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1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4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国内外对腹股沟皮瓣动脉及其分支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临床已广泛开展以旋髂浅动脉为轴心的腹股沟轴型皮瓣,但联合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与下腹部皮瓣的报道不多,根据共同起于股动脉的旋髂浅动脉及腹壁浅动脉的解剖特点,以其各自的血管走向为轴线,设计成共蒂的双叶皮瓣,应用于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手部较大的创面以及难以用单一皮瓣覆盖的不规则创面,术后训练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强啡肽参与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病理过程,应用体感运动诱发电位可以监测脊髓电生理的改变以及强啡肽干预后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10在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健康、封闭群雄性SD大鼠94只,将94只蛛网膜下腔插管后大鼠按鞘内注射不同药物按随机数分为:①正常组4只,不行鞘内注药。②对照组6只,鞘内注射生理盐水。③强啡肽组:生理盐水+30nmol强啡肽A(1-13)。④强啡肽+nor-BNI(Kappa受体拮抗剂)组:30nmol强啡肽A(1-13)+100nmolnor-BNI。⑤强啡肽+MK-801(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组:30nmol强啡肽A(1-13)+100nmolMK-801。每组分1,3,7,14d4个时间组,每组7只动物。注射药物均以生理盐水配成10μL溶液,强啡肽A(1-13)在nor-BNI或MK-801鞘内注射后15min应用。所有动物在注药后应用电生理技术观察大鼠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结果:①正常组动物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2.35±0.26)ms,波幅(26.84±4.19)μV。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1.88±0.28)ms,波幅(20.76±2.50)μV。②单纯鞘内注射强啡肽组在注药后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值均变小,3d时有些动物仅存痕迹波,波型变宽,潜伏期逐渐延长,传导速度减慢。注药后1,3d时波幅和潜伏期与注药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说明诱发电位3d时不但没有恢复,而且继续加重。③单纯注射强啡肽的各组动物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在7,14d时也没有明显恢复。而联合鞘内注射nor-BNI或MK-801组的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在1~3d时与强啡肽组差异不显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表现,而在7,14d时则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较强啡肽组的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短、波幅大,与强啡肽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1)。④强啡肽A(1-13)联合注射nor-BNI组与MK-801组两组间对脊髓电生理损害的改变类似,强啡肽A(1-13)+nor-BNI组的损害表现小一些,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⑤实验中观察到运动诱发电位的表现与大鼠的运动功能相符合,运动诱发电位的恢复预示着运动功能的恢复。结论:强啡肽鞘内注射能导致脊髓电生理损害,而应用nor-BNI和MK-801干预后,均能部分对抗强啡肽对大鼠脊髓电生理的改变作用,出现了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大的改变,提示这两组大鼠的运动神经纤维破坏较少,恢复快,再生多,证明了强啡肽对脊髓神经确实有继发性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于培养的人原代成骨细胞和人成骨细胞系HOS-8603的凋亡作用,并分析浓度效应。方法:实验于1998-04/2000-04在第二军医大学卫生毒理学教研室完成。在人成骨细胞和人成骨细胞系HOS-8603中,实验组加浓度为1,10,100,1000ng/L的肿瘤坏死因子α,对照组加等量的无肿瘤坏死因子培养基,培养后检测细胞活力应用噻唑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DNA梯形条带和透射电镜等方法。结果:①肿瘤坏死因子α对培养成骨细胞和HOS-8603细胞的作用(噻唑兰法):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为100和1000ng/L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犤成骨细胞:(0.14±0.006),(0.10±0.010),(0.27±0.013)ng/L;HOS-8603细胞:(0.15±0.012),(0.09±0.015),(0.27±0.013)ng/L,P<0.05犦。②DNA梯形条带结果:凋亡细胞使DNA在核小体外降解,形成180~200bp或与之成倍的DNA片段。在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呈现梯形结果。在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为1000ng/L时,成骨细胞可检测到典型DNA梯形条带。③成骨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透射电镜检查,浓度为1000ng/L实验组较浓度为100ng/L实验组凋亡细胞多。肿瘤坏死因子α同样可以诱导HOS-8603的凋亡,未加肿瘤坏死因子α时,凋亡很少,加入100ng/L及1000ng/L肿瘤坏死因子α时,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达到100g/L时,可以引起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系HOS-8603细胞凋亡,并随浓度加大出现凋亡细胞增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验证了肿瘤坏死因子能刺激成骨细胞凋亡的假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否再生、再生的质量以及再生神经的来源. 方法 将 20只实验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 10只.左侧后肢胫神经、腓总神经为实验神经,切断腓总神经 A组腓总神经断端以远 1.5 cm处将胫神经、腓总神经相邻面的神经束、外膜切开,相对缝合束、外膜; B将腓总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相邻面行端侧外膜缝合.术后 12周腓总神经远端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行形态学和组织学检测. 结果 术后 12周两组神经缝合后神经均再生,再生质量无显著差异. 结论 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够再生,再生侧支来源于胫神经,再生质量与神经端侧缝合相似.  相似文献   
15.
