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11.
目的:探讨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指证、手术效果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16例,手术治疗的方式均行单开门推管扩大成型术。结果:根据JOA17分法评分,术后脊髓功能均有改善。随访2个月-2年7个月,平均1年8个月。术后脊髓功能优良达81.3%。结论: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应正确选择术式,早期行手术。  相似文献   
112.
背景:腰椎小关节及其对称性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文献报道争议很大。 目的:测量分析腰椎小关节方向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 方法:收集因腰腿痛行CT检查的169例患者,L4/5 腰椎间盘突出35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67例,无间盘突出对照组67例。在CT终端机上选取L3~S1椎间隙的远侧椎体上终板层面,测量3个节段的腰椎小关节角。 结果与结论:①L4/5和L5/S1腰椎间盘突出组L3/4、L4/5、L5/S1每个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左侧均大于右侧(P < 0.05);各组小关节前内侧角和后外侧角两侧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各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前内侧角、后外侧角3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③各组腰椎小关节角、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节段均逐渐增大(P < 0.05);而前内侧角L4/5节段最大,L3/4节段最小(P < 0.05)。提示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小关节角左右侧不相等有关;腰椎小关节角和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逐渐更偏向冠状位,而内侧角在L4/5节段更偏冠状位,可能与腰椎管狭窄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3.
目的研究脱钙骨基质(DBM)在四肢植骨手术中的疗效,对所有已获得的数据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评价DBM在四肢植骨手术中作为骨移植替代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在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协作网图书馆中进行文献检索。检索DBM在四肢植骨手术中的应用,根据文献纳入标准进行选择。重点选择数据可以被提取以及能够进行Meta分析的文章。 结果44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篇,病例系列研究27篇,病例-对照研究14篇。所有的研究报告均未报道DBM作为移植物,融合部位出现破坏或者移位。 结论1项病例系列研究认为,使用Allomatrix DBM作为自体骨移植的替代品,其极高的并发症风险是不可接受的。余下43项研究报告得出的结果均为DBM与自体骨和其他骨移植替代材料相比较具有非劣效性,根据患者的随访报告结果可以认为DBM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的融合率和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但是这方面证据的数量和质量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114.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68,自引:3,他引:65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灌注剂的调配方法与热效应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1)用Palacos骨水泥加入适量造影剂调配灌注剂,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制成圆柱形标本,测量聚合反应时温度变化,并行生物力学测试。(2)①用灌注剂在20只犬80个椎体上行PVP,术后CT扫描,于第1、2d分别随机取5只犬尸检,其余10只观察4周;②在5只猪10个椎体上取圆柱形骨块,形成空腔并注入灌注剂,测量灌注剂中心,边缘,椎体前缘,椎管前缘的温度变化,2周后取材观察灌注剂周缘骨组织坏死情况。(3)应用PVP治疗有疼痛症状的脊椎血管瘤,脊柱溶骨性转移瘤和骨髓瘤及脊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26例共35个椎体,术后行CT检查。结果 (1)骨水泥单体、粉末和造影剂按5ml:6g:1ml的比例调匀后,可保持易于注射的稀薄糊状5min左右,且透视下显影清晰,灌注剂聚合放热过程和力学特性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2)①20只犬行PVP后均未发现肺栓塞表现,CT示椎管内常有渗漏,这与犬椎体的形态有关;②猪椎体内灌注剂平均最高中心温度为70.5℃,边缘为53.5℃,椎体前缘为40.8℃,椎管前缘为40.5℃,术后病理示灌注剂周缘有散在的骨细胞坏死灶,(3)26例PVP术后均未出现肺栓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CT示5例7个椎体存在渗漏,其中3例3个椎体椎管内有少量渗漏,1例1个椎体椎间孔有少量渗漏,3例4个椎体有椎旁少量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血管瘤和骨折患者术后住院1-4d(平均1.6d);22例随访6-24个月,其中19例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2例部分缓解,1例肝癌脊柱转移患者疼痛缓解后又加重,与其它病椎有关。结论 PVP为疼痛性脊椎血管瘤,脊柱溶骨性转移瘤和骨髓瘤,脊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5.
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椎管狭窄症近年来国内外均有较多的报道。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对该病早期诊断、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笔者将1975-2002年经手术治疗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胸椎管狭窄症75例,通过临床资料的回顾性、比较性研究,总结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病理学改变的特征及手术方法等。  相似文献   
116.
