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71.
一、制订背景(一)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病学及诊治特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为2019年底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冠状病毒性肺炎病例,现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新型冠状病毒疾病命名为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1]。  相似文献   
72.
文题释义:新疆西伯利亚接骨木:为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其根皮,茎叶,花朵均可用药。在民间习用其树皮和嫩枝(夏季采嫩枝,秋季采树皮,切成小段,晒干)入药。性味辛、温、入骨和关节,具有接骨续筋、活血止痛、祛风活络之功效。主要含有三萜苷元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芹菜素、芦丁、花青素等多种黄酮类成分及环烯醚萜和木脂素类等。 醇提法:是以乙醇提取最常用。乙醇的溶解性能比较好,对中草药细胞的穿透能力较强,难溶于水的亲脂性成分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也较大、提取时间也短。 水提法:水是一种强的极性溶剂,中药中亲水性的成分,能被水溶出。但亲脂性强的成分不易被水溶出,而且提取物易霉坏变质。 背景:研究发现接骨木根皮能通过促进成骨细胞的分裂增殖、分泌碱性磷酸酶加快骨基质钙化,促使新骨形成的同时也具有促进坏死骨的吸收作用。 目的:观察新疆西伯利亚接骨木树皮2种提取物促进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将108只3月龄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华跌打丸组(剂量为0.54 g/kg,阳性对照),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0.314,0.157,0.078 g/kg),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0.340,0.170,0.085 g/kg)。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大鼠截断股骨干中段,制作股骨开放性骨折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股骨干,不做截骨。造模后第1天开始灌胃不同药物到6周(1次/d)。第2,4,6周后观察西伯利亚接骨木2种提取物对血清相关生化指标、X射线片、生物力学及苏木精-伊红染色的影响。实验方案经新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血清生化指标:各期醇提物高剂量组血钙低于假手术组、模型组,表明醇提物高剂量组成骨速度快,其次为醇提物中、低剂量组、水提物高剂量组;醇提物高剂量血磷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中华跌打丸组;各期醇提物高剂量组血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于其他组,表明醇提物高剂量组成骨细胞活动旺盛,其次为水提物高剂量组;②X射线片:大鼠骨折区的愈合醇提物高剂量组显著,中华跌打丸组、水提物高、中剂量组,醇提物中剂量组良好,醇提物低剂量组、水提物低剂量组欠佳;③三点弯曲力学试验:2种提取物各组6周大鼠股骨最大载荷、最大挠度值均高于模型组,醇提物高剂量组明显升高,其次为水提物高、中剂量组,醇提物中剂量组;④苏木精-伊红染色:随时间的延长骨折区逐渐形成纤维性骨痂,骨髓腔沟通,醇提物高剂量组、水提物高剂量组骨性愈合好于其他组;⑤结果表明,2种提取物具有很好的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和给药剂量所产生的疗效有所不同。醇提物组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优于水提物组,2种提取物高剂量组优于中、低剂量组。 ORCID: 0000-0002-2348-2140(吾兰·赛塔合买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3.
Zeng Y  Cao L  Liu Y  Peng GF  Peng LB  Yang DS  A DL  Xu BY  Gong BJ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1):752-756
目的 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固定平台型和旋转平台型假体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8年1至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连续随机分配至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记录术前及术后6个月,1、2年时术膝的膝关节评分(KSS评分、HSS评分)、WOMAC骨关节炎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以及膝关节最大屈曲度(ROM)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比较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6个月,1、2年时KSS膝评分P值分别为0.754、0.802、0.561、0.764,HSS评分P值分别为0.737、0.361、0.254、0.330,WOMAc骨关节炎评分P值分别为0.976、0.557、0.946、0.818,ROM随访P值分别为0.519、0.646、0.175、0.2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固定平台型和旋转型膝假体TKA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arly clinical outcomes of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by a fixed-bearing versus mobile-beating prosthesis.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at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8 to October 2008 were sequentially and randomly assigned into Group A (fixedbearing prosthesis) (40 knees) and Group B (mobile-bearing prosthesis) (40 knees).And the data of the range of motion (ROM),Knee Society Score (KSS) and Western Ontario MacMaster (WOMAC) were collected at pre-operation and 6,12 and 24 months post-operation respectively.Results The P values were as follows:KSS:0.754,0.802,0.561,0.764;HSS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0.737,0.361,0.254,0.330;WOMAC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0.976,0.557,0.946,0.818;ROM follow-up:0.519,0.646,0.175,0.276.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 The fixed-bearing and mobile-bearing prostheses show no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小转子复位与未复位对患者术后髋内翻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2009年6月-2012年2月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患者53例,6例患者失访,对资料完整的47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年龄65~83岁,平均74.6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小转子复位组19例,未复位组28例;Evans 分型Ⅲ型23例,Ⅳ型18例,V 型6例。对比两组颈干角丢失的度数、骨折愈合的时间、髋关节功能。结果47例患者随访时间1~1.5 a,平均为17.3个月。小转子复位组与未复位组颈干角丢失度数(6个月末)、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平均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小转子复位不但可以增加骨折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减少 DHS 内固定所承受的应力,并发症少,术后髋关节髋内翻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5.
