6个因素是医院MDRO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诊疗操作,缩短入住ICU时间,加强ICU医院MDRO防控是降低医院MDRO血流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