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生物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磷酸钙骨水泥是一种新型骨移植替代材料,对它的改性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改变磷酸钙骨水泥的流变学,制备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更适于微创应用,但应用于临床要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1在天津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由固相与液相两部分组成,固相为碳酸钙、磷酸氢钙等,液相为磷酸钠盐溶液)。②实验动物:新西兰兔14只,体质量2.0~3.5kg,雌雄各半。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③实验方法和评估:通过采用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和试件与骨髓基质细胞分别共培养,MTT法测定细胞相对增殖率,进行细胞毒性反应分级,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和生长活性。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进行溶血和热原试验观察。将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试件植入兔肌肉内,观察炎症反应和纤维包膜形成情况。结果:14只新西兰兔均进入结果分析。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和试件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细胞生长形态良好,数量逐渐增加,细胞毒性反应为0~Ⅰ级,基本无毒性。浸提液的溶血率<0.05%,注入兔耳缘静脉后未引起发热反应。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试件植入兔肌肉中观察24周,早期有淋巴细胞浸润,包膜形成,晚期淋巴减少或消失,包膜稳定,无增厚趋势,未见有白细胞浸润。结论: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植入人体生物材料的细胞毒性要求,对机体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因而临床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17.
目的 制备软骨细胞外基质(CECM)取向多孔支架,评价其理化特性及对脂肪干细胞(ADSCs)的相容性。方法 切取新鲜猪关节软骨片,匀浆后离心筛选出直径50~500 nm左右的软骨纤维,经Triton X-100脱细胞后制备成浓度6%的CECM浆料,通过定向结晶和冷冻干燥后交联即得CECM取向支架。对CECM取向支架的理化性能和细胞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 CECM取向支架横断面为均匀的多孔网状结构,孔壁上密布软骨纤维,纵断面为垂直管状结构;支架呈苏木精-伊红红染,甲苯胺蓝、番红O、天狼星红染色均呈阳性;支架孔隙率、吸水率和纵向压缩弹性模量分别为95.455%±0.910%、95.889%±1.071%和(40.208±5.097)kPa;ADSCs在支架上黏附和增殖,并均匀长入支架孔隙内。结论 CECM取向支架的成分与天然软骨相似,生物相容性良好,孔隙结构、孔径大小适于种子细胞黏附、增殖和长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热消融术治疗髋部骨样骨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8月至2010年1月对8例髋部骨样骨瘤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热消融治疗,男5例,女3例;年龄12~25岁,平均18.8岁.患者均有髋部疼痛症状,夜间加剧.病史2个月至10年.病变部位:股骨颈4例、股骨小转子2例、股骨大转子1例,股骨转子间1例.术中应用CT薄层横断扫描确定病灶部位,将骨穿刺针经皮穿入瘤巢中心.行CT扫描证实穿刺针位置准确后撤出针芯,用穿刺针套管刮除瘤壁及瘤巢内肿瘤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再将微波探针沿骨穿刺针穿入瘤巢中心,将瘤巢中心温度逐渐加热至90℃,保持4~6min.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 d.结果 3例病理学检查诊断为骨样骨瘤,另5例仅获得诊断性描述.全部病例随访6~21个月.术后24 h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1例随访5个月时仍有轻度夜间隐痛,再次行微波热消融治疗,随访8个月无复发.所有患者均未见股骨头坏死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骨样骨瘤经皮穿刺微波热消融术可以有效缓解或消除髋部疼痛症状,术后并发症少,短期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和评价椎弓根螺钉不同置钉深度对胸腰椎骨折矢状面重建的生物力学作用.方法:6具新鲜人尸体固定腰段(L_1~L_3节段)脊柱标本,以预损伤方法制作胸腰椎骨折模型.选用直径为6 mm的U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L_1和L_3椎体各植入2枚Schanz钉,在L_1和L_3前缘正中各植入1枚空心钉,两空心钉根部之间距离设为正常的高度.在椎体前方轴向加载(前负荷),螺钉间的轴向加压模拟撑开复位操作(后负荷).分别在椎体后缘(D1)、椎弓根钉道1/2(D2)和钉道全长(D3)3个置钉深度轴向加载,观测两空心钉根部的直线距离,以后负荷加载至恢复原高度为止,记录椎弓根螺钉置钉深度、骨折椎体高度及后负荷.结果:在3种不同的置钉深度时,随着后负荷的增加,伤椎椎体高度均相应增大,但增加幅度有所不同.当骨折椎体达到完全复位时,D1、D2、D3工况下后负荷分别为 (2 630±13)g、(2 339±61)g和(2 221±164)g.D1与D2之间、D1与D3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D2与D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椎弓根螺钉植入椎体的深度与伤椎复位能力及胸腰椎骨折矢状面重建相关,其植入深度在椎弓根通道1/2至椎弓根通道全长时力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