膝关节结核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结核,居四肢关节结核发病率的第二位[1]。膝关节结核是一种继发性结核病,原发灶为肺结核及消化道结核,我国以肺结核多见[2]。儿童及青少年多发,但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患者发病率也有所提升。其发病率高,可发生在原发病灶活动期、静止期,甚至原发病灶痊愈数年后。早期以滑膜结核多见,起病缓慢,虽然化疗药物的出现提高了治愈率,但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加上耐药菌群的出现、漏诊、误诊[3],很容易发展为骨结核及全关节结核,对关节的破坏性大,致残率高[4]。目前,有关膝关节结核诊治的研究很多,治疗方案各异,较多的研究结果证明关节镜手术联合全身支持、化疗诊治单纯滑膜、骨结核以及早期全关节结核可以得到较高的治愈率[5-6]。晚期全关节结核的治疗常采用病灶清除关节融合术,以牺牲关节功能为代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希望通过对现阶段一些关于膝关节结核文献的总结,能起到启发作用,特别是对成人活动期全膝关节结核的治疗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髋关节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2011年7月对61例(70髋)髋关节强直(Ankylosed Hip)的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及此后每年1次随访,采用 Harris 评分标准及放射学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髋关节强直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手术治疗,手术时间50~90 min,平均65.4 min,术中出血量100~400 mL,平均194.8 mL,6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73个月,平均32个月。Harris 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1.3±15.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86.5±13.4)分,其中优25髋(35.7%),良36髋(51.4%),中4髋(5.7%),差5髋(7.2%),手术优良率为87.1%,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术后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期内未出现松动翻修病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髋关节强直的一种有效方法。如若髋关节骨性融合,手术难度较大,则术前准备应充分。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建立HPLC测定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关节液中万古霉素浓度的方法。方法 以替硝唑为内标,采用Hyper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12 5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3.2)(10:90),流速1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36 nm,进样量10 μL。结果 关节液中万古霉素浓度在0.906 8~90.681 8 μg·mL-1线性良好。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15%,准确度85.89%~103.51%。结论 本法易于操作,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适用于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关节液中的万古霉素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78.
[目的]比较全麻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2009年9月~2011年1月入院治疗的72例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全麻组36例,硬膜外组36例,平均年龄66岁(50 ~ 80岁).所有患者术后5~7d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对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14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44% (14/72).全麻组发生11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56% (11/36),硬膜外组发生3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33% (3/36),全麻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对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9.
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对1997年12月~2006年10月间接受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1例(77髋)进行随访。其中女53例,男8例;年龄17~56岁,平均31.4岁。采用Hartofilakidis分型:Ⅰ型15例(18髋),Ⅱ型23例(30髋),Ⅲ型23例(29髋)。术前Harris评分16~61分,平均为40分。手术入路采用后外侧入路,臼杯置于或接近于真臼水平。经关节囊切除,必要时松解髂腰肌,大多数病例插入股骨假体后均能顺利复位。但在Ⅲ型脱位中,有12例股骨头脱位高于真臼5 cm以上,经软组织松解后,仍无法拉下复位。故采用小转子下短缩截骨复位,截骨长度2~5 cm。所有病例术中臀中肌均保持完整,未切断或延长。术前未做牵引。[结果]结果随访时间12~118个月,平均49个月,术后Harris评分82~95分,平均为91分,术后并发症为股神经麻痹(1例),所有施行臼侧植骨及股骨截骨的病例植骨及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无假体松动。活动度无明显受限,患髋无痛,Trendelenburg征阴性,均不使用行走辅助工具。[结论]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尤其是高位脱位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难度较大,但对此类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它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 NAC)联合万古霉素(Vancomycin, VA)对体外建立的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1)以实验室标准菌株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BAA-1556,ATCC)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晶紫染色法,确定其最大面积生物膜生成时间。(2)建立实验分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万古霉素组、乙酰半胱氨酸组、万古霉素+乙酰半胱氨酸低剂量组、万古霉素+乙酰半胱氨酸高剂量组。通过结晶紫染色法评价生物膜相对面积大小。通过LB-琼脂培养板计数法测算生物膜内残余细菌数量。通过扫描电镜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组MRSA细菌生物膜形态变化。结果 (1)MRSA菌在48 h可形成成熟的生物膜结构。(2)MRSA菌在各分组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的半定量结果(波长=590 nm)分别为空白对照组1.32±0.60,万古霉素组1.05±0.15,乙酰半胱氨酸组0.53±0.20,万古霉素+乙酰半胱氨酸低剂量组0.35±0.11,万古霉素+乙酰半胱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