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7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66篇
临床医学   130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425篇
综合类   232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149篇
  3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以X线分类诊断为基础,探讨成人四肢长骨骨折的分布规律,预测不同节段骨折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调阅2003-2007年5年间所有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成人(≥16岁)四肢长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按照国际公认的AO/OTA骨折分类原则进行定位诊断,按性别、年龄对不同骨折节段进行统计并绘出分布曲线.结果 5年间共收治四肢长骨骨折病例35 687例,其中儿童(<16岁)长骨骨折7 842例,成人长骨骨折27 845例.成人四肢长骨不同节段骨折的性别、年龄分布曲线可分为5种类型,除I型曲线主要涉及中青年男性骨折,典型见于22、32、42、43节段, III型曲线见于11、23和31节段,是典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部位,其他类型骨折分布曲线也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结论 随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不同部位骨折的人群组成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有些部位可能是骨质疏松的潜在发生部位,对骨折分布规律的认识对于提高处于高强度活动易受伤人群的保护意识及预防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有效减少骨折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前方入路进行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1年1月采用前方入路进行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9例患者,手术包括病灶清除,植入自体髂骨植骨以及同种异体髂骨块,或植入同种异体骨钛笼进行融合,应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对患者采用颈椎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正中劈开暴露病灶,彻底清除结核肉芽组织、脓液、死骨等进行脊髓减压,次全切除相应椎体,植入同种异体髂骨块以及自体骨块或植入同种异体骨钛笼进行融合重建前柱、前方钉板内固定.结果 9例患者进行6 ~ 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1例出现喉返神经受损症状,2个月后缓解;1例切口愈合差,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结核病灶复发,神经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至最后1次随访时8例植骨病例X线均表现为融合迹象,1例融合不确切,融合率88.8%,融合时间6~20个月.9例截瘫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术后Frank A级0例、B级3例、C级3例、D级3例.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彻底清除病灶,重建颈胸段的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具有恢复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彻底减压恢复截瘫,病灶切除彻底、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93.
赵峰  田德虎  何薇  张国平  沙子义  武卫峰 《河北医药》2012,34(24):3739-374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肌腱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考虑肌腱损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28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肌腱损伤,多层螺旋CT显示肌腱局限性增粗,局部稍凸起等,与手术所见符合。结论多层螺旋CT为无创检查方法 ,对肌腱损伤定位、定性准确,可为手术提供准确的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在模拟肩袖完好和撕裂两种情况下,比较切断喙肩韧带前、后肱骨头前上方移位的变化,为行肱骨头人工假体置换术时对喙肩韧带的处置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新鲜成人尸体肩关节标本12个,保留肩胛骨、肱骨中上2/3、喙肩韧带和肩关节囊.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标本,A组完整保留冈上肌,B组切除整个冈上肌.在肩关节后伸30°、外展0°、外旋30°位,对肱骨干施加50 N轴向压力负荷,测母肱骨头向肩关节前上方的移位值.自肩峰侧切断喙肩韧带,同样条件下重复上述负荷.移位测试.结果 A组标本切断喙肩韧带前、后肱骨头前上方移位分别为(5.96±0.77)mm及(6.83±0.84)mm,增加(0.88±0.34)mm(P<0.01):B组标本切断喙肩韧带前、后肱骨头前上方移位分别为(8.07±2.46)mm及(9.92±3.29)mm,增加(1.85±0.99)mm(P<0.01).两组标本在喙肩韧带完好时的肱骨头前上方移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切断喙肩韧带后肱骨头移位的增加在B组更显著(P<0.05).结论 喙肩韧带限制肱骨头向前上方移位,合并肩袖功能障碍时作用更重要,行肱骨头人工假体置换时应尽量保留喙肩韧带.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广泛清除股骨头内坏死病灶的微创手术方法,使植骨区形态呈蘑菇状,扩大股骨头软骨下植骨的范围,加强对骨关节面的支撑.方法 设计制造股骨头内切骨器械、骨碎屑清除器械及碎骨块植入器械.用切骨器械在股骨头兴趣区内(坏死区)将骨质切碎形成空腔,用碎屑清除器将空腔内骨碎屑清空,用植骨器械将3mm3骨水泥颗粒植入空腔内.结果 在平小转子下方3 cm处,开6 mm微孔骨隧道,可在股骨头软骨下兴趣区挖出蘑菇状空腔,并植入骨水泥颗粒,完成模拟植骨过程.结论 应用特制器械可将股骨头坏死病灶广泛清除,扩大股骨头内的植骨范围,使植骨形态呈蘑菇状,实现股骨头坏死的微创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应用骨锚进行肩袖全层撕裂修复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4年10月-2007年1月选择13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应用骨锚行肩关节镜下肩袖撕裂修复术,术后随访1年.使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ore,ASES)、Constant-Murley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及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imple shoulder test,SST)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1年随访时,肩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功能明显改善.ASES评分、CMS评分和SST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P<0.01).结论 应用骨锚进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是治疗肩袖撕裂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97.
