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5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50篇
耳鼻咽喉   5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52篇
内科学   1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78篇
综合类   508篇
预防医学   30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目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只是粗略地反映了血管腔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无法反映血管壁病变的具体情况。本试验利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左主干来阐述上述两类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点。方法:129例冠心病患者被入选,分为单支病变组49例,多支病变组80例。所有患者在进行左冠状动脉系统的介入检查和治疗时,给予左主干的血管内超声检查,然后在每间隔1 mm的超声断面上测量血管外腔面积、内腔面积、斑块面积以及钙化角度,再将所有检测断面的相应数值相加,从而得到整个左主干的外腔容积、内腔容积、斑块体积和总的钙化负荷,最后比较在最小内腔面积的血管断面上以及整个左主干,各检测数据在两组间的差别。结果:左主干血管内、外腔和粥样斑块的定量血管内超声方面:无论在最小内腔面积(MLA)部位还是在整个左主干(除斑块面积、血管外腔外),单支病变组的血管外腔面积、血管内腔面积均显著大于多支病变组,斑块负荷均显著低于多支病变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在MLA横断面上,单支病变组的斑块偏心指数显著高于多支病变组(0.46±0.18对0.33±0.22,P=0.001),即前者斑块的偏心程度显著低于后者。在粥样斑块的钙化方面:单支病变组钙化阳性率显著低于多支病变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其次,对钙化角度的定量分析显示,单支病变组患者MLA部位的钙化度数、左主干总钙化度数、最大钙化度数以及平均钙化度数均显著低于多支病变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单支和多支病变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病理结构的显著差异,表现为多支病变的患者斑块负荷更重,钙化几率和钙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阴性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和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患者的随访结果,探讨HR-HPV阴性的ASCUS和LSIL患者的合理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科门诊,HR-HPV阴性、宫颈液基细胞学为ASCUS和LSIL的356例患者的病理资料,对HR-HPV阴性的ASCUS和LSIL经阴道镜及宫颈活检排除高级别病变的306例患者定期进行HR-HPV随访。HR-HPV检测采用杂交检测法2代(hybird capture-Ⅱ,HC-Ⅱ)。结果 HR-HPV阴性/ASCUS和LSIL患者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lesions,CIN)-Ⅲ及以上病变发病率分别为7.9%和9.1%。HR-HPV阳性/ASCUS和LSIL患者CIN-Ⅲ及以上病变发病率分别是22.9%和17.9%。HRHPV阳性的ASCUS和LSIL患者CIN-Ⅲ及以上病变发病率明显高于HR-HPV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HRHPV阳性对ASCUS及LSIL患者宫颈高级别病变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13%和84.42%。HR-HPV阴性/ASCUS和LSIL患者CIN-Ⅱ及以上病变检出率是14.3%。不同年龄段的HR-HPV阴性/ASCUS和LSIL的患者,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的发生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39岁妇女宫颈高级别病变的发生率最高(18.2%)。结论 HR-HPV阴性的ASCUS和LSIL患者发生CIN-Ⅲ及以上病变分别是7.9%和9.1%,CIN-Ⅱ及以上病变达14.3%,30~39岁的HR-HPV阴性/ASCUS和LSIL患者宫颈高级别病变发生率达18%,建议对于HR-HPV阴性的ASCUS和LSIL患者应行阴道镜检查可疑病变部位活检。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诊治的4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观察,对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讨论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3%、30.8%和6.2%,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是否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c drainage,PTCD)、病理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神经侵犯是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患者的有神经侵犯和肿瘤低分化程度是降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总体预后不良,分化程度低及伴有神经侵犯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视力再下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该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视力再下降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疾病构成比、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前房深度及眼底病变等。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283例(397眼)白内障术后视力再下降患者,导致白内障术后视力再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屈光不正(30.0%)、后发性白内障 (PCO,23.2%)、人工晶状体位置改变(3.8%)、眼底病变(25.7%)、视神经疾病(4.5%)、眼表疾病(3.3%)、多因素复杂眼病(7.1%)及原因不明(2.5%),共8类;但主要由其中5种眼病引起,即屈光不正、PCO、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此5种眼病占术后视力再下降患者的72.5%(288眼)。屈光不正及PCO患者BCVA通过治疗均可明显提高。结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再下降原因复杂,其中半数患者通过治疗可再次显著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N-亚视黄基-N-视黄基-乙醇胺(A2E)能否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细胞)的自噬及损伤反应,并从自噬的角度探索其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发病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 CCK-8法筛选A2E作用于ARPE-19细胞的最佳浓度用于后续实验。采用多重细胞因子检测技术检测A2E作用于ARPE-19细胞后对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0、促血管生成素-2(Ang-2)、胎盘生长因子(P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的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ARPE-19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免疫荧光标记检测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p62的表达变化。 结果 依据CCK-8法检测结果,选择20 μmol·L-1的A2E作用于ARPE-19细胞用于后续实验。20 μmol·L-1的A2E作用于ARPE-19细胞后,细胞因子ICAM、IL-1β、IL-6、IL-8、IL-10、Ang-2、IGF-1、TGF-β的表达水平自6 h起均有所升高,PIGF和VEGFA的表达水平在A2E作用12 h后也明显升高,与未给予A2E处理的对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20 μmol·L-1的A2E作用于ARPE-19细胞1 h后细胞质内可见碗状、尚未收口的双层膜结构的“吞噬泡”,作用3 h、6 h、12 h时出现自噬体结构以及自噬溶酶体结构,自噬囊泡在A2E作用24 h时开始出现内容物减少,体积逐渐缩小。荧光显微镜下可见,与未给予A2E处理的对照相比,20 μmol·L-1的A2E作用于ARPE-19细胞6 h起即可见细胞质内LC3荧光呈现点状聚集,至12 h时荧光斑点数量达到最多、颗粒也最大、差异最明显,24 h时绿色荧光斑点数量开始下降,荧光强度也较前减弱。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未给予A2E处理的对照相比,ARPE-19细胞中Beclin-1蛋白的表达在A2E作用1 h、3 h、6 h、12 h及24 h时均显著升高,p62蛋白的表达在A2E作用1 h、3 h、6 h、12 h及24 h时均下降(均为P<0.05)。结论 A2E能够刺激ARPE-19细胞分泌多种AMD相关炎症因子和新生血管因子,同时也能激活自噬潮,这为进一步研究自噬在AMD发病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6.