Paiban骨组织单电极射频消融的范围及热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保证射频消融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是准确判定病灶内的加热温度及范围。目的:观察骨组织单电极射频消融的范围和热场分布情况。设计、时间、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9/12在上海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黄牛胫骨新鲜标本15例,MSIS-1500型射频仪为美国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方法:使用射频仪及单电极射频针对15例新鲜牛胫骨标本进行射频消融,设置中心温度95℃,持续15min,消融中测量电极旁20mm范围内骨皮质和骨髓内16个测温点的温度。主要观察指标:消融过程中各测温点温度随时间变化及骨组织内部凝固形态和范围。结果:在骨髓和骨皮质分别形成以电极为中心半径为10mm和5mm的50℃以上高温区;电极周围骨皮质成苍白色,界限不清;骨髓凝固区域沿电极呈纵椭圆形,垂直电极方向最大横经约17.2mm,沿电极方向的最大长径平均约23.6mm。结论:单电极骨组织射频消融范围较小,用于较大骨肿瘤的治疗需多点次消融;骨皮质有明显隔热作用。  相似文献   
16.
骨盆及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单元选择及构建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寻求骨盆及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中三维有限元模型单元的选择以及构建,为骨盆、髋臼生物力学研究及手术仿真模拟提供精确模型。方法:在获得的骨盆及髋臼三维CT图像数据矩阵中移动立方体,骨骼内部采用六面体单元,骨骼表面采用Marching Cube算法,建立四面体代替等值面,构建骨盆及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单元。结果:综合Marching Cube算法和传统方法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所构建模型表面光滑连续,不仅能够分析骨骼表面应力应变分布,同时保留内部应力应变分布的特点。结论:结合传统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方法,在模型表面使用四面体单元,模型内部采用六面体单元,构建表面连续平滑的骨盆和髋臼有限元模型,不仅能够反应内部应力应变分布,而且能够模拟分析骨骼表面应力应变分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distalradiusNitinolmemoryconnector,DR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三维建模及有限元方法,分析计算DR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断面及周围所产生的应力并构建记忆应力场。结果:桡骨远端DRMC持骨支产生轴向持骨力为14.66MPa,持骨支最大主应力值为40~70MPa,最小主应力值为3~7MPa,而加压支应力值相对较大,为20~40MPa。结论:DRMC在骨折线周围的应力分布合理,轴向持骨力有利于早期骨折稳定,加压支纵向加压及记忆效应的存在,可将被固定的废用段转化为生长段,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8.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族多功能的蛋白多肽,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为转化生长因子β1。不同的内固定材料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不同,其影响程度如何是判定内固定材料优劣的一个重要评定指标。目的:通过不同内固定材料固定后骨折愈合不同阶段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了解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细胞内定位,借此探讨不同内固定材料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局部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病理科。材料:实验于2000-03/2001-07在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骨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新西兰兔42只,所有动物均随机抽取,雌雄不限,按内固定物分成两组:矩形髓内钉组;不锈钢接骨板组,每组动物21只。方法:以矩形髓内钉与不锈钢接骨板固定兔胫骨制作骨折内固定模型,骨折内固定部位为兔左胫腓骨交界下2mm处。手术前后用市售动物颗粒饲料分笼喂养,饮用自来水,自由活动,不用外固定。每组动物于内固定手术后1.3.7,14,21,28d分别处死3只,取骨折端骨痂及周围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切片和原位杂交处理。主要观察指标:观测并记录组织切片中不同细胞内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染色阳性强度和阳性面积比,显示兔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中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分布和含量。结果:共用实验动物42只,腹泻死亡3只,伤口局部感染骨外露3只,共6只未纳入结果分析,矩形髓内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各3只,进入结果分析动物数36只。①在骨折早期,矩形髓内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局部的细胞和间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均无表达;7d后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中有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阳性表达。②矩形髓内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阳性染色强度、阳性面积比及阳性指数术后14d最高(12.36&;#177;0.58,0.19&;#177;0.05,2.35&;#177;0.20:10.24&;#177;0.65,0.13&;#177;0.03,1.33&;#177;0.10),28d最低(4.24&;#177;0.57,0.06&;#177;0.02,0.25&;#177;0.08:3.31&;#177;0.27,0.03&;#177;0.01,010&;#177;0.02),同期比较除术后7d阳性面积比外,其余矩形髓内钉组均高于不锈钢接骨板组,组问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矩形髓内钉较不锈钢接骨板更能促进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9.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是一类多功能的调节细胞生长、分化的细胞因子,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广泛地存在。周围神经变性和再生中TGF-β及其受体的表达出现有意义的变化,通过其保护神经元,促进轴突生长,促进雪旺细胞再生,刺激瘢痕形成及影响靶器官等对周围神经变性和再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2-12/2004-12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27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本组27例患者均经3个月以上的正规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机械牵引、手法推拿、电针刺激、口服消炎止痛药物等,无效后采用手术治疗。手术行单侧开窗术22例,扩大开窗4例,双侧扩大开窗1例。具体操作为全部病例采用全麻俯卧位。腰椎后正中切口暴露棘突及椎板,定位准确后于病椎间隙患侧椎板开窗打开椎管,单侧开窗大小为1.0cm&;#215;1.0cm的骨窗,需要扩大开窗的小于2.0cm&;#215;2.0cm,需双侧开窗者同法处理对侧。将硬膜囊及脊神经根往对侧牵开彻底切除髓核及破裂的透明软骨板.探查脊神经根松解后置负压引溜逐层缝合关闭伤口。术后按照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手术疗效标准对患者体征及日常生活问题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本组27例患者术后均完成3个月随访,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按照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手术疗效标准,27例患者中优20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2.6%。结论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以微小的手术创伤换来对神经功能的保护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值得的,应尽量采用对脊柱损伤较小的椎板开窗手术进行治疗,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