目的 通过建立失神经支配兔小腿三头肌模型,经植入电刺激(implantable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IENS)及经皮电刺激(transce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后观察小腿三头肌肌电生理变化、肌肉湿质量、肌纤维横截面积、直径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其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中的作用,并比较2种刺激方式的疗效.方法 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等分成4组.A组术后第2天开始IENS;B组术后第2天开始TENS;C组术后4周开始IENS;D组不予电刺激.刺激仪均采用DXZ-1多形波治疗仪.脉冲频率10 ms,脉宽2 ms,电流峰值8~10 mA,频率2~5 Hz.电刺激1次/d,30 min/次.术后6周行肌电图检查,并取材送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IENS或TENS对失神经骨骼肌湿质量、肌纤维直径及横截面积均有明显影响,A、B组的肌肉湿质量、肌纤维直径及横截面积高于 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C组肌肉湿质量、肌纤维横截面积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肌肉湿质量、肌纤维横截面积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也有明显改变.骨骼肌失神经电位的改变4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骨骼肌失神经后早期进行IENS可以延缓失神经骨骼肌湿质量、肌纤维直径及横截面积的下降,明显减轻胶原纤维增生.同时IENS对骨骼肌失神经纤颤电位的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8.
背景: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分别探讨了神经生长因子对胎兔许旺细胞培养的影响以及去细胞神经移植体的制备,并在体外成功制备出重新细胞化的神经移植复合体。 目的:探讨种植许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对神经-肌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3/2007-06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37只,1只用于制备去细胞神经桥接体,剩余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18只/组。 方法:切取兔双侧坐骨神经,剥除周围组织,剪成约每段3 cm,放入TritonX-100水溶液中静置12 h,蒸馏水漂洗,以使溶于水的TritonX-100膜蛋白体复合物充分脱离神经干,如此反复,TritonX-100作用时间共为96 h,萃取好的去细胞神经桥接体在Hank s液中4 ℃保存。调整第2代许旺细胞浓度至1×1011 L-1,用100 μL微量注射器注入去细胞神经桥接体内,然后将神经段置于DMEM培养液中,即为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实验组兔于膝关节上方造成20 mm长缺损,将种植许旺细胞的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缝接于坐骨神经两断端;对照组兔左侧坐骨神经造成20 mm长缺损后,用单纯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桥接物缝接神经两断端。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4,8,16周大体观察兔足部溃疡形成及愈合情况,通过肌电图、光镜、电镜等方法检测远端腓神经的轴突、髓鞘及胫骨前肌、运动终板的恢复情况。 结果:术后4,8,16周两组动物术区局部均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实验组足部溃疡愈合情况、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及再生神经的超微结构、运动终板的形态及靶肌肉结构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术后4周两组均未见明显的神经传导,术后8,16周实验组胫骨前肌湿质量、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种植许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不仅能够为再生神经提供良好的支架作用,还能诱导和促进神经轴突和髓鞘的再生,对坐骨神经缺损后的神经-肌结构重建与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索硫酸镁预防和治疗跟骨骨折后筋膜室综合征(CS)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硫酸镁湿热敷的方法预防和治疗可能发生CS综合征早期患者85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有效地预防和治愈,无1例出现前足僵硬、爪形趾、软组织萎缩及运动功能异常。结论在有可能发生CS综合征早期患者,用硫酸镁湿热敷的方法能有效地预防跟骨骨折后CS的发生,并对早期CS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对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采用Bryan颈人工椎间盘对48例颈椎病患者的56个椎间盘进行治疗,其中单节段40例,双节段8例.术后随访2~38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失败4例,男1例,女3例;年龄分别为42、51、40、49岁.患者均为经6周的保守治疗无效后行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结果 1例全麻后在用胶带固定患者体位的过程中造成对臂丛的过度牵拉,术后双上肢肌力下降到2~3级.1例术前CT及MRI显示C4~C6水平后纵韧带骨化,其中C4,5节段骨桥形成,向后方压迫脊髓;手术切除部分骨化后纵韧带,使之漂浮;术后患者症状无改善,并出现锥体束征阳性,复查CT及MRI示存在骨化后纵韧带压迫脊髓.1例术前MRI显示C4-5椎间盘突出,椎管前后径约为5 mm,C4,5水平脊髓变性;术中向外侧减压时致椎管内静脉破裂,出血影响术野;术后左侧肢体肌力下降至0级.1例术后1年发现假体后方异位骨化,但不影响关节活动.结论 臂丛损伤、减压不彻底、术中椎管内静脉出血和异位骨化可能是引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