腰椎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腰椎退变性疾病应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治疗的再手术发生情况,探讨其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9月~2015年7月,29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我院接受减压及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手术。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本组患者术后再手术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再手术原因和处理方法,并对所有再手术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再手术效果。结果:295例患者中,再次手术患者共16例,再手术率为5.4%。所有再手术患者二次手术时间距离首次手术15.1±23.4个月(0.1~60个月)。16例再手术患者中,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者6例(37.5%),其中切口感染2例、伤口深层血肿形成4例,均采取感染清创或血肿清除(1例因行棘突切除取出Coflex)治疗后痊愈;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者10例(62.5%),其中2例Topping-off术后患者再手术原因为融合节段内固定松动或神经根粘连,更换内固定及神经根松解后症状缓解;另8例单节段Coflex置入患者主要原因为原手术节段或邻近节段退变,接受再次探查减压、融合后症状缓解,其中1例为新发节段症状,予以减压融合后症状缓解。本组所有再手术患者中,无1例因Coflex内固定直接相关并发症(内固定移位、松动、脱出或棘突骨折)再次手术。所有再手术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8.6±12.6个月(6~4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主观满意度总体优良率为93.8%。结论: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再手术原因与Coflex装置无直接相关,主要影响因素与切口感染、深层血肿及原手术或邻近节段退变有关。  相似文献   
37.
<正>病例简介患者女,55岁,2010年7月出现腰骶部阵发性疼痛,平卧时明显加重,侧卧或休息时缓解,每次发作约10min。不伴有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于当地医院就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中医药治疗,疼痛未见明显好转。2011年7月行腰椎MRI及骨盆CT检查,发现S2骶骨以下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图1、2),考虑占位性病变,脊索瘤可能性大。行穿刺活检,病理会诊结果诊断为浆细  相似文献   
38.
【摘要】 目的:探讨椎旁肌肉减少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术后邻近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AVC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PKP治疗1年内发生AVCF的OVCF患者的272例患者资料,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42例患者被选为AVCF组,对照组为同一时期在我院接受PKP治疗1年内未发生AVCF的OVCF患者,根据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首次PKP治疗的节段,与AVCF组中的每例患者进行严格的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患者术前进行腰椎MRI检查,在MRI上测量L3和L4水平椎旁肌(paravertebral muscle,PVM)[多裂肌 (multifidus,MF)、竖脊肌(erector spinae,ES)、腰大肌(psoas,PS)]总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功能横截面积 (functional cross-sectional area,FCSA),计算CSA椎体指数、FCSA椎体指数。在矢状位重建CT图像上获取L5 CT值为术前椎体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在X线片上测量后凸角(kyphotic angle,KA)、椎体前后壁高度(anterior-to-posterior body height,AP)比值,记录有无骨水泥渗漏入椎间盘等。采用t检验、ROC曲线分析、Delong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PKP术后AVC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L3和L4水平,AVCF组MF、ES、PVM和PS 的平均CSA、FCSA及FCSA椎体指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long检验显示L4水平ES(0.806 vs 0.900)和PVM(0.861 vs 0.941)的FCSA椎体指数对于预测AVCF的AUC大于L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4水平PVM的FCSA椎体指数,其AUC为0.941(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 90.5%。单因素分析显示AVCF组中患者BMD低于对照组 (93.55±14.99HU vs 106.31±10.95HU);术前后凸角大于对照组(16.02°±17.36° vs 12.87°±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4水平PVM的FCSA椎体指数减少(OR 0.830;95%CI 0.760~0.906)和BMD降低(OR 0.928;95%CI 0.891~0.966)是PKP术后AVC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4椎旁肌肉减少是OVCF患者PKP术后AVC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9.
介入治疗32例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了32例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或胆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护理。介入治疗后密切观察有无肝性脑病症状,做好饮食护理,观察有无疼痛,认真做好胆汁引流管的护理及皮肤护理,监测肝功能及胆红素等生化指标,观察有无出血、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引流管周围渗漏腹水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出院指导。本组术后3例因肝功能较差,出现肝性脑病,住院期间死亡;5例术后出现血性胆汁引流液,7例术后血淀粉酶升高,8例发生胆系感染,3例引流管周围渗漏腹水,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好转,黄疸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相似文献   
40.
目的: 了解目前北京地区"三甲"医院从事PICC置管护理人员的培训情况.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北京地区15家"三甲"医院从事PICC置管的121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106例(87.6%)调查对象接受过PICC专业培洲;其中有91例(85.9%)接受的是医院和PICC厂家的培训.⑦相关知识得分最高为11分,最低为5分,甲均得分9.5 3±1.47分.⑦参加史£培训的调查对象得分高于未培训组(P<0.0 5);接受过再次培训的调查对象得分高于只参加过1次培训的组(P<0.05).结论: 护理学会和卫生行政部门等楣关机构应尽快完善PICC技术的相关制度,建立PICC专业护理人员培训模式,使所有护理人员实施PICC置管前都能接受到专业规范的培训,这样才能使我国PICC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切实起到服务患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