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Paiban骨组织单电极射频消融的范围及热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保证射频消融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是准确判定病灶内的加热温度及范围。目的:观察骨组织单电极射频消融的范围和热场分布情况。设计、时间、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9/12在上海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黄牛胫骨新鲜标本15例,MSIS-1500型射频仪为美国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方法:使用射频仪及单电极射频针对15例新鲜牛胫骨标本进行射频消融,设置中心温度95℃,持续15min,消融中测量电极旁20mm范围内骨皮质和骨髓内16个测温点的温度。主要观察指标:消融过程中各测温点温度随时间变化及骨组织内部凝固形态和范围。结果:在骨髓和骨皮质分别形成以电极为中心半径为10mm和5mm的50℃以上高温区;电极周围骨皮质成苍白色,界限不清;骨髓凝固区域沿电极呈纵椭圆形,垂直电极方向最大横经约17.2mm,沿电极方向的最大长径平均约23.6mm。结论:单电极骨组织射频消融范围较小,用于较大骨肿瘤的治疗需多点次消融;骨皮质有明显隔热作用。  相似文献   
2.
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共治疗42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骨样骨瘤的患者。男29例,女13例;年龄13-46岁,平均23.6岁;病程15d-2年,平均5个月。病灶部位:股骨近端15例,股骨远端2例,胫骨13例,骨盆7例,肱骨干2例,尺骨鹰嘴1例,跟骨1例,L4椎体1例。在腰麻或臂丛麻醉下行CT定位引导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术中CT扫描层厚为2-4mm,治疗温度90℃持续6min,用直径3.5-4mm穿刺针穿透骨皮质,将有效治疗直径1.5-2.0cm的射频电极准确插入瘤巢中心。随访18-24个月,平均19.5个月。手术前后行MR病灶扫描,进行影像学对比。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score,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参数。结果术后24h所有患者自主下地活动,术后3d-1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术后1个月随访疼痛基本消失。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7例病理结果证实为骨样骨瘤,其余5例因取材失败,病理结果为阴性。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治疗成功率93%,末次随访无复发。术后复查MRT2加权像有不同程度信号降低。结论CT定位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骨样骨瘤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高效的技术,射频消融电极针精确到达瘤巢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过程,往往涉及多个基因的改变,包括正常基因的突变或缺失,癌基因的异常扩增和表达以及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加之基因本身多效性和机体免疫因素,最终决定肿瘤表型的表达与否。骨肉瘤是一种起源于间叶组织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其早期转移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骨肉瘤发生、发展、转移等相关基因的研究,将对其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早期诊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因芯片这一高通量基因表达分析平台,能在一张芯片上于同一实验条件下同时筛检众多基因的差异表达,为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骨肉瘤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查骨肉瘤发病相关的基因,探讨其对于骨肉瘤发病的意义。方法:采用3个骨肉瘤细胞株(MG-63、Saos-2、U-2OS)及1个成骨细胞株(Hfobl.19),提取总RNA,合成生物素标记的cRNA,与Affymetrix~(?)GeneChip~(?)U133A芯片杂交,筛查骨肉瘤细胞差异表达≥2.0倍的基因。挑选其中10个差异表达基因,分别设计合成引物,用嵌合荧光(SYBR~(?) GreenⅠ)实时PCR法定量检测9例新鲜骨肉瘤标本中该10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应用ABI Prism 7 000分析其与成骨细胞株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在芯片包含的所有基因(约22 000个转录本)中,3个骨肉瘤细胞株与成骨细胞株相比较,共同上调58个基因,共同下调142个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包括能量和物质代谢基因、癌基因、信号转导基因、转录相关基因、细胞周期基因、细胞凋亡基因、免疫反应基因、抑癌基因等。在200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挑选10个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实时RT- PCR检测9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该10种基因的表达结果与芯片结果完全相符。结论:骨肉瘤是一种多基因病变,应用基因芯片可以发现该肿瘤发病相关的基因,为深入探讨骨肉瘤的基因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5-01/2008-01的文献62篇,总结大直径球头人工髋关节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以往认为髋关节假体股骨头直径>32mm时关节磨损将明显增加,近年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股骨头直径大小与磨损率高低并无必然联系,特别是在高交联聚乙烯、金属、陶瓷等耐磨材料应用于人工关节之后.大头径髋关节假体在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方面的优势已引起重视,研究发现随着股骨头直径的增大,脱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头颈比改善增加了假体的活动度,减少了假体间的碰撞.目前临床上大头径髋关节假体的应用主要体现于金属-金属人工关节,特别是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大头径髋关节假体在关节翻修术中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骶骨肿瘤外科分型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92例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经验,提出新的骶骨肿瘤外科分型方法,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5年8月间上海长海医院骨科及普外科收治并进行手术切除的92例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表现和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将肿瘤分类:首先按照MRI矢状面解剖位置将骶骨肿瘤分为两个大型,Ⅰ型即凡累及S1、S2节段的骶骨肿瘤,Ⅱ型为仅累及S3-S5节段的骶骨肿瘤;根据肿瘤前缘突入盆腔的距离参数D进一步将I型和Ⅱ型骶骨肿瘤分成四个亚型:Ⅰa、Ⅰb、Ⅱa、Ⅱb(D〈5cm为a,D≥5em为b);亚型分区:根据横切面解剖位置将四个亚型的骶骨肿瘤进行解剖分区(1、2、3区分别代表骶前区、骶髂关节区和骶后区),确定16个亚型分区。依据肿瘤分型分区可确定手术入路和切除范围。结果92例骶骨肿瘤中,依据骶骨肿瘤外科分型方法:Ⅰ型42例,Ⅱ型50例;16个解剖分区统计:Ⅰa1型2例,Ⅰa2型1例,Ⅰa3型2例,Ⅰa12型9例,Ⅰa13型无,Ⅰa23型2例,Ⅰa123型8例,Ⅰb1型2例,Ⅰb12型8例,Ⅰb13型1例,Ⅰb123型7例,Ⅱa1型5例,Ⅱa3型1例,Ⅱa13型17例,Ⅱb1型5例,Ⅱb13型22例。单纯前方入路者14例(15.2%),单纯后方入路者40例(43.5%),前后联合入路者38例(41-3%)。35例(38.0%)行腰椎一骨盆连续性重建(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结论骶骨肿瘤外科分型对指导手术入路、选择重建方式等有较大意义;但尚不能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须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大头径髋关节假体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汝鸣  蔡郑东 《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8(3):161-162,179
以往认为髋关节假体股骨头直径>32 mm时关节磨损将明显增加,近年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股骨头直径大小与磨损率高低并无必然联系,特别是在高交联聚乙烯、金属、陶瓷等耐磨材料应用于人工关节之后.大头径髋关节假体在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方面的优势已引起重视,研究发现随着股骨头直径的增大,脱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头颈比的改善增加了假体的活动度,减少了假体间的碰撞.目前临床上大头径髋关节假体的应用主要体现于金属-金属人工关节,特别是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大头径髋关节假体在关节翻修术中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